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只關心能否考上重點,老師們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孩子們按照師長們的期望,乖乖地成為社會規則所讚許的人,沒有思考,沒有質疑,沒有叛逆,沒有生命熱力的揮灑,——這是音樂劇《搖滾學校》中冒牌老師杜威·費恩來到學校之前的情形。同一個地球,有些問題是相似的。
百老匯英文版音樂劇《搖滾學校》劇照
《搖滾學校》是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新作,《劇院魅影》《貓》萬世巨星》等重量級作品均是出自他手。2015年,《搖滾學校》在百老匯冬日花園劇院正式上演,隨後開始了全球巡演。今年2月在上海公演1個月收穫如潮熱情之後,於3月下旬進駐北京,也獲得了極多讚譽。
電影《搖滾學校》劇照
此劇改編自理查德·林克萊特2003年執導的同名電影《搖滾學校》,男主角杜威·費恩是個徹頭徹尾的loser,被自己組建的樂隊踢出,沒有存款交不出房租,賴在好朋友史布里家裡,終日被他的女朋友嫌棄。一天,杜威替好友史布里接了一個找他做代課教師的電話,心思一動,冒充史布里去了一所精英學校。他起初只是想混日子騙錢,當發現所帶班級的孩子有音樂天賦時,讓這些孩子和自己組了一個樂隊想參加大賽,每天拉著他們玩音樂隱瞞校方。最終孩子們愛上搖滾樂,而學校和家長則發現了他的身份。
電影《搖滾學校》劇照
音樂劇幾乎照搬了電影的所有情節,但充實豐富了一些背景內容,比如學生們的親子關係,有的一直不被父親認可,有的喜歡時尚和設計,但打橄欖球的爸爸只想讓他子承父業,有的融不進新學校爸爸們卻不當回事兒,這給了孩子們喜歡上搖滾樂以更充實的理由。當《If only you would listen》的旋律響起,童稚的聲音響徹劇場,瞬間能擊中太多不曾被父母理解的人的心。值得說一句的是,托米卡的家長是一對父親,在不起眼的細節中有著對不同性向的尊重。這個故事的男主角是個“反正派”角色,一把年紀了生活還要賴著發小,靠作假手段當上老師,起初抱著利用孩子們的心理,雖然電影採用了喜劇方式處理,多少還是給一些觀眾造成了不適。但戲劇形式能更大強度增添滑稽戲謔感,而且此番音樂劇加強了他對孩子們的愛,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同。
百老匯英文版音樂劇《搖滾學校》劇照
心理、情緒與主旨,電影需要有更多的情節鋪排,有時未必有空間,有時不宜過於直白,但音樂劇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僵化的環境、遺憾的失落、不死的精神,一曲詠嘆就可以解決,並且能極好地調節節奏、調動氣氛。再加上劇情本來就是關於音樂的,因此以音樂劇的形式來呈現“搖滾學校”的故事算得上更好的匹配。有一首在正式演出中被刪掉的歌曲《Give up your dreams》:“時間一到,失敗者就要付出代價”“如今的我們,應該更加成熟/不想漫談,回歸現實/放棄夢想吧/找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我支持你這個一事無成的人”“拋棄你那些徒勞的夢想,加入我們吧/拋棄那些毫無意義的愚蠢的夢想/加入這個已經先於你長大的世界吧”,精準刻畫了一個怀揣夢想者會遭遇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