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裡的一粒沙子。
老子言“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歐陽修說“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多困於所溺。”
細節似乎是我們常常忽略的一個問題,人們常說“差不多就行”,殊不知我們對細節的態度在無形中決定著人生的高度。
偉大來自對細節的注意,禪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安住在當下,深入到每一個細節中去”。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細節決定成敗,態度決定高度。成功的奧秘往往隱藏在細節中,一顆小小的螺絲也會影響機器的運作。
生活哪有那麼多轟轟烈烈的大事,多數人的生活都是伴著雞毛蒜皮的細水流長。但注重細節並不是只顧一地雞毛,人生要有粗有細,在抓細節的同時也要不計較。兩隻眼睛都盯在瑣事、小事上,反而會被細節所累。
一、眼中有小事
週恩來總理在注重細節方面是出了名的,基辛格眼中的周恩來是個既注重細節,又避免繁瑣的人。
抗戰期間許多共產黨地下工作者不注重自身的儀表,蓬頭垢面、衣著邋遢,後來國民黨就根據這一特點辨認共產黨。周恩來則要求地下工作者們服裝禮儀保持整潔,個人衣著發式要與其職業及社會地位相稱。
細節至上,事無巨細,一切皆源於此。只有關照小事,在細節上做到做好,才有可能成就大事。
有一次在北京飯店舉行涉外宴會,周恩來問工作人員:“今晚的餃子是什麼餡兒的?”一位工作人員答道:“好像是三鮮餡吧。”周恩來馬上嚴肅地追問:“什麼叫好像?究竟是還是不是?客人中如果有人對海鮮過敏,出了問題誰負責?”
週恩來在外交中非常注重細節,索馬里有語言卻沒有文字,官方用意大利文,當地的普通百姓卻懂索馬里語。周恩來訪問索馬里,在摩加迪沙的群眾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先翻譯成
英文,在翻譯成意大利文,之後再翻譯成索馬里當地的語言。
這些看起來似乎都是些小事,但大事的基礎都是這些小事,把小事做好,才能幹成大事。人生就好比建房子,一點小小的誤差都會導致建築坍塌。把細節做好,就相當於把這些人
生的誤差消滅在搖籃裡。
尼克松總統曾這樣評價周恩來總理:對於周恩來來說,任何大事都是從注意小事、注意細節入手的,他的所作所為都是圍繞這一觀點進行的。他既能親自照料每棵樹,也能夠看到整片森林。
二、心中有大局
細節要重視,但在重視細節的同時,也要有長遠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懷。既注重細節又不為細節所累。
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細節就像是片片綠葉,葉子固然重要,但倘若缺少了樹幹,那樹葉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細節又像是散落的珍珠,如果沒有一根線把它穿起來,再圓潤的珍珠也不可能變成婦人脖頸間的項鏈。
注重細節並不等於只看細節,人生精力有限,不需要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細微之處。假如時時眼盯瑣事,被小事所累,那我們的人生就如同背著棉花過河,終會被“細節”所拖累。
李四光曾說:“周恩來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胸懷寬闊,不計恩怨,廣交朋友,用人唯賢,關心體貼,無微不至。”大事不糊塗,小事不計較,注重細節又不斤斤計較。
週恩來在生活中不計較個人得失,勇於做自我批評。1961年廬山會議結束後,周恩來總理參觀了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周恩來在參觀中,不談自己,並要求宣傳朱德、賀龍、劉伯承等在起義中的作用。
1959年在參觀軍事博物館時,講解員講到南昌起義部隊失
敗的原因,周恩來馬上給予鼓勵,認為講解員“批評的好。批評的對”。
不論是在遵義會議上還是在“大躍進”之後後,面對出現的錯誤,周恩來都做了自我批評,承擔了相應的責任。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燕國有個少年,聽說趙國邯鄲人走路姿勢很漂亮,於是千里迢迢來到邯鄲,要學習邯鄲人的走路姿勢。結果,他不僅沒有學會邯鄲人的走路姿勢,而且也忘記了自己原來的走路姿勢,只能爬著回去了。
邯鄲學步的故事告訴我們:太過在意細節,反而邁不開腳步,過分拘泥於細節,往往落入斤斤計較、小肚雞腸的俗套。
“細節決定成敗”與“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二者並不矛盾。注重細節是在把握主體的基礎上兼顧細枝末節,不拘小節也並非是指棄細節於不顧。
細節,成敗之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注重細節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學習上要重視細節,做到理解透徹,拒絕
囫圇吞棗。工作中要把握細節,將小事做細,把工作做精。日常注重細節,一言一行要恰當,待人接物需體貼。許多人的失敗並不是因為實力上的差距,而是因為在細節的地方做的不夠。
過分執著於細節,反而會失去大道。眼中有小事,心中存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