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懶,總是無法突破舒適區?三個秘訣,讓你從此勤奮起來

“舒適區”這個詞,幾乎已經被我們“聽爛”了。

Sponsored link

很多人都認為,突破舒適區僅僅只需要跨出第一步。這確實沒錯。

然而問題就在於,很少有人能夠會自發性地走出舒適區;大部分人都需要經過深思熟慮後,才能夠敢於跨出這一步。

在此之前,我們都是“懶惰的人”。

可以說,鼓起勇氣走出舒適區,往往不是一瞬間發生的,這需要經過一連串小刺激,而緩慢、平穩地發展出來的。

有時我們壓根不知道自己應該要具體做些什麼,但看到別人如何去做,或者看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於是暗自使勁通過自己不斷的摸索,最終你自然而然走出舒適區的。

在別人看來,這些都好像是一瞬間就發生的轉變,但我們都知道事實的真相,那就是在某一時刻,某些東西突然推了你一把,讓你跨出那重要的一步。

其中,突破自我的心理挑戰,卻是最重要的關口。

 

太懶,總是無法突破舒適區? 三個秘訣,讓你從此勤奮起來

 

阻礙我們走出舒適區的五大心理障礙

走出舒適區之所以很難,源頭就在於我們內在的心理障礙。

Sponsored link

當我們對於走出舒適區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或者稍微抱著一點懷疑的態度,我們就會“畏縮不前”,停留在原地。

幸好的是,阻礙我們前進的一系列原因,都是可以預測的。只要我們能夠深入了解這些原因,就可以針對性地解決它們,讓自己跨出重要的第一步。

根據哈佛大學心理學碩士和組織行為學博士安迪·莫林斯基的研究所得,阻礙人們走出舒適區會經常面臨的五大心理障礙是:

 

1,真實性挑戰;

覺得去做舒適區以外的事情,會讓自己有種“不是自己”的感覺,總好像是做別人要做的事,沒有一種“真實”的踏實感,從而產生“心不甘、情不願”的壓力。

2,魅力挑戰;

習慣了在舒適區,會讓人有安全感。而走出舒適區,我們就需要接受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感受,例如從不健身的你去健身房鍛煉,你就需要接受那種待在陌生環境的不適感。這種不適感,會讓你覺得自己不如在舒適區那樣受歡迎。

3,能力挑戰;

當你嘗試走出舒適區時,明顯是在做著一些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事情。由於缺乏完成任務的相應技能,這種挑戰很容易讓我們意志消沈,帶給內心不舒服的感覺。甚至還會害怕自己的無能被“公之於眾”。

4,憤怒挑戰;

有時候我們去完成一些之前從未接觸過的事情,一旦做不好,我們就會對此產生能夠憤怒的情緒,覺得“我為什麼要做這些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好比一個內向的人,走出參加社交聚會,如果這個過程讓他感到不愉快,就很容易心生憤怒。

Sponsored link

5,道德挑戰;

在很多情況下,走出舒適區所面臨的挑戰,都是源於我們現在的行為方式跟理想的狀態有相當的差距。但在另外一些情況,這種差距不是關於方式,而是和道德有關。即:人們對他們即將實施的行為的道德性,有合理的質疑。

可以看得出來,走出舒適區是一件令人抗拒的事情。不管是形式上的挑戰還是道德上的挑戰,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人們會對這種“不安分”的行為會感到不真實,充滿情緒化,會產生焦慮感,或者挫敗感。

這種心理上的不良反應,就算不是那麼強烈,也一樣具有破壞性。

當人們面對舒適區以外的場合時,一點點的不良情緒,就足以讓他們的思維模式從“著手應對”變成“逃避”;從嘗試應對不舒服的場合,變成了竭盡所能去逃離。

當這種思維模式持續下去,這種逃避走出舒適區的思想,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的行為,從而導致我們一直無法跨出第一步。

正如下圖所示的那樣,對舒適區外的任務感到焦慮,然後儘量去逃避接觸,短期內獲得心理上的放鬆,然後再次想到這個任務又產生焦慮,繼續採取逃避行為,最終形成原地踏步的惡性循環。

我們要怎麼快速突破它呢?

