01
我周圍不少人炒股,有陣子行情不錯,一位比較熟的朋友說他重倉了某某股票幾天就浮盈了7,8萬。
然後他問:最近股票大漲,大家都掙了不少,你有什麼看法嗎?
因為挺熟的了,我就實話實話:沒啥看法,運氣為主。
不是我酸或我裝。一來我骨子裡就是菜鳥,波動性投資多年來以基金定投為主,之前我也買過股票,隔三差五就被股市吊打得服服帖帖。
二來,預測短期漲跌,根本不可能。無論你得到所謂的“內部消息”,還是拿著放大鏡研究K線圖,或是占星算卦,都差不多。
從長期看,散戶賺到錢的,真的很少。
就像我曾聽一位財經分析師說,概率擺在那,如果你真想從股市中賺到,偶然掙1億,還不如每天掙100塊。
我的一個前同事,投資股票、期貨、黃金,習慣短線操作,自認老江湖。2015年,他將原本要買房的首付款全盤投入股市,幾番抄底,最終彈盡糧絕,生生把自個兒抄成底。
股票市場最本質的一點:7虧2平1賺,虧的永遠是大多數。
但你有沒發現,不少人都會說自己戰績喜人,仿佛輕而易舉就撈個盆滿鉢滿?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暗示。
賺錢了,你暗自得意:我的操盤策略果然棒棒的!
虧錢了,你立馬甩鍋:最近大環境不好,難免的。
同時,你會自動美化放大賺錢時的快感,再隨著不斷和別人顯擺,越來越覺得發財的那個人註定是自己。
把偶然當必然,把運氣當實力,很可能頻頻掉入預期與現實的巨大鴻溝裡,心態遲早崩得咖咖響。
02
前陣子,我在自己這小小的公眾號上寫了篇10W+的文章。
沒追熱點、沒蹭明星,在我眼中就是一篇挺普通的文章,就這麼安靜地在幾天內快速傳播,後台數百條留言我都來不及回覆。
剛開始碼字時呢,我也暗戳戳地巴望,哎呀要是什麼時候寫出篇10W+該多爽。等真寫出了,別人和我說不錯啊恭喜啊,我才突然發現:
我變了,內心竟毫無波瀾!
因為我明白,這事就是運氣佔上風而已。就和我偶爾幾篇閱讀很差文章一樣,代表不了什麼。
判斷一個作者的內容質量,其實並不單純看閱讀量。一篇內容平平的文章有可能因為標題等原因,得到好看的閱讀數,但此外幾乎沒太多意義。而一篇質量上乘的內容, 哪怕標題沒那麼博眼球,依舊不乏轉發轉載點贊。
至於其他號上轉載我的文章超過10W+,更代表不了什麼了。
那是因為百萬、千萬級的公號自帶的平台光芒,隨便放一篇文章就能輕易10W+,我不過是蹭他們的光。
說到底,都得看作者長期輸出的平均水平。
再聊個偶然性的例子,“人間錦鯉”楊超越。
有些人認為,她是由於特別與眾不同而走紅的;也有些人認為,楊超越不過長得軟萌些,唱歌難聽跳舞又爛,結果在一檔才藝選拔類節目中戰勝眾多實力派獲得第3名,如今綜藝通告接到手軟,天理何在?
可你知道麼,運氣本就是天理的一部分。
比賽和走紅,都具有很大偶然性。
十幾年前,一個叫孔慶翔的華人參加《美國偶像》,他五音不全,參加海選時評委質問道:“你又不能唱又不能跳,你想我說什麼?”他猶豫了一會說:“我已盡力,我不後悔。”
電視台播出了這段花絮後,沒想到圈粉一片,孔慶翔在美國迅速竄紅。他出了張唱片創下華人在美國的唱片銷量紀錄,力壓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
之後有許多參賽者想模仿孔慶翔,可觀眾不再買賬,節目也回歸比賽本質,外貌實力俱佳的選手最後勝出。
所以,沒必要強行將偶然性合理化,更沒必要一味複製。
03
《黑天鵝》作者塔勒布曾提出個有意思的概念:歸因謬誤。
啥意思呢?
我們經常把成功歸因於能力和決策,把失敗歸因於控制之外的事物,諸如水逆啦點背啦環境不好啦之類的。
強化了自己的主角光環。
塔勒布下決心健身時,非常羨慕游泳運動員勻稱優美的身材,打算也練成他們那樣。
等他游泳一段時間後發現,這是錯覺吶!
