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你必須先掌握這個學習方法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Sponsored link

每個階段,都有每個階段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怎麼把這些問題一一解決掉,就能夠體現出我們的個人能力。

很多時候我們的人生之所以充滿煩惱,就是因為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有太多,而能夠用來解決它們的能力卻太少。

想要減少我們的煩惱,我們必須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那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有能力”呢?

儘管有能力的人是各式各樣,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身上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行事體系”。

這套行事體系,指導著他們行動,幫助他們處理世界上各種紛繁複雜的問題,從而解決到每個階段的煩惱,最終讓他們躋身於強者之列。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建立這樣一套屬於自己的行事體系。

一旦你遇到問題,只要把這套體系套在那個問題上面,你就知道接下來要怎麼行動,才能夠解決它。

然而,建立這套體系,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你必須先掌握這個學習方法

什麼是”行事體系”?

我們每個人,對這個世界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

Sponsored link

從我們的嬰兒時期開始,我們就跟外界進行著一系列體驗和反饋的相互作用行為。假如你生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你哭鬧這個體驗,可以給自己帶來各種呵護和照顧的反饋,那你就會覺得這個世界很多事情的獲得都是理所當然。

相反,如果你成長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裡,外界給予你的體驗,就相對來說會截然不同。你的各種需求,未必會得到恰當的滿足。

兩種人從現實當中獲得的反饋,會形成他們獨一無二的經驗。當他們對這些經驗,總結出自己的理論之後,這些理論就會帶給他們不同的判斷。於是,這些判斷就會指導他們產生不同的行事方式。

到了這個時候,他們就有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行事體系”。

試想一下,你富二代和問一個普通男生怎麼追女生,他們會給到你一樣的答案嗎?即便你把這個問題拋給另一個富二代,他的回答跟王公子的也未必是完全一樣,某些地方肯定會有些微的差別。

換言之,他們這套行事體系,只有他們才能夠運用;套在其他人身上,說不定就會弄巧反拙。正所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但是,一旦他們想要去結識某個女生,這套行事法則就會幫助他們去解決這個問題。正如消防員遇到火災,他們就要用到從學習和訓練這個體驗反饋當中,建立起的一套救火行事體系,來把這個火撲滅。

只要保持著某種程度的成功率,一般人是很難更換這套行事體系的。因為,這涉及到我們經常聽到的,所謂的”底層認知”的問題。

“底層認知”是可以隨著我們的學習而一直保持更新的。你怎麼學習,或者學了哪方面的知識理論,會對你底層認知的信念體系產生改變的作用。這也是心理學所說的,改變你的信念,你才能夠改變你的生活。

然而,這也是建立行事體系的困難之處。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的底層認知出了問題;就算他們意識到,也不清楚怎麼去更新自己的認知;就算懂得去更新,也沒有足夠的信念去行動。

無論如何,只要你能夠更新你的底層認知,改變你的信念,那你才可以在主動行動這個體驗當中,從外界獲得相應的反饋,從而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行事體系。

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你必須先掌握這個學習方法

Sponsored link

如何更新你的底層認識?

我們身上的”行事體系”不會只有一種。

面對愛情,也許我們會有一套相應的體系;與人交往,我們又有另一套體系;處理工作,我們也會有對應的一套體系。這些體系一定要”各自為政”發生作用,才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井井有條。

但由於我們生活的局限性,我們很難有機會獲得多種的行事體系,也不知道已有的這些行事體係到底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更甚者,有些人只用一套行事體系,就去處理生活上各種各樣的問題,然後突然有一天遇到某件事,才醒覺自己一直以來都是用錯誤的方式去面對世界。這樣的例子,在生活周遭俯拾皆是。

例如一個在事業上有所成的男生,用工作那套“高管級”的行事體系去跟家人相處,導致妻子和孩子的生活都過得很壓抑。要不是後來婚姻出現問題,他也不會明白到自己一直以來的不足。

當你意識到自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時,你就應該要有意識地更新自己的底層認知,主動學習正確的行事體系

誠然,我們不可能把每一套的行事體係都學得非常完美;只要適合我們自己,而且這套行事體系能夠起作用,基本上這就是好的行事體系。

但是,想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你必須要主動根據自己的需要,去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行事體系。

而這個建立方式,就要運用到美國心理學家大衛·庫伯提出的理論:經驗學習圈(experiential learning)。

這個”經驗學習圈”的核心法則,就是從行動的體驗當中,獲得經驗反饋,然後把經驗總結出規律理論,從而建立起自己的一套行事體系,最後再用這套體系去指導行動

也就是說,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應該還是”行動-經驗-規律-行動”這四個步驟,形成一個閉合的循環圈。

缺少任何一環,都無法提高我們的能力。

Sponsored link

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你必須先掌握這個學習方法

 

第一步,從行動中學習

學習分為兩種:直接體驗和間接了解。

例如你想學習攝影,你覺得是把相機買回來先拍一通後的學習效果更好,還是買一本攝影書籍,看完一遍後的學習效果更好?

