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官方數據顯示,2019年應屆高校畢業生規模再創新高,總數834萬。
當學生大軍湧向工作崗位,逐漸開啟他們的職業生涯時,我想到一句話:“人總得先生存下來,才能談夢想和情懷”。
為了生存,多少成年人每天都在過著焦頭爛額的日子。
曾注意到今日頭條創始人張一鳴的微博,他說:
有人畢業就可以獨當一面,2年可以成為事業部總經理,而有的人畢業10年還要想辦法靠跳槽溢價。區別其實從很早就開始體現了。
同樣是日復一日的辛苦,但結果卻大不一樣。
那些更容易被提拔的年輕人,都做到了這5點。
Enterprenuer . Intelligent . Wisdom
網絡上關於販賣焦慮的段子,數不勝數:
某某大腕人物,坐擁資產XXX,一天24小時,18個小時用來工作;
什麼比你牛逼百倍的人,還在比你努力。
這些當然不假,但看後只會讓人陷入無限焦慮,人與人的情況畢竟不同,有人天生就是夜貓子,睡眠需求少,而有人天生需要多睡。
哲學家丹尼爾·科恩對於精力管理的看法是:
有時,思維敏捷;有時,應該遠離思考。
對此,我也深有體會。
當結束了一天燒腦的工作,如果下班前再擬寫一份調查報告,恐怕會有困難。
但是,如果換個內容,比如瀏覽一些行業信息或者修剪一下辦公室的花草,這時,疲憊感反而能下降或者消失。
高效成功人士,並非時時刻刻都能保持雞血狀態。而是即便處在非最佳狀態中,也不會變得鬆懈和低效,他們只是換個任務,便能有效制止不良狀態的蔓延。
即便不是巔峰狀態,也要輕鬆自如地保持高效率:
首先,要做到對待辦事項心中有數;
其次,根據身體和精神狀態,靈活駕馭任務。
自己的精力,要自己做主,好鋼用在刀刃上,它的價值才能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任務繁多的每一天,最重要的,不是全部完成,而是合理評估其輕重緩急,緊急重要的事情排在前面完成,其餘的大可暫時不必過度關注。
嘗試用有限的精力主動控制事情,不要被任務牽著跑。
遊刃有餘地周旋於多項任務中,是一項可貴的能力。在《儘管去做-無壓工作的藝術》一書中,作者指出:
每日必做的事情包括三種:
處理預先明確的工作;處理隨時出現的新工作;安排下一步工作。
第二種“隨時出現的新工作”,最考驗人。但在實際中,干擾和打斷是難以避免的。能將這類工作處理好,差不多就是“黑帶水平”的員工。
某天,當老闆突然找你談話,導致原有的計劃被打亂,就需要對接下來的事情儘快作出校正和調整。
既要對自己做的決策充滿信心,還要能嫻熟自如地消滅隨時冒出來的新問題,將事情組織管理到位。可以說,應付意外事件的能力是你的競爭優勢。
處理完了緊急工作,接下來就要彌補耽誤的工作,這樣才能控制住整體局勢。
而能夠達到以上水平的唯一方法,就是立足於多個層面,隨時平衡任務。
至於如何平衡?可能一千個員工,有一千種方法。
跳出故步自封的僵局,意味著邁出了第一步;接下來,就是不停嘗試,直到找到獨屬於自己的 “The right way”。
英國有句諺語說,彩蛋總是隱藏在不知名的角落裡。
成功並非高大上的代名詞,它取決於我們對環境、時間、精力等元素內部成分的排列組合水平,這一點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適用。
嘗試著矯正,每努力一步,就像抓住一棵救命小草,走著走著,我們終將抱住一棵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