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獲得“成大事”的資本?

你有“彼得潘綜合症”嗎?

Sponsored link

表面上是一個成年人,但骨子裡依然用一個“小孩”的處事方式,去面對人生的難題。

不是對自己的人生感到迷惘,就是不知道怎麼應對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挑戰。在還沒有盡全力的情況下,就各種悲觀和抱怨。

每個人都有煩惱,怎麼處理這些煩惱,是我們這輩子要學習的一堂課,而其中一個方法,就是讓我們用一種更為成熟的方式,去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所以更新自己的思維認知,調整自己的思維狀態,是我們著手改變的重要一步。

但怎麼調整呢?

首先來說說,阻礙你調整思維的背後原理。

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獲得“成大事”的資本?

為什麼你無法“成長起來”

在人格心理學裡有一種理論,就是“ 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理論

這是心理學家Julian B.Rotter提出的一個描述個體對生活事件,會產生何種責任知覺的研究概念。

具體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他會將事件的責任歸結於自身內部因素,還是歸因於外部因素。這是判斷一個人是不是成熟的其中一個分界點。

控制點在內的人,也就是內控者,他們會認為自己做的事情可以影響和掌控自己的人生;而控制點在外的人,就是外控者,他們會認為自己的人生和所得到的結果,都是由外界環境因素決定。

Sponsored link

例如有些人覺得,想要找到女朋友,無論是自身的外在打扮和內在心態都要調整得更好才有機會。這就是內控者,把問題歸結給自身可控的因素。

相反,有些人覺得,找女朋友哪有這麼複雜,有錢有車自然就有女生主動找上門了。這就是外控者,把問題歸結給外部的因素。

當然,這並不說內控者會覺得錢對於追求女生沒幫助,或者說外控者對於自身素質的提高無法幫助自己追求女生,畢竟這兩種因素不能分開去說;而且在某些事情上,原本是外控者的人可能變成內控者。

反之亦然。

這個理論說的是,每個個體的控制點都存在“ 泛化預期 ”的情況。

控制點在內的人,他們對事物的預期會比較廣泛地認為做好自己才是主要的事情,外部因素不會那麼看重。

而控制點在外的人,他們就會相對比較看重外部的不可控因素,認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比不上外部因素那麼有決定性的影響。

這就導致了,控制點不同的人,他的行為舉止和思想態度,都會以此作為“成長“的做事方式。

 

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獲得“成大事”的資本?

更變控制點

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曾經在斯坦福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就是棉花糖實驗。

他找來了一些4歲的兒童,告訴他們來到這裡可以得到一樣獎勵,好比得到一塊棉花糖,或者選擇等待十五分鐘,這就可以得到兩塊棉花糖。

Sponsored link

然後實驗人員走出實驗室,觀察兒童獨處時的反應,看看他們的是否具有抑制短期衝動的自製力。

其結果是,一些孩子當場就把棉花糖吃掉,而另外一些孩子,就忍到了最後,獲得兩塊棉花糖獎勵。

Walter Mischel教授對這些參加實驗的孩子進行了為期數十年的跟踪調查,發現自製力強的孩子最終會取得更好的社會成就。

而在對這個實驗的錄像進行反复研究之後,Mischel教授發現兩組孩子的不同特點。

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會死死盯著棉花糖看,行為舉止表現出很爭扎的樣子,盡量克制自己拿起棉花糖的慾望;而沒有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卻並沒有刻意克制自己,只是正常表現,隨處走動,當作沒有看到棉花糖一樣,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這個實驗,主要說明了個體的自製力會如何影響自己取得何種結果。但這也側面說明了,自製力這個內部因素控制點,是如何造就個體不同的行為選擇。

假如棉花糖是外部因素,而控制自己獲得獎勵就是內部因素,那麼控制點在外的人,一旦抵不住誘惑把棉花糖吃掉,他們會把問題歸咎於外部因素實在太誘人,自己控制不住;而控制點在內的人,能不能控制自己不吃掉棉花糖,不在於棉花糖本身,而是會覺得透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抵制誘惑。