結果不言自明。

著名管理學教授貝尼斯曾提出一個定理:一個人的成長,有70%的能力提高是來自於實際工作當中,20%是來自於向他人學習,10%是來自於正式的培訓

這個定理說明了,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好的辦法就是從生活中、從工作中主動去體驗學習,然後再結合書本知識和培訓講座,才取得最好的效果。

畢竟有過親身經歷之後,你才會獲得深刻的感受,而這些感受又會反過來更新你的認知。當你的認知被更新之後,這時再去結合相關的指導書籍去學習,你才知道如何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自我提升。

好比你想成為一個懂得追求女生的情聖,那麼一次失敗的經驗帶給你的成長,遠遠比你一開始就閱讀戀愛的書籍、聽別人分享經驗所獲得的成長,其效果會來得更好更直接。

所以,如果你想習得一種新的行事體系,成為在某方面有能力的人,透過行動來學習吧,這就是我在以前文章說過的”learning by Doing”的方式了。

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你必須先掌握這個學習方法

 

Sponsored link

第二步,從反饋中總結經驗

行動會帶來體驗,而體驗會帶來反饋。

當你的反饋足夠多的時候,你對於那件事,就會獲得相應的經驗。這時,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學會總結這些經驗。

想要更新自己的底層認知,你必須要懂得總結這些從主動行動中獲取的反饋經驗。也許你以前有自己一套行事法則,或者你做一件陌生的事情時,並不知道自己做得怎樣,但一旦自己這種行事方式無法帶給你想要的結果,你就要想一想,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例如你想增加自己撰寫文章這一項能力,首先你每天花費固定的時間去寫作。堅持一段時間後,你對於寫作肯定會有某些自己的心得。哪些地方寫得得心應手,哪些方面用詞不夠準確,哪些部分無法表達自己的思想,你多多少少都會有深刻的體會。

然後,根據這些體會留給你的經驗反饋,你就要思考一下,為什麼寫某方面的東西時,無法用準確的詞語去描述它們呢?

例如你無法描述出某些建築物的外貌,經過思考總結,你知道問題是在於你對於建築風格並沒有多少了解。什麼羅馬式柱子、巴洛克樓頂、哥特式教堂等,你通通一無所知。那麼這時,你就需要有意識去積累相關的知識了。

總結經驗,意味著你要找出問題背後的核心原因。

想要讓自己變得更有能力,你必須先掌握這個學習方法

 

第三步,把經驗轉化為有規律的理論

經驗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想要讓自己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你必須要懂得把得來的經驗,變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好比別人通過拜神中了一次彩票,這個結果如果沒有持續發生,那麼這種經驗,就是屬於特殊性的反饋結果。

Sponsored link

但如果你去拍照,你按照某種法則能夠經常拍出好看的照片,那麼這種經驗,就是具有普遍性。當你把這個經驗總結出一條法則,好比是”黃金分割法則”,那麼這條法則就成為你的行事體系。你在拍照片方面,就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換言之,你得到的這些經驗,能否經過不斷的驗證?到底它是一個偶然事件,還是一個能夠被驗證的普遍現象呢?

如果你無法從經驗當中反思出,或者頓悟出自己的理論,你就很難構建自己的行事體系,也就無法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了。

當然,除了懂得總結自己的經驗,你還要學會主動去驗證從別人身上學來的理論,總結他們的經驗。這其中的步驟就是觀察-總結-行動-修正

例如你看到別的男生用某種方式跟女生聊天,會獲得她們的好感,那麼你總結出他們經驗的本質特徵之後,就用這種經驗去指導自己行動。

通過行動而從外界獲得了經驗反饋後,再結合自身情況去修正這種理論。只有這樣,你才能夠讓其變成自己的理論體系,把對方的”砒霜”,變成自己的”蜜糖”,滋長自己的能力。

有了上述這些步驟的實踐,最後一步,當然就是持續行動。不過這時候的行動,已經是用新的行事體系去處理外界問題了,你也最終變成一個有能力的人了。

所以,想要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先找出自己的能力需求,看看自己想要增加哪方面的能力,然後去更新這方面的底層認知,從行動中學習和積累相關的經驗。

然後再把這些經驗總結出自己的理論,和讓其變成自己的行事體系,刻意持續行動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收穫到到那方面的能力。

這時,你的不自信,你的低價值,你的徬徨和不知所措,通通都會在這個行動過程當中,慢慢被解決掉了。

你也會因此慢慢變成一個有自己能力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