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懂得合作,才能共贏
1971 年7 月,基辛格代表美國政府訪華,中美建立外交關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出現給香港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李嘉誠也認為這是一個拓展事業的機會,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香港華資地產五虎將”之一,但是與香港置地公司相比,他的公司還是差了一點。
儘管如此,李嘉誠還是決定與置地一較高下,在如何與置地進行競爭方面,其實,李嘉誠心裡早就做好了打算,他第一次明確地喊出了超越香港置地公司的口號:我們的目的不是學習置地的成功經驗,而是最終要超過置地的規模。
李嘉誠決定走“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他這樣分析,香港置地公司的老巢在中區,而中區的物業發展已到極限,成本太高。以長江目前的資金儲備,不適合貿然到中區擴展,不過我們可以曲線滅敵,先到發展前景大、地價處於較低水平的市區邊緣和新興市鎮去拓展待資金雄厚了,再與置地正面交鋒。
在明確了“農村包圍城市”的路線之後,李嘉誠開始圍繞著香港的周邊區域進行開發,並且憑藉著土地儲備和幾次發行新股募集的資金,先後在半山賽西湖、太古山谷第一號、灣仔海濱等地開發樓盤。
到了1977 年,長江實業擁有的物業和土地面積達到95 萬平方米,已經逼近香港置地公司的120 萬平方米。
不過就在此時,李嘉誠在與會德豐洋行聯合購得天水圍地皮的時候,卻遭遇到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華潤集團。俗話說:“窮不和富爭,富不和官鬥。” 李嘉誠分析了中間的利弊關係,決定不與華潤集團直接發生衝突,而且通過協商,和華潤聯手成立了一個公司,共同開發天水圍。
按照當時的協商,華潤佔新公司51% 的股權,而長實只佔12.5%,對於這樣不公平的決定,李嘉誠並沒有去爭論太多,而且當時李嘉誠正在收購和記黃埔,無暇顧及太多。由於華潤並沒有太多的地產開發經驗,再加上人力資源的不足,在項目運作的過程中,經常遇到困境。於是,李嘉誠又趁此機會慢慢地購回了部分股權。
與人合作時,李嘉誠從不會為了自己多得利益而與合作夥伴一爭高下,他總是會讓合作夥伴賺得足夠的利潤,因為他知道只有如此才能進行長久的合作。
李嘉誠經常告誡兒子,不要貪圖別人的便宜。其子李澤楷說:“我父親教會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他特別強調要做一個正直的商人,並且要處理好與合夥人的利益關係。”
二,賺錢可以,但絕不能違背良心
李嘉誠經常引用《論語》中的一句話:“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他還說:“有些生意,給多少錢我都不賺,因為已經知道對人有害,就算社會允許做,我都不會做。”這是李嘉誠做人和經商的底線。他不僅這樣要求自己,也常對兒子說:“做人比做生意更重要。”
巴哈馬是位於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小島國,有著優良的海港和豐富的旅游資源。巴哈馬政府為了快速發展當地的旅遊業,給出了許多優厚的投資政策,並積極地歡迎全世界的商人來當地進行投資。
李嘉誠也非常看好巴哈馬,並且對這裡進行了長達十年的經濟投資。他先後在巴哈馬建造了最大的自由港碼頭,而且還建造了擁有世界上最長跑道的飛機場,同時還建造了許多酒店以及高爾夫球場,一度成為巴哈馬最大的海外投資商。
為了獎勵李嘉誠對巴哈馬的投資貢獻,巴哈馬總理英格拉哈姆決定贈給李嘉誠一張賭場營業許可證。這對於許多商人都有著巨大的誘惑力,因為賭場的盈利是非常可觀的,且賭場的營業許可證不是誰想取得就能隨便取得的。
可當英格拉哈姆興奮地把這份大禮送到李嘉誠手裡時,出乎意料的是,李嘉誠並沒有表現得很興奮,而是嚴肅地對英格拉哈姆總理說:“我對自己有個約束,並非所有賺錢的生意都做。”
英格拉哈姆認為李嘉誠之所以會拒絕自己的好意是因為他不明白這個牌照的價值。於是,親自來香港找李嘉誠解釋說:“一大堆商人追著要這個牌照,我們都沒給,你在我們這裡做了這麼大的投資,我一定要給你,你在我國有三家酒店,隨便放哪家都可以。”
李嘉誠當然知道英格拉哈姆親自來港是為了什麼,但是自己有做事的原則。最後為了權衡利弊,李嘉誠只好“妥協”,同意在自己的酒店之外加蓋一座賭場,租給第三者經營,但他明確表示自己不會接受這塊牌照,和記黃埔只負責收租金。李嘉誠表示道:酒店客人要去哪兒我不管,但我的酒店絕不設賭場。