之後,Mischel教授告訴其後過來做實驗的孩子,啟發他們自己尋找抵制誘惑的方法,諸如允許走出實驗室,十五分鐘後再回來等。果然,獲得獎勵的孩子隨即增多了。

也就是說,更變控制點,運用策略讓自己從外控者變成內控者,把外部因素的誘惑(眼前美味的棉花糖),轉移到內部行為的選擇上(主動遠離棉花糖),就是取得成功的關鍵。而這,也是你能不能獲得快速成長的界線

你是否能夠主動做出策略行為的選擇,抵制舒適帶來的誘惑?

所以,不要再給自己藉口說沒有變好的外在條件。

從現在開始,透過策略的選擇轉移自己的控制點,以內控者的思維刻意去做一些特別的事情,你就能夠快速成長。

Sponsored link

那應該要做些什麼事呢?主要集中在三大範疇上。

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獲得“成大事”的資本?

1,做一些從未做過的事

重複固有的行為,是無法讓我們變得更好的,而讓自己獲得成長的最快速方法,就是做一些自己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

不管你現在是處於什麼的狀態,一旦這個狀態持續了很長時間都沒有顯著的變化,這時你就需要找到一件陌生的事情或者一個陌生的技能,讓自己投入時間去學習。當然,不是壞事啊!

為什麼這樣做可以讓自己獲得快速成長?

這跟我們的調適性心理有關,我們大腦很討厭做不擅長的事情,但如果你強迫自己做一些舒適性以外的事,大腦為了適應這種挑戰,就會嘗試去理解和學習,適應它。

所以,當你能夠從不會做一件事,變成會做一件事,那這個過程你會積累到很多的信心,你也可以從中培養出一種屬於自己的能力。

這一點的關鍵之處就在於,你不要把那些做過卻做不好的事情,當成是從未做過的事那樣去行動。

把做不好的事情做好需要你長時間的刻意練習;而把沒有做過的事情做出來,則可以讓你獲得新的認知能力。

最好你能夠去做一些你之前完完全全沒有做過的事情。因為做一些自己從未做過的事,你會獲得的新認知。

你不一定把這些事情做到專業的地步,只要能做到上手的程度,可以應付生活的大部分需求就行了。

千萬不要跟我說你做不了。神經科學已經告訴我們,人的大腦可塑性是非常高的。

Sponsored link

除了一些需要創造力的事情無法彌補天賦的差距之外,其他事情,我們透過個人的努力,完全可以學習和掌握。

找到一樣你感興趣卻還沒做過的事情,然後給自己制定一個行動計劃吧。每段時間都學習一樣新的東西,你就會因此快速成長起來。

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獲得“成大事”的資本?

2,主動鍛煉自己的大腦

我們的生活,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的事情是透過大腦的默認系統去指揮我們行動。

起床,刷牙,坐車上班,下班吃飯,回家看電視等等,基本上這些行動流程已經形成了一個固定的習慣。在這個過程,我們的大腦幾乎不用怎麼思考就能夠做出決定。

這種默認的思維繫統,能夠很好節省我們的精力,讓大腦騰出更多的空間,去應對那些更為複雜的情況。

然而,一旦我們過分依賴這個默認的思維繫統,而平時生活那些複雜的情況又很少出現,那麼久而久之,當我們遇到一些突發事情時,就無法立刻做出正確的反應,很可能就陷入一種懵掉的狀態當中。

為了讓自己的思維保持靈敏度,你必須要偶爾刺激一下大腦,讓大腦保持思考的習慣,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刻意做一些讓自己思考的事情。

我很少玩遊戲,但是為了活躍自己的腦筋,我卻喜歡玩一些解謎遊戲。這些遊戲不算很難,卻能夠給予你一定程度的挑戰。

當你透過自己的思考把一個又一個的解謎遊戲通關,你就會很有成就感。因為在玩的過程,也是一個啟動邏輯推理的過程,你要根據遊戲給出的東西,然後思考怎麼利用這些東西才能進入下一個關卡。

無論是寫作,做題,挑戰自己,這個過程會養成你思考的習慣。這些你的思考,最終又會反饋到你的現實生活當中。

那這種積極思考的習慣,才能夠幫你解決不同的難題。

Sponsored link

如何調整自己的思維,讓自己獲得“成大事”的資本?

