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就是一趟不斷往前行駛的列車。
我們與遇見的人同行一段、交談甚歡,然後又各奔東西。
生活中,總有一些煩惱憂愁在所難免。
人際交往是一輩子的功課,無論和誰在一起,請記住以下這幾條忠告。
把自己當成別人。
一位女士剛搬到一個新的城市,不太適應,經常跟朋友抱怨。
女士說:這城市空氣質量也太差了,能見度低,窗外什麼也看不見,還是原來的城市好。
直到有一天,朋友來到她家,找來一塊抹布把她家的玻璃窗擦乾淨。
女士才眼前一亮,恍然大悟:原來,不是城市空氣不好,而是自家的玻璃窗太髒了。
很多時候,我們覺得一件事情的不好,肯定是別人出了問題。
殊不知,問題也可能出在自己身上。
我們責怪周遭的環境,責怪命運的不公,卻很少有人能停下來,認真地審視下自己。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這個“審視”,就是反思、自省的意思。
漫長的一生中,自省就像一面鏡子,它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從而讓我們變得更好,走的更遠。
把自己當成別人,主動發現自己的不足,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麼,我們就永遠有機會變得比以前更加優秀。
把別人當成自己。
一位妻子正在廚房炒菜。
丈夫站在旁邊,一直嘮叨個不停:“慢些、小心燙到!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
妻子終於受不了了,大聲對丈夫吼道:“我會炒菜,不用你來教我!”
丈夫兩手一攤,聳了聳肩膀笑道:“我只是想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看別人,每個人看到的,都是對方的不是。
開車時,你討厭行人;走路時,你討厭車。
買東西時,你嫌商家太暴力;賣東西時,你嫌顧客太挑剔。
打工時,你覺得老闆太摳門;當老闆時,你覺得員工太沒執行力。
作為旁觀者時,你覺得這個事情沒啥難;作為當事人時,你卻可能早已拼盡全力。
……
人和人之間的誤解、矛盾,往往來自於處境不同,對別人的痛苦無法感同身受。
把別人當成自己,主動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設身處地去為對方著想。
適時地換位思考,多體諒他人的不易,對他人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那麼,何愁天下無知己。
把別人當成別人。
一位讀者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畢業不到兩年,一個週末,閨蜜聯繫我,她要來我在的城市,去給一位朋友過生日,問我能不能幫他帶一天孩子。
那時候她的小孩才出生半年,還在哺乳期。
而我,完全沒有任何育兒經驗,我不知道怎麼給孩子換尿片,怎麼餵奶粉,孩子哭了怎麼哄,拉臭臭了怎麼辦?
於是出於對孩子和自己負責,我果斷拒絕了,但閨蜜卻生氣了,她覺得我不夠意思!
就在那一刻,我決定結束這段維繫了十年的友情。
作家三毛曾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發生隔離。”
朋友之間想要舒服長久的相處,恰到好處的分寸感尤為重要。
不要覺得什麼是理所當然的,感情越是親近,越要注意分寸,越要尊重對方的個人邊界。
把別人當成別人,哪怕關係再好,也要有分寸感和界限感。
保留一份剛認識那會兒的客氣、尊重,別想當然去要求和索取,友情反而更容易長久。
把自己當成自己。
身邊總有一些人,喜歡對別人評頭論足:
你說你對語言學感興趣,他說那個以後找不到工作的;你說你要遇到自己喜歡的才結婚,他說再過兩年你就老了沒人要了;你說你要努力買房,他說別白日做夢。
生活就是這樣,總有人喜歡在你一腔熱血追逐更好生活的時候,迎頭給你潑來一盆冷水。
你想解釋,卻發現對牛彈琴,思維不在一個層面,有理也說不清。
都說,一個成熟的人,不會選擇活在別人的眼裡,而是敢於活出自己。
把自己當成自己,不畏閒言閒語,別太在意他人看法,忠於自己的內心,才能活得像自己。
不爭辯、不解釋,但也不因此否定自己。
不聽閒言碎語,不左顧右盼,也不患得患失,去感知愜意、舒適的幸福。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活得更加自由和自立,也活得更加通透和無畏。
忠於內心,努力活出自己,就是最好的人生!
願你我,都有這般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自己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的清醒。
在往後的人生中,自信、自立、自強,生活豁達通透,人際交往遊刃有餘。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