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估值高達175億人民幣的旅遊業獨角獸馬蜂窩被人“捅”了,捅了什麼呢?說它數據大量造假、評論內容抄襲的醜聞。
根據乎睿數據團隊披露的數據,在馬蜂窩總共2100萬條點評中,有1800萬條是通過機器人,從大眾點評、攜程等競爭對手那抄來的,單單抄襲賬號至少就有7454個。
更糟糕的是,馬蜂窩上85%的點評都是由這7454個抄襲賬號所貢獻。
儘管馬蜂窩在隨後的聲明中,聲稱點評內容只佔馬蜂窩整體數據量的2.91%,涉嫌虛假點評賬號數量在整體佔比中微乎其微。
但在大眾看來,這好像在說:我確實造假了,但只是一點點評數據造假,沒什麼大不了。
事到如今,事情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依舊難平眾怒,因為這已然不僅僅是造不造假的問題,更是對待造假的態度問題。
2
估計聽完這事,有人會替馬蜂窩“叫屈”,因為這些年來,數據造假早已是公開的潛規則。
確實,今天是信息化時代,我們所有的行為都可以被數據化,我們也習慣看數據說話,也樂於看數據進行消費。更關鍵的是,這些數據正在影響著我們的消費取向以及思維動向。
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想必大家還記憶猶新,當時一家叫劍橋分析的數據公司,竊取了5000萬Facebook用戶資料。
根據這些用戶的日常喜好、性格特點和教育水平,預測他們的政治傾向,精准投放信息,以達到洗腦的效果,從而幫助特朗普當選。
你看,稍稍動下數據的手腳,操縱者便能得到總統之位,但是,這波數據的操控,在當時美國政商界引起一片譁然,引發民怨,直接質疑選舉的公正與合法性。
民眾為何如此憤怒,因為數據造假嚴重傷害了他們的利益,傷害了那些真正有資格當選總統人的權益。
回過頭看看當下各個行業頻頻爆發的數據造假事件,民眾面對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忍耐度是有限的。而長久以往,更會傷害到商業秩序。
3
那麼如何阻止數據造假?
問題在於,給這段短暫的秩序“真空”尋找“裁判員”。
我認為,在現實中,裁判員至少有兩種。
第一種,數據“打假人”。
這些數據打假人在網上往往像是“刁民”,可以在各大平台上看到他們投訴的身影。
最典型的就是崔永元,前不久因為對明星假合同的質疑,就以一己之力利用數據造假的漏洞“打垮”了著名影星范冰冰。
再比如,這次揭露馬蜂窩數據造假的三人團體,他們不過是看了評論點了外賣,一不小心吃壞了肚子,於是寫了差評,沒想到反被店家污蔑詆譭。
憤恨之下,這幾位同學利用在美國常春藤學校所學的數據挖掘以及語義分析技術,弄了一個查評論數據抓取模型,盲狙到馬蜂窩。
馬蜂窩認為他們是“有組織”的,但其實不過是眾多投訴者中那個最難搞的“刁民”。
或許也是因為有了這些“刁民”的堅持與不畏懼,才能震懾到那些不良的企業,去挑戰權威,讓他們收斂造假的行為。
4
我要講的第二種裁判員,是企業自己。
企業數據造假,無疑是利於短期競爭的,但是長久以往,對外對內都是一種傷害。
首先,對外,一旦被資本判定為你造假,那必定將你拋棄;而一旦被大眾識破你造假的伎倆,你的企業誠信將會大大降低,繼而影響你的產品銷量。
“馬蜂窩”們很清楚一旦掛上造假之名的危害,所以不會承認“自己是造假公司”,因為有節操的公司,才能活下去。
其次,對內,當所有內部員工知道這家公司的老闆沒有誠信,沒有底線,那還留得住人才嗎?公司還有未來嗎?
所以,無論是對外還是對內,我們都應該自律。
那麼要想學會自律,該向誰學呢?國內有愛奇藝!國外有Netflix。
上個月,愛奇藝就宣佈關閉全站節目內容前台播放數據,以綜合用戶討論度、互動量、多維度播放等指標的“內容熱度”取而代之,並呼籲全行業告別唯數據論造成的浮躁風氣。
用更高標準來衡量自己的收視量,而不是用造假門檻極低的“播放量”來進行對比,這就是一種進步。
再來說,去年Netflix把早期的“五星評分”系統改為“頂、踩”單一評分系統,3個月前又決定陸續移除所有用戶發佈的劇評。這些都是為了保證評分客觀性。
5
要知道,流量固然重要,但刷出來的流量只能短暫“欺騙”用戶,取悅自己,營銷的終點還得靠用戶用腳投票。
堅持不做數據造假,往小了說,這是對你企業未來負責,往大了說,這是對整個行業和市場負責。
這個商業世界的秩序並不完善,鐵絲網上多是漏洞,多的人想方設法鑽進漏洞找機會發橫財,也有的人甘願“約束”自己,努力維護心中無形的商業秩序,推動商業世界的有序發展。
你會是哪一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