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細心觀察身邊人的話,往往會發現某些人雖然聰明,但不一定擁有很多“朋友”;他們大多被摯友或熟悉的人環繞,甚至傾向一個人獨處,這並不是代表他們孤僻或不擅於社交,事實上,這是聰明人的選擇,而這樣的選擇也是讓他們足以持續精進自己的原因。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聰明人未必不合群,但必定愛獨處。”在我們身邊的聰明人,或許很容易和他們結識,聊起來也感覺能互相理解,十分投機;但等到吃喝之後,想要再深一步交談時,會發現他們若有似無地保持著微妙的距離,讓人感覺雖然聊起來雖然沒有阻礙,卻始終隔著一層紗。
這並不是他們抗拒他人的表現,真正的聰明人往往很少交朋友,他們和大部分的人都保持著友好的關係,卻只和少數同等級的聰明人深交。他們非常清楚,如果彼此“聰明”的層次不對等,將難以交流。
這就像是當我們要去結識所謂的天才時,所會遇到的狀況;一般人會更加惶恐,甚至擔憂自己談論的話題會不會“太Low”。因為真正的聰明往往不只是高智商而已,它也是閱歷、交際能力等等綜合實力的集結。
▼一般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往往都是A推理出B,B推導到C,然而對於已經熟悉明瞭中間運作的聰明人來說,他們可能可以直接跳到後面的步驟,想得比人更遠、更多。相對的,如果聰明人要與很多人交朋友,他們就不得不降低到ABCD的層次去,甚至一步步去解釋自己為什麼省略那些步驟。
對聰明人而言,他們很清楚自己的時間是有限的,而可以拿來好好利用,去做更重要的事!在影視作品中,天才通常都被刻畫成孤僻、討厭社交的特徵;但現實生活中,你往往能看到腦袋既聰明,社交技巧又十分卓越的高手。他們其實都懂得如何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因為“社交”本身就是極其耗費精力的事情!
你肯定不意外以下這些社交環節:例如過年過節要走春串門子,平日要打點和同事的關係,三不五時要和老同學老朋友聚一下,最多的時候,是需要和一些不那麼熟悉,但又必須要應酬的人一起假裝熱情。
▼這些時間對聰明人來說都是沒有必要的浪費,所以他們寧願捨棄掉這些事情,專注在自己認為真正重要、有價值的事。他們的決定可能會被他人覺得孤僻、自負,甚至不近人情,但往往是這些潛心鑽研的人,才有辦法做出傑出的成就。
聰明人的選擇並不是自私或無情的表現,而是他們清楚人脈確實區分著品質和價值,他們在社交活動的選擇上,會比一般人更加謹慎,並明白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事物。
在英國心理學的期刊中,曾發表了一個令人意外的研究。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與摯友的互動越多,就越容易覺得自己越快樂;但如果人們參加了許多社交性的“集體活動”,生活滿意度反而會降低。
▼在我們口中讚頌的“多去參加活動”、“多去認識一些人”,其實往往會帶來不得不社交的壓力,讓人過得更不開心。反觀聰明人,他們往往只看重最重要的人,和他們進行真正有意義的社交活動。這些重要的人包括了他們的親人和摯友,有了這兩類人,也幾乎滿足了一個人感性和理性上的所有訴求了。
現代社會裡,有些人一味追求“朋友多”,認為經營“人脈”能對自己有幫助,然而這樣的想法往往會忽略了交朋友的真意。很多人都會有像這樣的狀況:臉書、LINE里有著上百個,甚至上千的好友,絕大多數都不太熟悉的人,卻得花大把的時間去瀏覽他們的生活,害怕自己錯過了什麼。
將自己重要的時間與精力,投注在這些“淺層朋友”身上,真的是值得的嗎?朋友貴在真心,過多虛華的社交活動,並不一定會對彼此的感情有所幫助,相反的,只要撥一點時間留給摯友,就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聰明人的做法是很值得我們借鏡的,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專注在重要的領域。不是一昧地追求認識別人,而是去結識一些真正高層次,真正對自己有助益的好友。因為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有限,而它只值得花費在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