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去閱讀一本書,才會真正學到東西?

你有沒有閱讀的習慣呢?

Sponsored link

很多人都喜歡看書,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從看書當中獲得思維或能力的提升。

有些書籍用來娛樂自己,有些書籍則用來開拓視野,而有些書籍,就是用來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和認知能力的。

所以,閱讀這樣一本書,其目的並不在於“看完”,而是通過閱讀來獲取書本里面一些對自己有用的養分。

由於如今碎片化閱讀而塑造出來的閱讀習慣,導致了很多人無論看什麼書都“一眼而過”,什麼都沒有留下,久而久之就看了很多書,卻依然什麼都學不到的感覺。

一般來說,知識分為兩種:顯性知識隱性知識。

任意一本書放在我們面前,這本書給所展示出來的,就是顯性知識,明擺著告訴我們書中已有的內容是什麼。

而隱性知識,就是那些被我們透徹了理解後,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知識,有些經驗就是隱性知識,因為我們無法很好地給別人表述出來。

但無論顯性知識還是隱性知識,這裡面都有一些我們已經掌握或暫時沒有掌握,卻應該要掌握的地方。

這樣,我們學習時就有了四種不同的閱讀目的。

1,你知道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閱讀就是一種重溫;

2,你知道自己還沒掌握的知識,閱讀就是一種學習;

Sponsored link

3,你不知道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閱讀就是一種啟發;

4,你不知道自己應該要掌握的知識,閱讀就是一種收穫;

所以,我們閱讀,就是根據自身掌握知識的情況,從書本中識別哪些是我們已經掌握的知識,學習那些我們還沒掌握的知識,然後喚醒自己不知道卻已經了解的知識,最後找到自己應該要學習的知識。

這個過程,就是把顯性知識裝到腦子裡,再透過對顯性知識的學習和思考,悟出那些對我們有用的隱性知識,讓其轉化為對我們有用的顯性知識,直到這些知識最終提升我們的思維認知和自我能力。

然而,這個過程由於個人的投入度千差萬別,從而導致了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完成得很好。

怎麼去閱讀一本書,才會真正學到東西?

為什麼你看完書什麼都不記得?

很多人之所以看完一本書,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往往是因為他們把注意力都花在了記憶書本的顯性知識上面。

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知識都要用到這種生硬的記憶的。因為我們閱讀時候,大腦調動出來運用的往往是“工作記憶”。工作記憶能夠讓我們在短時間內,積極地在大腦中保存信息,以便我們的後續行動。但它的局限性,則是有限的記憶容量和衰減的保真度。

我們跟別人聊天,能夠如此順暢地銜接上下文聊下去,就是工作記憶在起作用。我們會“記得”對方上一句話說的是什麼,然後以此給出相應的回答。一旦脫離這個環境,這種工作記憶就會迅速衰減。想一想,即便是剛跟朋友聊完天,你還精確記得對方分別在什麼時間說了哪幾句話呢?

答案顯而易見。

你只會記得朋友大概說了哪幾句話(有限的記憶容量),而且這幾句話,只記得大概的意思差不多,卻未必能夠一字一句地精確複述出朋友的話(衰減的保真度)。

工作記憶跟短期記憶交替使用,但這種記憶跟長期記憶完全是兩回事。也就是說,假如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只是一味地去記憶知識,卻無法通過工作記憶把學習到的內容,轉化鞏固為長期記憶,那我們的書看完也就完了,並不會學習到什麼東西。

Sponsored link

所以,想用碎片化的方式去學習知識,無異於杯水車薪,徒勞無功。

那在現今快節奏的時代,怎麼閱讀一本書才能夠有所得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這裡我只分享自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不一定是完全適用於每個人,旨在啟發大家而已。

我把這個閱讀的方法稱為“三二一一”法則。

怎麼去閱讀一本書,才會真正學到東西?

什麼是“三二一一”法則?

這個法則是為了方便自己記憶這個流程而起的名字,如果你不喜歡,不這樣叫也可以!

“三二一一”,就是四種閱讀行為的總稱。這個法則,是我閱讀期間,在書本上通過“書寫形式”來學習的思考過程。

怎麼去閱讀一本書,才會真正學到東西?

具體來說,“三二一一”分別指的是:

三,就是三個問題。針對書本已有卻尚未完全了解的觀點,提出三個問題(一般是what、how和why,但視具體情況而定),然後在書里或者書外尋找答案,回答問題。這一步是培養獨立思考的步驟。你的問題,作者能夠符合邏輯地回答出來,你認同就接收,不認同,就批判性閱讀,得出自己的結論。

二,就是兩個能夠說明文章觀點的具體案例。針對文章的內容,找出兩個具體的應用例子。一個是書中給出的已有例子,另一個是跟自己切身經驗相關的例子。

Sponsored link

一,就是一個總結。把每次通過前兩個行為而學習到的東西,總結為一個知識點,然後把這個知識點記錄下來。

最後那個“一”,就是一個行動。根據已經獲取的知識點,用具體的行動把它內化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通過運用來加深對知識的記憶。

有了這個過程後,你的短期記憶,就會朝著長期記憶轉化。如果你平時能夠時時刻刻把這些知識跟以往的知識串聯起來,你就很難把它們忘記了。

接下來,我用一個具體的例子去說明如何運用這個法則閱讀。

怎麼去閱讀一本書,才會真正學到東西?

