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高淨值人群,可能很多人會想到這些標籤:名牌、豪宅、遊艇……
事實上,對於富人來說,積累財富的方式不一樣,守護財富的方式也不一樣;消費、處事觀念不一樣,顧慮、擔憂更是不一樣。
今天我們一起來給“不一樣”的高淨值人群畫畫像。基於金融行為學的客戶劃分標準,我們從金錢責任與理財信心這兩個維度對富人進行劃分。
No. 1 街坊型富人—— 金錢責任不強烈
“我算是富人?不過我目前生活好得很,沒必要改變。”
財策君說:不是他們裝,他們是真心不覺得自己富!沒準兒住你隔壁每天下樓遛狗的大媽名下房子多到嚇shǐ 你!
街坊型富人,是中國富裕人士佔比最多的人群。
比如部分國家公務人員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他們擁有早期的福利性分房,且工資收入水平較高。而且,由於早期金融產品稀缺,他們的多數積蓄都投在了房產上。伴隨著房地產市場高速增長,該群體順理成章的成為富裕階層。
然而,他們就像你的鄰居,會跟你一樣出入菜市場、送孩子讀公立學校、生病去公立醫院、穿衣也從不看重品牌。他們按需消費,喜歡打折產品,注重理財並相信自己的理財能力。重要的是,他們並不覺得自己是富人。
理財TIPS
1、相對於炫酷的資產管理理念,基礎性規劃更受他們青睞;
2、他們更能接受節奏舒緩、表現親切的理財顧問,實用性的隨手禮有助於拉近彼此關係,不喜歡被昂貴禮物“綁架購買”。
No. 2 掙扎型富人—— 理財信心較弱
“想讓全世界知道我多富,又覺得暴富的感覺不真實?”
財策君說:別看到醒目的大牌Logo就說是山寨好嗎?他們想要的就是簡單直接的炫富,但別叫他們暴發戶,那隻會讓他們更掙扎 ~
部分社會新貴(New Rich/ New Money)即屬於此類。過去,大家要窮一起窮,有白菜一起啃。然而,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社會結構急劇變化,一部分人擁有前瞻眼光和膽識的人利用資源禀賦、制度變革和忘我的“三郎”精神,在短期積累起大量財富。
都富起來了,還掙扎個啥?不同於緩慢成長起來的富人,新貴的財富是短時間內創造出來的,因而他們在價值觀、生活方式、社交等方面都缺乏長期的金錢訓練。
他們自信,因為靠自己的本事積累財富;
他們恐懼,因為深知自己的成長充滿了偶然性、制度性;
他們焦慮,身體健康、子女教育等現實的煩惱無處可逃,想通過奢侈品彰顯身價,又怕被指過度炫耀。
理財TIPS
1、理財之前,需要挖掘內心恐懼的來源,分析財富管理風險誘因;
2、他們青睞與給予自己優越感與尊重的理財顧問,專業學識的展示、限量版的禮物會成為溝通的加分項。
No. 3 特立獨行者—— 金錢責任不強烈
“財富是我自己創造的,當然也是我自己來管理,我當然能管好。”
財策君說:介就是傳說中的高冷霸道總裁範兒咩?視金錢如糞土,視夢想如信仰。
得益於知識經濟的到來,很多專業性人士和創業型人士在時代浪潮中才華畢露,財富如泉湧。
例如,伴隨著科技創新所誕生的一批科技新貴,他們一般具有特別好的教育背景,依靠才華與奮鬥獲得成功。他們大多年紀輕,沒經歷過大的人生週期和商業風險,躊躇滿志。因此,他們對金錢的責任感較弱,認為即便失去一切,仍可從頭再來。
同時,他們又具有冒險精神,樂於接受挑戰,即使不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範圍內。他們的消費更有目的性,很少是為了炫耀。
理財TIPS
他們重視資產保護和子女教育;防範影響夢想實現的意外事件是他們的理財痛點。
No. 4 領導型富人—— 金錢責任強烈
“我喜歡跟有潛能的人打交道,並希望能幫助他們成長。”
財策君說:千里馬們,聽到了咩?介就是你們的伯樂啊~ 還是超有錢的伯樂~
對於普通的理財顧問而言,遇到這類客戶的可能性較低。
領導型富人多數通常是領導公司業務、擔任企業董事、保持有權有勢的人脈關係網及締造家族王朝的人。
他們樂於幫助有發展潛質的人,把成就別人當作一件高尚的事。同時,他們希望成為意見領袖、精神偶像,想通過更強的力量來影響世界。有人訴諸於政治,有人訴諸於文化,有人訴諸於藝術。
理財TIPS
1、這種類型的富人基本上視財富如浮云了,他們追求社會價值的實現,樂於以成就別人的方式來管理財富;
2、對於理財顧問來說,這類人群是可遇不可求的貴人,通過人品與學識得到對方的信任是上策。
No. 5 贊助型富人—— 金錢責任較強
“慈善與公益,算是我對社會最好的回報了吧。”
財策君:不要只是把他們當做客戶來看待噢,他們遠遠超越了客戶的。
通常,這類富人的資產量級都處於財富金字塔的塔尖。
成就感對他們而言已不再新鮮,他們需要更激動人心的事情,慈善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
他們品味精巧的奢侈品,但並不以奢侈品定義自己。他們認為自己快樂、滿足,充滿感恩之心,與家庭、朋友及有社會影響力的社交網絡聯繫密切。
理財TIPS
這類富人的資產管理關鍵詞是公益與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