“在一個商業社會,商人是越賺多越好,自由的事業,有的機會送到你面前,非常非常吸引。法律也准許,一般人也認可,這個事業也是可以做的啊。但如果我對這業務心中有著疑問,我認為是不應該做的,我情願犧牲這個賺錢機會。”李嘉誠說。
三,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
李嘉誠創辦長江塑膠廠,引進德國的先進技術,生產出新型塑膠花,並憑藉低價位迅速打開市場,在與意大利原創公司的競爭中反敗為勝,成為香港塑膠花的龍頭老大。
常言道: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就會招風。一天早上,李嘉誠的秘書急急忙忙地給他拿來了一份報紙,報紙上刊登著關於他的一大段內容:李嘉誠不過是茶樓跑堂出身,後在中南鐘錶公司當學徒,然後又跳槽到無名小五金廠當推銷員,最後看到塑膠業火了,就自己辦了小作坊,拿塑膠花四處招搖,這樣沒有職業精神和專業技術的人,大家還是不要相信他。
這很明顯就是競爭對手對李嘉誠的惡意詆毀。看完這段文字,李嘉誠並沒有動怒,只是對身邊的助手笑了笑。然後他把報紙往桌子邊上一放,繼續工作。
李嘉誠不打算追究此事,但是公司的管理層認為,如果就這樣放任輿論、媒體胡寫、炒作下去,勢必會對長江塑膠廠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如果只是詆毀李嘉誠一個人,倒沒什麼,畢竟和李嘉誠合作過的人都了解他的為人,這些言論在商界也起不了什麼太大的作用,但是對方詆毀了長江塑膠廠,這事態就嚴重了。
後來,李嘉誠也意識到這份報紙上的內容不容忽視,但他依然保持冷靜,幾番思量過後決定將計就計。李嘉誠選擇直接從媒體入手,先聯繫到這家報社的主編,據理力爭,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對方的錯誤。
其實,指出對方的過錯,批評對方,並不是李嘉誠的本意,他只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震懾對方。李嘉誠又將自己生產的塑膠花放在了報社編輯的面前,讓在場所有的編輯檢查,挑毛病。這些編輯也沒有找到有瑕疵的塑膠花,但他們對李嘉誠還是不信任的。
李嘉誠知道,報社的人員肯定會懷疑他只是帶了合格的樣品過來,於是,他就現場邀請報社編輯和相關專家一起到他的工廠裡面參觀。希望通過實地考察,還長江塑膠廠一個清白。
緊接著,報社公開了刊登了對長江的道歉聲明,這相當於給長江做了一次免費的廣告,不僅再次強化了長江塑膠廠誠信且優質的市場形象,而且在無形中打擊了競爭對手。
李嘉誠曾說:“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 ”
四,財富來自社會,理應回報社會
李嘉誠富可敵國,但他卻說:“財富不是單單用金錢比擬的。衡量財富就是我所講的,內心的富貴才是財富。”
李嘉誠認為真正的財富是內心的富有,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對其他需要幫助的人有所貢獻,那才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真財富,更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財富。
當記者問李嘉誠:“幾十年來,到底是什麼東西始終讓您保持對公益事業有如此的激情?”他說:“最要緊的就是內心世界,當你感到世界上有很多不幸的人,那麼,你能力做得到的,你這一生應該好好盡心盡力去做。你明明有多餘10倍、100倍都不止的錢時,為什麼不用錢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呢?做了這些事,一生之中,也會變得有意義多了。我如果再有一生的話,我還是走這條路。 ”
李嘉誠的基金會幫助過很多人,雖然素昧平生,但這並不能成為他行善的阻礙。在李嘉誠眼裡,從商做生意給他帶來的是物質財富,但做慈善帶給他的是滿滿的精神財富。
李嘉誠曾說,自己的財富源於社會,因此也要用於社會。他密切關注祖國的騰飛和發展,一心想要儘自己的最大力量為祖國、為家鄉做出貢獻。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李嘉誠的商業投資涉及很多領域,從舊城區改造到能源、旅遊等共計投資已達六十多億美元。他為內地的經濟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李嘉誠的人生哲學中,奉獻社會意義重大。他曾說:“人生在世,能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時候,對社會有所貢獻,同時為無助的人尋求及建立較好的生活,我會感到很有意義,並視此為終生不渝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