“三二一一”法則的運用

以下這篇文章,摘錄自Ulrich Boser的《有效學習》。我就用這個法則簡單舉例,看看如何閱讀這段內容。

如下:

專業知識在應用中得到深化

學習,尤其是一種豐富形態的學習,是知識的拓展,是專業領域的擴展過程。在學習活動這個階段,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

這就體現了長期記憶的性質。關於長期記憶在學習過程的作用,我們仍然用道路網絡來做比喻。我們以熟知的道路網絡為基礎,選擇一條不同以往的街道,了解這條路通向哪裡、有哪些交叉點,那麼我們對這條路的記憶就會更加深刻。用認知科學家的話說,這種行為就是在先前獲得的知識基礎上加深理解,從而達到融會貫通的認知水平。

以概括為例,概括就是把想法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的行為。學習活動促使我們問自己:哪些才是重要的?我們如何用別的方法表述這個想法?這類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概括最為核心的想法,實際上就是在應用這個想法,把這個想法用於對我們有實際意義的場景。這種自問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我們都能看出來,這種融會貫通的方式是另外一種形式的積極思維活動。比如,你在一本雜誌裡看到一篇文章後,想把這篇文章的主要觀點講給一個朋友聽,這就是把學習的知識加以應用的具體實例,這樣的做法也能幫助你從文章中收穫更多。

再比如,你打算寫一封郵件,詳細說一說你對最近在Netflix(網飛)上看到的一部紀錄片的看法,那麼你就需要回憶並描述一下該片的核心內容,需要把內容講得特別透徹。研究顯示,通過這樣的行為,你會對這部紀錄片以及影片主題內容形成更豐富的認識。

怎麼去閱讀一本書,才會真正學到東西?

針對上述這段內容,運用“三二一一”法則的第一步,就是根據文章想要表達的觀點,提出三個問題。

而這段文章的觀點,就是“專業知識在應用中得到深化”。對於這個觀點,我們可以先思考一下它的意思,但千萬不要望文生義。為了更好了解這個觀點的意思,我們就要圍繞它提出三個相關的問題:

1,為什麼專業知識在應用中得到深化?

Sponsored link

2,怎麼應用才能讓知識得到深化?

3,這種應用為什麼會有效果?

有了這些問題後,接下來,你就要帶著問題去閱讀下面的內容了。

回答第一個問題,文章的第二段就給出了答案,就是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就好像在熟悉的道路上,走出一條新的路,然後了解到這條路通向哪裡,跟哪些地方交叉等。而應用,就是一條新的路。通過應用去深化學到的知識。

而回答第二個問題,文章中給出了概括的自問方式,把學到的東西講給朋友聽,和用寫郵件來回憶看到的內容。

至於第三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因為這些做法,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能夠把學到的東西跟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做到融會貫通。

當你完成了第一步後,接下來的第二步就是找出能夠說明這個觀點的具體例子。這一步的作用,就是通過文章的例子,把自己的隱性知識思考轉化成顯性知識。這是一種積極的思維活動,也是把書讀出書本以外內容的感悟。

既然在完成第一步的過程中,已經找到了書中已有的例子,那麼你還要給出自己親身經驗的例子。

針對文章中“應用”這個觀點,我明白到這種做法,其實跟以前學習到的”費曼法則”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同樣都是把學到的東西,在自己已經理解的基礎上,複述給別人聽,讓別人也明白這個知識;如果自己無法順暢地複述出來,或者說出來別人卻不明白,那就說明自己對學到的知識還未完全吃透,這時就需要重新學習一遍了。當然,我把學到的東西寫成文章傳播出去,也是其中一個例子。

有了上面的理解,那麼第三步,總結出這個知識點就很容易,就是通過應用去深化自己學到的知識。對於這個觀點,現在你已經明白到背後的邏輯,也積累到相關的具體案例。

最後一步,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真的通過這種方式去應用知識點。看完一篇文章,真的把學到的內容複述給朋友聽;或者把這些知識寫成總結性質的文章,諸如讀後感之類的。不管是哪種方式,一定要應用出來,而不是看完就把知識放在一邊去。

Sponsored link

每一本書,不僅僅只有一個知識點,而是又很多知識點串聯起來的。所以當我們掌握一個知識點後,我們必須跟之前學到的知識聯繫起來,形成一個符合邏輯架構的有機整體,從而讓其變成我們的知識體系。這樣的知識,才是“生知識”,才能夠對我們的思維和能力有顯著的提升。

這個“三二一一”法則,運用在閱讀的過程當中,看似繁瑣,其實只要你熟練了,你就能夠把這些步驟整合起來運用。有了這個過程,你就能夠更好掌握已有但不知道的顯性知識,學習到還不了解的隱性知識,還能把這兩種知識的了解範圍,擴大到我們知道的層面。

雖然這樣做,肯定比碎片化閱讀的方式更花時間,但這些時間肯定花得值得。而且,我覺得每一天都要預留給閱讀一些專屬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專心閱讀和學習,除此之外,什麼都不干。

完了後,就把獲得的知識點整理成思維導圖,好像上圖我自己做的那樣。當想不起來的時候,拿起這些導圖一看,就能夠瞬間回憶起來了。

這樣的學習,才是一種“主動性”的學習,我們獲得的知識也會更加系統和牢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