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誰是完美的人,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很多人說生活有起有落的。我們為什麼會感受到起落,是因為預期和實際不匹配。
但是持續行動是一個持續平穩的過程,既包括數量的平穩,也包括增長的平穩。持續行動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工作在邊界內不斷調整修正,找到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己的基準線。
有了基準線,我們就可以很快地從波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不會感受到強烈起落的顛簸。
我第一本書《刻意學習》是為了紀念我的1000天持續行動。書裡選用了過去1000天寫過的一些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章,還把特意在文章最後加上了文章的寫作日期。當時有一些讀者不理解,認為這是“過時的文章”,認為我沒有用全部的誠意來對待讀者。
那個時候我感到很委屈,畢竟這本書有一半多都是新寫的內容,但是卻因為有幾篇文章標註了創作日期,卻被認為是“全部用公眾號的文章”。
Sponsored link
但是後面我就明白了,其實還是我自己做得不夠好,畢竟沒有人會說《魯迅全集》裡面的文章是過時的,反而會說真經典!
於是在創作《持續行動》時,我就真正的從空白的文檔開始,一行一行打字,最終寫完14萬字,變成了一本書

▲ 《持續行動》上海書展發佈會 攝於2019年8月18日
當這本《持續行動》面世的時候,我注意到,仍然有人說“全部用公眾號的文章”。
這個時候我突然明白,既然你拿得出作品,就得經得住考驗。既然你把作品放出來,那讀者可以以任何想說的話去評價,不管有沒有道理,不管是不是閉著眼睛說。
好的作品可以在盡量多的維度上滿意作者的需求,這一次我比以前又有所進步,這是持續行動和刻意學習的勝利。
用這樣的心態看世界,其實就不會在意外在的環境波動,畢竟心中有數。而這反而會有意外的收穫。
2019年4月,中國交建買了2.3萬本《刻意學習》,送給他們公司在全國30多省的工程項目全體員工。中國交建是一家央企,港珠澳大橋以及北京大興機場都是這家公司參與建設的。
不害怕別人的批評,聽到更多建設性的意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是一種動態的視角。只要有持續行動,我們就可以慢慢改進。只要不下桌,我們就還有機會翻盤。
編輯結語:
持續做一件事,不要說1000天,很多人做10天都說不可能。有人問Scalers,“當你熬不住的時候,你會通過什麼方式激勵自己?”
Sponsored link
Scalers說:“熬不住就去睡覺,年輕人不要總熬夜。”
對於未來,Scalers很少做大的規劃,他堅持只規劃自己當下能做的事兒。即便跟讀者說了這麼多,在採訪結束時他還是補充了一句:
“不要盲從任何‘過來人’的建議,任何建議都無法代替自己的思考,和實踐總結出來的認知。”
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