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圈子不同,更要強融?

為什麼圈子不同,更要強融?

圈子不同,更要強融

很多職場人典型的心態就是:

Sponsored link

看到同事討論“區塊鏈”、“知識付費”、“獨角獸回歸”,明明想參與卻又怕自己說的不對,被人嘲笑“半瓶子醋”;

吃飯時,遠遠看到主管旁邊有空位,硬是繞一個大圈,生怕別人說自己拍馬屁;

電梯遇到經理,連打個招呼都結巴了,更別說是藉機留個好印象了……

這倒沒什麼,可嘴上說一句“圈子不同,何必強融”,心裡卻苦苦等待別人給他送“邀請函”,就真拿自己當“臥龍先生”了。

童話裡都是騙人的。灰姑娘變公主,光有水晶鞋早就不夠了,還要有“舞會請柬”,還要有一輛貼著“皇宮特別通行證”的高級馬車。

現代人被分配在一個個的小圈子裡,人在往向流動的同時,總是伴隨著從一個圈子跳進另一個圈子。

如果是生活中的“圈子”,一句“圈子不同,何必強融”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喝紅酒的圈子,未必比喝“老白干”的圈子高級。

但如果是職場上的圈子,特別是那些晉升之路上必不可少的“小圈子”,那就要時刻提醒自己一句:

圈子不同,必須強融。

為什麼圈子不同,更要強融?

融入新圈子,加速你的改變

人呆在一個自己原來的圈子裡,無疑是最舒適的,但也是最危險的。

上個月,我和一位朋友吃飯,發現戒菸三個月的他又開始重新抽上了。他尷尬地說:“沒辦法,之前的朋友都抽菸,一開始硬抗過來。可有時實在忍不住的時候,剛好他們又勸你‘來一根,就一根沒事兒’,就這麼兩次,又回到老路上。”

Sponsored link

嗯,戒過煙的人都有體會,真正的煙癮也就是最初的一兩週,最大的障礙是那些一起抽菸的人。

在舊圈子裡,大家能力都差不多,彼此也很熟悉,沒有壓力。可沒有壓力,也就沒能了動力。

圈子也是如此。

一個人的改變,最大的外部阻力往往來自過去的圈子,他們對你的認識,還停留在以前。

在馬雲鄰居印象中,他還是那個長相怪異的不靠譜的小伙子,馬化騰在父親同事的印象中,也還是那個屁顛屁顛找項目的小伙子。

我以前的一個同事,離職後創辦的企業已經快上市了,可在我印象中,他還是那個可以被我吆來喝去的銷售助理。如果現在跟我們在一起,大概也就是我這個水平吧。

更何況,每一個圈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力,不能等到這個圈子散了,你才去尋找新的圈子,一定要主動走出去。

《天堂電影院》里老放映員為了不讓小放映員一生也像他一樣困在這三平米的小室內,不惜斬斷了他的初戀。

老人對年輕人說:“不准回來,不准想起我們,不准回頭,不准寫信。……人生和電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會以為這就是全世界。

有人認為,具備了一定能力的提升,才能自然進入下一圈子。但問題在於,你如何進步?

能力不足時,你更要融入新圈子,加速你的改變。

能力上台階和進入新圈子,不是先後關係,而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上升的過程。

Sponsored link

為什麼圈子不同,更要強融?

▲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

為什麼圈子不同,更要強融?

融入新圈子,用新的思維方式改變自己

一位讀者向我諮詢:老闆想提升自己做主管、帶團隊,但自己總覺得在管理上完全一無所知,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有點擔心。

我回答:不會可以模仿啊。你的上司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可她老人家的回答卻是:我上哪兒知道領導是怎麼做的,我總不能 8 小時跟著他吧……

問題清楚了:像“管理”這類沒有教材沒有老師的領域,不先進入新圈子,你就會始終卡在一類問題、一個瓶頸上。

過去“領導力培訓”方法總是先讓你學習領導者的思維方式,合格後再給你管理職位,但事實大部分人在走上管理職位之前,對管理仍然是一無所知。

真正讓一個人成長為管理者的動力,心理學上稱之為“認知失調”。舉個例子:

小王從未承擔過管理職責,苦於不知道如何跟下屬對話,此時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先進入“管理者的圈子”,模仿他們的言行。這個過程往往會讓小王感到不舒服,這就是“認知失調”。

而這些讓我們不舒服的地方,往往是發現自己潛能的好機會。在這種不舒服的狀態的刺激下,小王更容易迫使自己去理解這些管理者的行為,理解那些管理手段,最後才能自然而然地像管理者一樣去思考。

總結成一句話:

我們先要融入管理者的圈子,然後在行動上表現得像個管理者,才可能像管理者一樣去思考。

Sponsored link

這個過程,叫“領導者身份內在化”,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戰鬥中學會戰鬥”。

新圈子不但有更多資源、人脈,最主要的是,只有融入新圈子,你才能被迫使用新的視角,新的思維方式去改變自己。

為什麼圈子不同,更要強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