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攻擊性,人生會變得更輕鬆!

不管你承不承認,你一定在生活中遇到過一些“自找”的麻煩,而這些麻煩可能來自於你的“好心”,來自於你的“不落忍”,來自於你的“猶豫不決”,來自於你的“軟弱”。

Sponsored link

應該不難發現,有時候,你的友好和隱忍,換不來同等的善意,這個世界,多的是得寸進尺的人。

很多雞湯文裡提倡說,我們要對世界溫柔以待,那麼這個世界也會同樣溫柔的回應我們。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著更多的善意,但同時,不可否認的是,如果一直溫柔,便會一直被欺負,反而,如果你看起來不好惹,似乎人生要順暢的多,至少可以減少很多原本不會有的麻煩。

作家餘華說,當我們兇狠的對待這個世界時,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

所以,活出一定的“攻擊性”,何嘗不是一件好事。

例如“西安奔馳女車主維權事件”在記者面前,女車主說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好好跟他們講道理,他們就流氓,我變成潑婦,事情就解決了。

這類事情並非個例,好好說話的人,往往會被認為“好說話”,也是最容易被敷衍的人。

心理學家武志紅的一句話:

我們總是習慣談犧牲,習慣談忍讓,總是擔心會傷害別人,也怕自己會受到傷害。但現實是,成年人之間誰也不容易摧毀誰。而當別人感知到你是一個不好惹的人時,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最後也容易收穫好的關係。

整段話其實都是在提倡“攻擊性”,這種“攻擊性”更多的是出於對自己的保護,而並非是主動對別人展現“攻擊性”。

在心理學中,“攻擊性”是個被極為重視的心理表現,心理學家貝勒解釋說:一個人產生了負面情緒,如果不將其向外釋放的話,這種負面能量就會轉過來攻擊自己。

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不敢釋放攻擊性的人,很容易患上嚴重的心理問題,攻擊性適中的人,能夠合理的保護自己,恰當的施展攻擊性,身心舒暢而平和。

Sponsored link
活出攻擊性,人生會變得更輕鬆!

而沒有“攻擊性”是什麼樣的?

最為直觀的應是不懂拒絕,似乎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但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不懂拒絕,會活的有多累。

事事順利且罷了,這樣的人容易成為“團寵”,也就是我所謂的“萬能朋友”,但一旦有些事情不順利,或者失敗,就另說了。

同事J是個溫柔細膩,熱心腸的人,他每天都看似很忙碌,都是一副急匆匆的樣子,恨不能把24小時揉碎了當48小時用。

他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懂拒絕,活得很累。

剛畢業那會,為了幫助在各大銀行工作的同學拉業務量,他辦理了7張信用卡,儘管他是個風險偏好低的人。

工作上,可以每天為同事倒5-6杯水,複印各種資料文件,順便到樓下取快遞,甚至對同事的一些工作也毫不猶豫的攬下。

然而他自己也是有苦難言,他不會推辭同事的請求,每天勞累的生活讓他精神萎靡,沒法集中精力做事,工作質量上不去,有時候幫忙還落一身的埋怨。

最後阿J的人際關係也出了問題,他自帶的這種“老好人”標籤降低了在他人心目中的存在感,給人一種呼之則來,揮之則去的印象。

大家有事幫忙就想到他,有好事就忘記他,在一段人際關係中,成了最尷尬的一個。

三毛曾說:不要害怕拒絕別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於正當,因為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侯,他的心裡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中的。

Sponsored link

而沒有底線的“好脾氣”也是沒有“攻擊性”的表現。

曾經,我問過幾個朋友一個問題:一團和氣、萬事都說好的人,棱角分明、桀驁不馴的人,你會比較喜歡哪一個?