職業游泳者體型完美,並不是因為他們充分鍛煉後有了好身材,而是他們擁有了符合標準的好身材,才被選為游泳運動員。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讀完MBA後年收入多少萬,並不過是那些人讀完MBA後立馬身價倍增,而是他們原本就有一定職場地位和收入,才去報考MBA。
比如成功人士講的成功學,不少都是以結果倒推而來的。之所以人們覺得有道理,是因為他們成功了,讓那些事情看起來順理成章。
比如一些名牌大學的課程,沒準質量平平,但由於考進來的學生本就聰明,畢業後自然也差不到哪兒去。
你以為的結果,只是一種選擇標準。
你以為的必然,和你所做的事情本身,可能關係甚微。
它們影響了你的判斷,讓你一葉障目之下丟失自知之明的清醒。
04
相比於祈禱幸運女神的不期而至,或把表象刻意捯飭得合理化,我更認可一種態度:
做對的事+做長期主義者。
先說說什麼叫做正確的事。
簡言之,選擇一個對的方向。
東野圭吾有句聽起來頗為神棍的話:“生命中的全部偶然,其實都是命中註定,是為宿命。”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有些偶然,背後多少站著一定必然因素和前提條件。
這個前提,就是大方向正確。
就拿楊超越看,她做了兩個重要決定。
第1個決定:初三時她意識到求學之路不適合自己,只會對貧困的家庭造成負擔,於是輟學外出打工,補貼家用。
第2個決定:她認為上海是大城市,下定決心留在上海掙錢。一次滬漂失敗,她還敢來第二次。用她的話說,“留不在上海的,都是沒本事的人。”
上海確實機會更多,她押對了。
以及公眾號寫出10W+這事。
這兩年,所有領域的公眾號平均打開率持續下降,除了短視頻的衝擊,更根本的原因在於:內容千篇一律、套路大同小異、標題似曾相識。
但好的內容,無論哪種形式,依然稀缺。
我這種108線兼職小號主,坦白講也想不出騷操作。只能盡量打磨好內容,盡量地做好細節,讓個人IP更鮮明些,同時給讀者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老老實實做好我認為正確的事,其他的,交給時間。
再說說為什麼要做長期主義者。
這意味這兩點:
1、放棄投機。
霍華德·馬克思在《投資中最重要的事》中表達過一個觀點:“預測一次準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長期都能準確,否則就沒有價值。”
投機的人,只想抓住某個機會大撈一筆。
這種可能性簡直萬中無一。
過去45年,美股的回報率年均7%左右。但如果你錯過了股市增長最快的25天,投資回報立馬減半,每年只有3.5%。
增長最快的25天是什麼時候?
無人知曉。
投機的人想方設法地尋找這幾天,而聰明的投資者會長期持有優質股權,趁泡沫退去低位持續買入,然後耐心等候開花結果。
就像買房獲利的概率,為什麼會比股票高那麼多?
彼得·林奇有個觀點:房子和股票一樣,長期持有一段時間的賺錢可能性最大。據統計,一套房被持有的平均年限大概是7年。
而股票,別說7年,在1年內可能都交易了幾十次了吧?
想笑到最後,耐心永遠是必要條件之一。
2、放棄速成。
我以前是個比較性急的人,總想快速實現目標。
幾年前我開始跑步,以為跑步嘛誰不會啊。於是定了個5公里小目標,晚上穿上運動鞋就開始跑。
跑了一個多月膝蓋隱隱作痛,醫院一檢查,半月板磨損外加關節積液。
我只好老老實實做物理治療,然後學如何熱身,如何拉伸,室內怎麼跑,室外怎麼跑……
速成心態,讓我沈迷表面的數字,比如每週要打幾次卡、每次要跑幾公里,而忘記了真正該關注的事:用科學的運動方式讓身體更加健康。
根基未穩時,急於求成的結果,不是打臉就是翻船。
05
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能共勉:
不要被看似令人振奮的偶然事件迷惑,低估了一件事的難度,高估了自身實力。
人這一生,一時的好運壞運都是常態,一馬平川時可能遇到暗坑,走投無路時也可能峰迴路轉。更不要說日常偶然發生的事情了。
但把時間線拉長,它們都將趨於某個平均值。
與其心存僥倖,不如朝著一個正確的方面踏踏實實努力,做好自己可控做的事。
別忘了,它們才能真正決定潮水的方向。
作者:临公子
链接:https://news.mbalib.com/story/248580
来源:MBA智库资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