太懶,總是無法突破舒適區? 三個秘訣,讓你從此勤奮起來

 

突破舒適區的三種工具

突破舒適區,並不需要你一步登天,也不太可能,只要你有能夠嘗試去做一些不同以往的事情就行了。

例如你害怕在人群面前演講,那就可以先在自己的朋友圈內發表一些自己的言論;如果你害怕人際交往,那麼可以跟一些不太熟悉的人開始聊個幾句。

Sponsored link

也就是說,當我們開始走出舒適區時,我們需要在心裡建立某種支持。俄羅斯心理學家利維·維果茨基將其稱之為“腳手架”。

而對於我們的改變來說,幫助我們走出舒適區的“腳手架”有三種關鍵來源:

1,信念,對你所做的事情有強烈的目標感和使命感;

2,定製化,找到自己獨特的、最自然的行為方式;

3,清晰度,對面臨的挑戰和如何避免有清晰的看法。

只要我們能將這三種關鍵來源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當中,我們就能夠更好地走出舒適區,收穫進步,帶來改變。

接下來逐個來源說一說。

太懶,總是無法突破舒適區? 三個秘訣,讓你從此勤奮起來

 

什麼是“信念”?

信念就是對你行為的目標深信不疑,你相信這個目標是合理的、有效的、值得承受持久的緊張或壓力去實現的東西。

大多數人會為了掙到錢都會辛苦工作,為了某些自我利益而願意變得勤奮。因為在他們的思維底層,有一個強烈的信念在支撐著他們。

Sponsored link

我們為什麼要走出舒適區去改變自己?因為我們都需要讓改變自己,從而讓生活變得更好。這就是行動的信念。

如果你這個信念不夠強烈,改不改變對你來說好像都沒什麼關係似的,那麼你就很難跨出一步,讓自己走出舒適區。

而當你堅信這樣做有很大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時,你就會有很大的力量讓當前的任務變得更加容易應對。

而想要提高我們這種信念,你就必須要問自己兩個問題:

1,讓你走出舒適區這個行為的背後,有哪些根本目的?

2,對於做的這些事情,你能否找到內心深處的使命感?

好比你為了能夠追求到心儀的女生,於是你就拼命掙錢,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是你的根本目的;而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能夠給到女生幸福,就是你的使命感。

只要你能夠回答出這兩個問題,你就具備行動的強烈的信念。

什麼是“定製化”?

顧名思義,走出舒適區,是不能人云亦云,要結合自己的客觀條件,找到屬於自己個性化的跨越方式。

好比有社交恐懼的人,想要走出舒適區,提高社交能力,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改變方法。例如有些人就會帶上一個熟人,去參加一場讓你有壓力的社交活動。這樣比起自己一個人去,會更容易達到目的。

再如我做運動,每天下班回來我都累死了,根本不想出門再去跑步鍛煉,我就一直待在自己的舒適區當中。

Sponsored link

但這種懶散,導致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差。所以後來我就索性買了一台跑步機回來,這樣我就沒藉口,隨時隨地就可以跑步鍛煉了。

這就是結合自己的情況,找到一些個性化走出舒適區的運作方式。

太懶,總是無法突破舒適區? 三個秘訣,讓你從此勤奮起來

 

什麼是“清晰度”?

所謂“清晰度”,就是我們有沒有認識到自己正在逃避走出舒適區這個事實,還要認識到我們的逃避方式,認識到我們是不是為逃避行動而不斷找藉口自圓其說和自欺欺人。

只有我們對這一系列的逃避行為,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們才能夠真正去改變。正如我前面說的,我逃避運動的原因是因為上班太累,那當我對這種逃避行為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我就可以通過個性化的策略,去改變這一局面。

對自己的逃避行為的認知,有足夠的清晰度,可以矯正我們日間形成的,也就是心理學家所謂的“扭曲”或者“誇大”的思維模式。

我們會以各種理由去合理化自己的逃避行為,從而達到停留在舒適區的目的。

提高“清晰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將自己“置身事外”,用第三人稱指代自己,幫助自己去思考這些問題,如:

為什麼小陳想去鍛煉身體,卻總是無法行動起來呢?

為什麼老張經常說要升職加薪,卻總是看不到他採取行動呢?

為什麼大明說好這兩天要砍樹,卻總是浪費時間玩遊戲呢?