結果,他們的答案出奇的一致,都選擇後者。

他們的解釋說,沒有人願意和“爛好人”交朋友,那樣會很累,會摸不清他的情緒,有打有鬧才是朋友的真諦

知乎一位網友解釋得得特別好: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這個棱角就是一個人所帶的磁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像磁鐵,總會有吸引和互斥,老好人因為隱藏了自己的愛與憎,而把自己變成了一塊沒有磁性的木頭,誠然你不會被排斥,但你也絕對不會吸引人,更進一步地來看,如果各個磁鐵都找到跟自己同類的磁鐵而扎堆時,孤零零的一塊木頭又跟被人排斥有什麼區別呢?

活出攻擊性,人生會變得更輕鬆!

所以,請適當的活出“攻擊性”,會讓你的交際變的更簡單,同時,也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煩!

1、捍衛自我,不過度犧牲和忍讓

在現代社會中,“吃虧是福”的“古訓”應該靈活的理解。

在人們傳統的交友觀裡,講究一片和氣,提倡君子成人之美,所謂“溫良恭儉讓”,甚至有時候,我們習慣於委屈自己來換取別人的“方便”。

這其實是不可取的,如果一昧的犧牲和忍讓,別人的“要求”或許會變得更無理,而懂得捍衛自我,卻更容易獲得尊重。

Sponsored link

心理學者張德芬說:個體與個體之間,常常是彼此吞噬的關係。

雖然這種價值觀有些偏執,但也不無道理,如果沒有“攻擊性”,就極容易被他人所吞噬。當別人感知到你不好惹時,你反而容易得到尊重,也容易收穫好的關係。

2、底線和原則不容侵犯

這很容易理解,建立自己的底線和原則其實也是對自身建起一道最堅固的防線。

作家劉同因為曾經和朋友在金錢上鬧過不愉快,所以在之後,他在交友中就定了個原則:不與朋友產生金錢關係。

一開始,劉同擔心會失去很多朋友。“但沒想到,沒多久大家就都理解了。”有了原則,劉同的生活一下簡單起來:“以前沒有原則,經常吃啞巴虧。建立原則後,啞巴虧幾乎就消失了。”

所以,敢於建立原則和堅持底線的人,才能從人情世故中獲得真正的解脫。

而堅守自己的底線和原則,也是一種“攻擊性“的表現。

3、適當的釋放“憤怒”

作家三毛去西班牙留學時,為了和室友處好關係,總是熱情主動的幫忙,但三個月後,三毛徹底變成了女傭,室友開始不間斷的找她幫忙,洗衣服,借穿裙子,打掃屋子,似乎一切出於“好心”的事情都成為了理所當然。

終於有一天,三毛爆發了,那一天,一幫女生喝酒之後,在寢室橫七豎八,吵鬧不休。三毛多次勸說後,依然沒人理她,害得三毛被查夜的院長大罵一通。

三毛火了,跑到走廊抓起掃把,對著一群酒鬼雨點般掃了過去。有人衝上來,從背後抱住三毛,三毛轉身就給那人一個大耳光,有人衝過來,三毛對著她胸部就是一腳……

Sponsored link

事後,三毛既不懺悔,也不道歉。

但那之後,室友對三毛的態度也180度大轉彎,之間的關係也變的更為融洽。

從心理學上來說,釋放“憤怒”也是出於對自身的保護,而很多時候,我們表達“憤怒”是不至於到三毛那種地步的。

活出攻擊性,人生會變得更輕鬆!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在其著作《靈魂的黑夜》中說:

當人們清楚明白地表達出憤怒的情感時,它就能為一個人和一種關係做出很大貢獻,但是當憤怒被遮掩隱藏起來時,它的影響則正好相反。

可能有人會擔心,當活出了“攻擊性”,是不是容易變得“眾叛親離”,但其實,對比一下身邊人就不難發現,和那些有底線和原則、具有一定“攻擊性”的人打交道,要容易的多。

因為這樣的人,真實!

所以,人生在世,要活出鋒芒,活出適當的“攻擊性“,成為“不好惹”的人,冗雜的人情世故才會變得更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