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識,而學到的卻只有很少?

我們都患了“知識飢渴症”。

Sponsored link

今天看到這個公眾號有一個新的見解,你關注了它;明天看到那個公眾號推送一篇不錯的文章,你又關注了它。

面對這些每天源源不斷更新的養分,對知識嚴重飢渴的我們,似乎都希望自己能夠全盤吸收,好讓自己藉此成為一個緊貼世界步伐,能力優秀的人。

可惜,正因為這些所謂新鮮的知識源源不斷輸出,而我們又沒有預留足夠的時間去接收消化它們。於是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看似學到了很多東西,其實到頭來什麼都沒有掌握

 

現代社會中的很多人都太浮躁了,恨不得想用最短的時間學到最多的東西。

每個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是透過不同的作者寫出來的;就算是同一個人寫(我說的就是我自己),也可能因為心情、靈感、感覺而寫出不同的內容。

這些文章未必能夠系統成篇,不是東說一坨,就是西談一堆,十分雜亂。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識,而學到的卻只有很少?

儘管有些內容看上去對你很有用,但如果你沒有在自己的腦海中將其過濾一遍後吸收,把這些知識咀嚼到身體裡去,我敢保證,不出三天,你已經忘了之前看的都是什麼了。

想要把學習到的知識學到腦海裡,除了用心之外,你最好還要懂得聯想。

打個比方:

Sponsored link

我們學習演講,剛開始的時候很多人肯定是不知所措,無從入手,面對一堆練習資料,也不知道怎麼開始學起來。

 

但如果你學習演講之前,已經學習過相關的口才知識,那麼透過這些知識的輔助和啟發,你就能夠把相關的經驗複製到學習演講上面,很快就掌握到其中的竅門,舉一反三。

我很多文章的內容,看上去在闡述不同的主題,其實只是闡述的側重點不同而已,整體知識都是出自同一框架。

今天說如何調整心理,讓自己變得自信社交;明天說如何提高口才,掌握流利的表達。然而這兩方面,很多時候都是相輔相成的。有了自信,你的口才自然可以提高得很好。

同樣,你口才練得很好,也能夠讓你更自信地去社交。

有時候我的文章儘管是針對內向者或者口才不好的人寫,但如果你能夠把不同文章的內容連在一起去分析,去思考,你就會發現,很多知識點都是相通的,只要善於聯想利用,一樣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其他相關的問題。

可惜的是,我們很少人願意花費時間去思考當中的關係。

每天看到不同公眾號有新的推送出現,就點進去快速滑屏瀏覽;看完了,也就以為自己也學完了,其實什麼都沒有學到。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識,而學到的卻只有很少?

那怎麼才算是學到呢?

這就要看你有沒有知識整理的能力。

什麼是知識整理的能力?

Sponsored link

舉個簡單的例子:

手機,自行車,風扇,保時捷,洗衣機,電腦,單反相機,空調,飛機。

每個詞語如果看作是一個知識點,那麼當你看完這九個詞語,你會整理出什麼知識呢?

想要找出答案,可不是單單看完就完事的,你還需要思考。只有經過思考之後,你才會知道,這九個詞語,可以歸類成三組不同範疇的詞彙。

手機,電腦,單反相機,被歸類成數碼產品。

自行車,保時捷,飛機,就可以歸類成交通工具。

至於風扇,洗衣機,空調,就是家用電器了。

經過這樣整理,你是不是更容易理解這些詞語的作用呢?

所謂整理知識的能力,就是透過聯想、歸納,把某些看似零散不同的知識整理到一起,讓其變成一個更易理解的邏輯類別。

閱讀同理。

如果看了一篇文章,你不主動去整理裡面的知識點,把它們歸類,我們就算看完文章也不會理解這些知識,更遑論去運用它們幫助自己提高了。

閱讀任何內容,除了學會針對文章提出問題之外,我們還需要懂得主動整理學到的知識。看看這些知識到底可以應用在生活的哪些地方,它們又可以跟哪些地方產生關聯。

Sponsored link

當然,結合自己固有的經驗和知識,去理解這些新學到的知識,更能讓其牢牢刻在我們腦海之中。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識,而學到的卻只有很少?

好比上面的例子,只有你知道手機、電腦這些是“數碼產品”,自行車、保時捷這些是“交通工具”,那麼你就更容易將其歸類理解。否則你腦海中沒有這些總類的概念,你也很難明白。

為什麼說知識越豐厚的人,學起東西來會越容易呢?

因為他可以透過固有的知識幫助他理解新的東西。

你知道如何操作電腦,那麼學會使用智能手機不在話下;你熟悉怎麼開車,你學習駕駛飛機,比起什麼都不會的人更容易上手

一種知識跟另一種知識產生交集,就會提高我們的理解能力。這也是我們學到一種新的技能,最好把它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原因。

因為只有把這些技能結合我們的實際生活,我們才能夠修正技能書本化的死板,讓其變得更靈活和適合我們。

對知識保持飢渴是一件好事,但這件事之所以稱為“好”,只是讚頌背後的求知欲。如果我們對知識渴求的程度,已經浮躁到讓我們無法真正沉下心來思考學到的東西,那我還是希望你對知識保持一定的距離好了。

在瀏覽那些碎片化知識的時候,不管有用沒用,我們似乎都是採取“一視同仁”的態度。沒用的,劃過看一遍就算了;有用的,認真看一遍還是算了。

問題是,你的思考呢?

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識,而學到的卻只有很少?

Sponsored link

儘管現在很多公眾號都能夠幫助我們快速了解一門知識,但這種了解,僅僅是淺層,距離我們真正的掌握還有一段還長的路要走。看過,不等於學會。

當然了,如果你覺得沒必要花費時間去思考公眾號那些碎片化的知識,那麼我建議你,每天抽取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的時間,去閱讀一本實體書。

每個月,至少讀完兩到三本書。畢竟一本好書,它的知識體系肯定是非常系統邏輯的。

這種深度化的學習,既能夠讓你的知識積累變得更系統,而你也可以由此打好基礎,從而更好理解和掌握到學到的碎片化知識。

有時候學習,量不宜過多,慢慢掌握好一樣,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架構,我們就更容易藉此擴散持續學習。

所以,你真的不必對那些所謂的新知識太“渴求”,靜下心來認真讀完一本書,勝過你看完每天更新的十篇公眾號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