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見過一條狗咬人,另一條狗站著冷眼旁觀。即使那些離得太遠,或拴在院子裏不能趕來的狗,聽到同類的吠叫,也會遠遠的呼應幾聲,以壯狗勢。
人類則不然,因為有了思想,也就比動物多了思考;有了是非曲直的判斷標準,就有了在利益面前的選擇表現。
置身這個抉擇過程的人,叫做旁觀者。
我的奶奶面對外面的世界,總說一句話:你有千變萬化,我有一定之規。
賣東西說的天花亂墜,想說明什麽?
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從進入商品社會以來,所有人都想把自己思想放入別人的腦袋,把別人的利益放入自己的口袋。
這個事兒中間,藏著面對他人處理問題時我們的態度,和針對別人的商業模式我們的判斷。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用來比喻一件事情的當事人,往往因為對利害得失考慮得太多,認識不全面,反而不及旁觀者看得清楚。
讀歷史,我們是過去的旁觀者;看大千世界,我們是世道的旁觀者。
唯有旁觀能夠在事物之外,才能發現問題。
在旁觀者心中,世界從來都不完美,距離自己的願望,總有那麽一點兒距離。
這個距離,是所有商業行為中最重要的意識。
德魯克在《旁觀者》一書中寫到:旁觀者應該也必須篤信獨立又多元的價值,他們註定從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各路人等。
各種職業,各種背景,各種性格,這些社會圖像中的人物能反映出社會的面貌,他們所有訴求與現實世界的差距,就是旁觀者看到的商業機會。
社會終究是許許多多的個人和他們的故事組合而成的。
商業行為就是各種各樣的排列組合,商業就是你去做理想與現實之間差距的部分,二者重合了,你就成功了。
每個個體獨立而多元,靠自負盈虧的努力,對抗一個集權當道,講究統一和一致的時代,從而維護社會的價值和契約精神。
縱觀東方智慧,旁觀者能從古典名著中讀到不一樣情懷:
《三國演義》的家國情懷,《水滸傳》的江湖行動,《西遊記》的商業思維和《紅樓夢》中的學者智慧。
每個時代的主人公當中,都有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張三,和一個“隔壁阿二不曾偷”的阿二。
(故事說:古時,有一個叫張三的人,把銀子埋藏地下,又害怕別人來偷,於是上面留字寫道:“此地無銀三百兩”。
鄰居王二偷走了銀子,也留字寫道:“隔壁王二不曾偷”。)
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做事愚蠢,想隱瞞的事情反而暴露了。
一個欲蓋彌彰,一個不打自招。
那麽我們的商業行為,我們從業者是不是也置身其間而不覺得呢?
在“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社會現實面前,充斥著:無能為力、揣著明白裝糊塗,還有麻木不仁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上一期,我們說到在組織與社會之間,有一個關於“有用”和“有利”的問題。
社會需求是為了“有用”,公司行為是為了謀利。
二者有時候統一,有時候矛盾。
企業發展如果不能兼顧二者,就不可能長遠。
我們說,這個“有用”(有價值)是本質,有利可圖只是表象,是有用的必然結果。
從商業的本質看:
首先,產品和服務是必須有用;
其次,成本合理;
再則,高效率;
最後,方便復制或傳播。
旁觀者除了明白本質,還要懂得常識。
那就是我們說的“五德”:仁義禮智信。
常識要和本質結合在一起,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價值。
商業行為最重要的是要保證現金流。
從旁觀者的視角出發,過去幾十年,經濟高速發展,是無數的空白市場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做什麽都容易成功,所謂策略只是輔助手段,甚至可有可無。
今天,市場培養了購買者,購買者反作用於供方,企業不得不思考策略問題。
思考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什麽對什麽不對。
商業模式的理論研究,使得各種概念層出不窮。
許多商業模式讓人憂心忡忡,看看工廠的藍領工人和滿大街快遞小哥,不得不說裴多菲那句詩:“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寫的真好。
創新不可以偏離“科技以人為本”,離開了人性的本質,進步毫無意義。
在《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一書中,格魯夫說:你的企業遲早會走到一個戰略轉折點,企業的根基瞬間發生劇變,技術、規則、競爭環境、行業形態……
一切的一切都會變。
這一切變化,在旁觀者眼中,有它的趨勢和必然,我們要有置身事外的觀察。
這個變化帶來的機會,需要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應對。
用旁觀者的眼光看世界,不可以用旁觀者的判斷與世界為敵。
在更多人像經濟學家一樣,把金錢當做價值的標準時,要像嬰兒一樣,充滿對世界的憧憬,遠離審判世界的態度。
不受外在世界的左右,找回自己至關重要。
誰善於觀察,發現現實世界的美好,從理解全局或整體出發,尋找不同事物之間的內在關聯,達到把握和解決個別問題的目的。
誰就能獨辟蹊徑,通過演繹現實生活的樸實無華實現夢想。
從這個意義出發,要感謝單仁行聽眾朋友們對我們無形的督促,有了你們作為旁觀者的期待,也就有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加倍努力。
春風十裏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