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劉備,還在為如何生存發愁。父親早逝,自己只能編些草鞋,為母親和自己帶來些微薄收入。劉備生活艱難,孤兒寡母易受到他人欺負,被欺負的狠了,劉備大喊一聲:你們等著,我總有出頭之日。
劉備的話,除了讓其他孩子哈哈大笑外,沒絲毫用處。如同當年的陳勝,“苟富貴勿相忘”換來的只是同伴的嘲諷:你一破落戶種地的,富什麼貴,好好種地吧。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人與人的不同,也許就是在這一點吧。
劉備的話被同宗的長輩劉元起聽到,他決定觀察下這個口出大話的小子,看看是不是個可造之材。俗話說:察其言,觀其行。才能更好判斷一人的“德行”。
劉備心有大志,做事豪爽、大氣,懂進退。劉元起認為劉備能興盛本族,於是決定資助劉備。東漢想出頭只能做官,做官得有人推薦。劉元起不過是小有資產,找人舉薦劉備做官,他是辦不到的。
雖然找不到人舉薦劉備,劉元起還有另一個門路:拜師學藝。他讓劉備拜一個名人為老師,借老師的名頭擴充劉備的交際圈。這個“名人”,劉元起選的是盧植。
《三國演義》中,劉備被老師盧植看重,現實中,盧植不一定認識劉備這個學生。首先,盧植是大儒,想借大儒名頭的不僅有劉備,其他世家子弟也不少,一個“販履”小兒如何入得盧植法眼?
其次,劉備並不喜好讀書,老師如何會喜歡不愛讀書的學生?哪怕盧植知道劉備,也絕不會有什麼好印象。若從最後的成就來說,劉備類似我們現在某些情況——班裡最有出息的,往往是那些調皮搗蛋的人。
劉備來盧植這裡也不是為了讀書,擴大人際關係才是關鍵,他的目標就是自己的同學——世家子弟。以劉備的手段,應該結交了不少好朋友,只不過公孫瓚在東漢末年留下濃重一筆,他也就成了劉備唯一的同窗。
劉備雖帶著功利心,結交朋友卻是真心實意,因為假的變不成真的,若你都不相信“真心”,如何能換的對方“真心”?目的可以不純粹,手段卻不行。
有了名,劉備出門做事方便多了。好比水滸中的宋江,一聽到及時雨的名號,諸多好漢紛紛站起來喊一聲哥哥。劉備雖沒有宋江的如此大影響力,卻也吸引了不少富商的投資,這些人出錢,讓劉備有了組建自己班底的資本。
富商投資劉備,也是為了讓劉備有了武裝力量後對他們提供保護。亂世之中,錢財最易招惹他人眼紅。商人也許沒有魄力,但眼光往往都不會太差,否則也不會聚集起一身財富。
人們都嚮往和平,令人諷刺的是,劉備這類人只有在亂世才有作為。東漢末年便是一個大大的亂世。黃巾起義,東漢朝廷號召各路“英雄”參與鎮壓叛亂,劉備帶著自己班底,投靠鄒靖獲得第一份戰功。
有了參與平定黃巾的功勞,劉備搖身一變,成了安喜縣尉。劉備正準備大幹一場,噩耗降臨:朝廷要收回因軍功封官的一些人,劉備恰在其中。
當朝廷無力鎮壓黃巾的時候,大肆許諾:立了功,封大官。等到戰亂結束,朝廷的態度變了,以前的承諾成了狗屁,一句話:謝謝您的付出,打發了類似劉備這樣的人——沒有後台。
劉備一怒之下,將傳達命令的督郵抽了一頓,然後亡命天涯去了。這時候就體現一個人朋友圈的重要性。劉備沒混好,他的同學公孫瓚在北方混得風生水起,劉備也開始自己的第一次“投靠”。
劉備一生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劉璋,他將自己的小心思,深深藏到心裡,從不曾暴露自己半點野心。劉備能游離於諸侯中,這是他過人的手段體現——不顯露野心,適當暴露才華,不得罪任何“大佬”。
對劉備這種狀態的形容,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寫得很形象:“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老羅借曹操的話,將自己心中的劉備寫了出來:潛伏深淵,靜等風雲變幻。
很多人對劉備的這種行為不齒。劉備對這些看法,何曾放到心上?他的目標自始至終只有兩個:下和上。下是活下去,上是登上權力最高峰。有了目標,就得靠手段來實現。
劉備的一生,是小人物奮鬥的一生。曹操、袁紹等富二代、官二代,天生起點就高。倆人都是西園八校尉之一,袁紹首次起兵,已是一方地方首長,曹操也有奮武將軍的稱號。販履小兒成為蜀地之主,給我們出身差的人一絲借鑒——找准手段,選准方向,大步前行。
人要成功,僅靠自己是不成的。無論是合作夥伴還是生意搭檔,人要不斷結交一個個朋友,擴充自己的交際圈。當困難降臨的時候,不氣餒、不放棄,選用恰當手段,才能抵達勝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