3,學會有效的閱讀方式

閱讀是學習的其中一種方式,也是最便捷的一種方式。

只要你保持閱讀的習慣,閱讀就會潛移默化對你產生積極的影響,帶來無法言喻的好處。

當然想要從閱讀當中真正學到東西,有效的閱讀方式必不可少。

儘管市面上教人閱讀的書籍已經多如牛毛,但大多數都無法脫離“SQ3R”讀書法的框架,頂多是對其中細節運作上做一些補充而已。

“SQ3R”讀書法到底是什麼?

這個方法是由FPRobinson在一本名為《有效學習》的著作中提出來的。

具體來說,就是:

Survey(瀏覽);

Question(提問);

Read(閱讀);

Recite(背誦);

Review(回顧);

這五個概念,取頭一個字母組成SQRRR。

按照這個方法,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分為五步。

第一步:

就是先預覽一些閱讀素材的整體架構,包括目錄,章節安排,哪些內容對自己有用,哪些內容需要深度學習等,做一個基本的了解,讓自己對此產生一些想法。

當你對材料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你就可以有目的的組織信息,獲取加工學習。

第二步:

開始學習之前,你先要對文章的標題或者某些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例如我跟你說讀書應該按照“SQ3R”方法學習。

看到這裡,你就應該想給自己提問:什麼是“SQ3R”讀書法?誰提出的?有了這個提問,你就可以帶著思考從閱讀中尋找答案。

第三步:

接下來就是閱讀。研究證明,閱讀的時候在書本空白的地方記下自己的感想或者做筆記,完了後把重點劃線的地方摘抄下來,添加自己的意見,形成讀書筆記,會比單純瀏覽頁面或者只劃重點,更能取得效果。也就是說,你一定要對看到的信息進行自己的加工,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思想。

第四步:

當你找出需要學習的信息,你最好把這些內容透過複述的形式大聲背誦出來,這是另一種進一步深度加工信息的好方法。

因為複述式的背誦,可以強制你將信息用自己的語言進行重組,這個過程會調動你的聽覺記憶和邏輯思維。如果你能夠向他人傳授學到的某些內容,你就明白這個方法的好處了。

第五步:

最後,你完成了上述這四個步驟,接下來你就可以休息一段時間。

不過休息完畢,你就要把學到的東西,重新在你腦海之中回顧一遍,複習學到的東西;然後休息一下,隔一段時間後又再复習一遍,等大腦讓這些知識從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你就會完全掌握到這些知識了。

這種學習,會讓你學的更加有效,也更加牢固。

最後

除了這三大範疇之外,其實還有一樣,就是你要學會怎麼樣融入一個新的社交圈子裡。

你可以選擇獨處,但假如需要你進去一個圈子裡時,你一定要敢於融入和懂得怎麼去融入其中,建立好互動關係。

人是社交性動物,斯坦福大學的兩個心理學家克萊克·沃爾頓和傑夫·科恩曾經做過一個關於歸屬感的實驗。

實驗結果得出,被孤立的測試人員,信心和學習能力會明顯下降。相反,當測試人員獲得強烈的歸屬感,他們就會變得更加聰明。

一個人社會認知的高低,會影響到他的社交關係。

社會認知是指對他人以及自己和他人關係的思考,這種能力對於融入圈子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所以提升社交認知,學會與人打交道是人生的必須。而提高這種能力的唯一方法,就是按照上面那三大範疇去操作。

當你把這些操作融會貫通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你就會知道,你是否已經擁有了“成大事”的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