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問題,我們是不是覺得,很容易搞清楚事情的緣由呢?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下班回來太累不想運動,但有多少人,早上起床就已經有運動的習慣呢?

我們通常都是“嚴以待人、寬以律己”的,把自己抽離出來去看待自己的逃避,或許你會對自己這種懶惰的行為,會認識得更加清晰。

太懶,總是無法突破舒適區? 三個秘訣,讓你從此勤奮起來

 

給自己製造“嘗試”的機會

當我們掌握上述三種驅動自己走出舒適區的“關鍵來源”之後,接下來應該要怎麼開始行動起來呢?

“嘗試”很重要。

我們都有過,單憑感覺而不喜歡吃某樣東西的經驗。如果我們試吃之後,確實不喜歡,那我們之前的抗拒就是合理的。

但萬一這個東西很好吃呢?如果吃完之後,你卻發現這種食物味道很不錯,你會不會一開始就禁止自己去嘗試一下呢?

做任何事情,嘗試都是一個很好的開始。儘管一次簡單的嘗試,並不能改變什麼,但很多成功的人他們之所以成功,往往是源於一開始他們敢於去嘗試。

嘗試可以產生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可以讓你更加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所處的困境,更重要的是,你可以看清在這個困境中的自己。

你可以想像一下,假如你非常害怕出席某種社交場合併在其中跟別人溝通,這會讓你感到彆扭和不自然。

但如果你在某個時刻,意識到自己不得不去做一番嘗試,因為這對你的工作有實質性的幫助,這時你決定嘗試一下,從小範圍的聊天開始,讓自己適應置身其中的感覺。

你咬緊牙關,拋開顧慮,主動跟一些人點頭打招呼,慢慢地,你就不知不覺地留在了這個社交場合,並且開始跟別人產生互動了。

類似的嘗試,不一定局限在社交場景,你可以用任何情況去替換。

也就是說,一旦跨出了突破的那一步,你就會開始用全新的視角去感受那些之前你覺得抗拒、可拍的場景了。

這就是嘗試的力量。

當你意識到事情沒有你想像中那麼糟糕,而且你也可以做到的時候,你的焦慮就會逐漸減少,這回讓你在下一次遇到類似狀況時任然願意去嘗試和突破。

那怎麼去嘗試挑戰自己,才能更好地走出舒適區呢?

太懶,總是無法突破舒適區? 三個秘訣,讓你從此勤奮起來

 

突破舒適區的做法

毋庸置疑,不斷練習,是一個人將剛剛掌握的新技能逐步打造成自己絕活的重要途徑之一。

但在剛開始嘗試去做的時候,如何組織和安排練習,也幾乎同樣重要。心理學家研究,反覆練習並逐步增加挑戰難度是非常有效的舉措。

也就是說,你不用立馬就把自己置身於最困難的情形下,哪怕只是練習也不要這樣,畢竟你成功的可能性會很小。

所以,你“嘗試”,就有兩個關鍵特徵:

1,將自己置身於逐步增加難度的挑戰當中;

2,挑戰的難度正好符合你當時的能力水平;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社交恐懼症,那麼你首先讓自己嘗試置身於某個社交場合的挑戰當中,然後在其中再嘗試去做一些符合你當時能力水平的事,如簡單一兩句的寒暄或問好,然後在此基礎上,再擴大社交的互動範圍。

在這個過程中,或許你依然會有逃避的心理,為了讓自己持續突破舒適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給自己建立一個“強迫機制”,強迫自己在某些情況下必須要突破舒適區。

 

這個機制有兩條規則特別有用:

第一:小承諾;

第二:小步驟;

換言之,當你置身於挑戰的環境當中時,先給自己制定一個小承諾,要做到什麼樣子,然後再通過小步驟去實現它。

如“要跟三個人說上話”是你的小承諾,那麼“主動跟就近的人打聲招呼”,就是你的小步驟。

通過採取小步驟和做出小承諾,你或許能夠了解到對你做出更大承諾有用的信息,而以此有助於最後突破你的舒適區。

當你不斷通過這種嘗試去提高自己技能,內化自己的每一次成功,積累相當的經驗,最終形成正向循環。

自然而然地,你的舒適區就這樣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