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能改造大腦?看看聰明人是如何讀書的

有一則和蘇東坡有關的軼事。

Sponsored link

蘇東坡擔任翰林學士知制誥的時候,擬過大約八百道聖旨,他常常引經據典、例證妥帖,把聖旨寫得甚是好看。這對蘇東坡來說,不過是信手拈來,毫不費力。蘇東坡去世後,有一位姓洪的官員接替了他的位置,這個人對自己的文才很有信心,自恃並不比蘇東坡差,於是他就問當年伺候過蘇東坡的僕人,蘇東坡和他相比,誰寫得更出色。僕人回答道:“蘇東坡並沒有比大人寫得好,只不過他從來不需要查書。”

這位老僕真是位諷刺的高手,一句話高低立現。蘇東坡大概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能把讀過的書全裝進腦子裡的人。

怎樣才能做到,把讀過的書變成自己的一部分呢?今天和大家分享一本由知名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寫的書——《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

閱讀能改造大腦? 看看聰明人是如何讀書的

茂木健一郎,是一位腦科學家,他愛好廣泛,喜歡研究蝴蝶,也喜歡讀書,他成為腦科學家的契機,正是因為一本書——英國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寫的《皇帝新腦》。

在《如何用閱讀改造大腦》中,茂木健一郎分享了閱讀對大腦的影響,他自己是如何選書,以及如何把讀過的書與自己的人生結合在一起。整本書讀起來輕鬆愉快,同時又有很多有見地的看法。

一閱讀是如何鍛煉出聰明的大腦

讀書能豐富大腦的經歷。

老舍先生寫濟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象些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

雖然沒有在那個年代,居住在濟南,但是,只要閱讀文字,濟南冬天的景色就像馬上出現在眼前一樣。

直木獎得主石田衣良寫的《孤獨小說家》,講的是小說家在妻子去世後,帶著兒子生活的故事。即使我們沒有失去過親人,仍然能透過文字體會到其中的孤獨、思念、人生的迷茫、對自己才華的懷疑。

這些畫面、感受和心情,會儲存在我們的大腦顳葉中,成為我們經驗的一部分。

Sponsored link

閱讀能改造大腦? 看看聰明人是如何讀書的

讀書能磨煉語言功能。

“語言是人腦的信息表達中最為濃縮的部分。”

大腦接收到很多信息,通過歸納整理,用語言呈現出來。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其實是一個複雜的“想明白”的過程。如果你不能將一件事或者一個定義,用語言表達出來,就說明你並沒有真正的理解這件事情。想不明白,就無法訴諸語言。

閱讀經典好書,能幫助我們鍛煉語言能力,提高語言的精確度。準確把握自己的感受,用恰到好處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一方面能夠讓別人更深刻的了解自己,容易建立起與別人的聯繫,另一方面,也會使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只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找到改變的途徑,成為更好的自己。

閱讀能改造大腦? 看看聰明人是如何讀書的

讀書,是獨立思考的第一步。

尼古拉•魯巴金曾說過,“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知識就是米,思想就是做出來的飯。我們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就是閱讀,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決定著我們看待世界的高度

讀書並非在獲取到信息之後就可大功告成。人獲得的知識會跟自己過去與未來的經歷相結合,產生新的意義,並在不知不覺中發展下去。只有經歷了這種不斷發酵的過程,知識才能在人的頭腦中沉澱下來,形成“智慧與見識”。

這是知識的內化過程、思想建立的過程。如果不能將讀過的書與自己的人生相融合,書與我們就沒有發生深入的聯繫。

二怎樣找到促進自己成長的書?

熱情,是大腦的最強發動機。

給人推薦書單,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要了解對方的喜好。讀書在某種程度上,是一件很個人化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書籍類型,也會對另一些書感覺“索然無味”。即便是《紅樓夢》,也是有人喜歡,有人棄。所以選書的時候,沒有必要跟隨別人的腳步,而是要知道自己熱情所在,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籍。因為喜歡,讀起來就有樂趣。

讀書要能廣博要能深。

關於為什麼要讀書?胡適先生有一個觀點是,為了讀書而讀書。這就如同馬太效應,即強者越強、弱者越弱。讀書越多越能讀書,讀書就是為了讀更多的書,因為知識越多,能讀懂的書就越多。比如,《墨子》這本書,直到清朝,都很少有人能真的讀懂,根源就在於科學知識還沒有發展起來,近代以來,學習西方科學,人們知道了光學、力學、幾何學、工程學等知識,才明白原來《墨子》中有很多部分都講的是科學。

Sponsored link

這就是“讀一書不足以知一書。多讀書,然後可以專讀一書。”讀書既要有廣度,也要有深度。深度是我們的專長領域,使我們知識體系的樹幹,廣度則是與之相關的其他領域,是與樹干連接的樹枝。。沒有廣度,就不能無限深入研究下去;沒有深度,就會變成,樣樣會,樣樣都不精的結果。

閱讀能改造大腦? 看看聰明人是如何讀書的

讀書要讀經典書。

經典書,之所以經典,是因為經過了時間和讀者的考驗,在某個領域中屬於“冠軍”的位置。閱讀有一定難度的經典書,能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

我們有時候會因為克服了一件困難、解決了一個難題,或者是超越自己,做到了某件能力之外的事情,而產生成就感。那種“我真的做到了”的欣喜時刻,就是我們的大腦分泌多巴胺最多的時候。

多巴胺除了讓我們快樂,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功能。就是幫助我們養成讀書的習慣。這背後的原理是,人是追求快樂的生物,如果一件事情讓你感覺到快樂,那麼你就會願意去做這件事。

所以,如果你做到了讀完一本有難度的經典書,大腦中會分泌多巴胺,讓你產生快樂的感覺,因為快樂,你就越發想去讀更多的經典書,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三將閱讀與人生相結合的方法

學習,就是閱讀。

茂木健一郎說,所謂的學習,就是要閱讀,並舉了個讀博士期間的例子。他所在的研究室每周有一次讀書報告會,大家每人選擇一篇論文,與大家分享。分享的重點不在於論文的內容,而是以下幾點:

負責報告的人為何要選擇這篇論文?認為什麼地方有趣?

撰寫論文的作者實際關注的是何事?為何會想到做這樣的實驗?

即便論文作者與報告人的興趣出發點不同,但論文作者必然是出於興趣才做的實驗。在了解他們的想法之後,你會提出怎樣的問題?

如何設法使實驗變得更加有趣?

這個過程看似沒有什麼,但你仔細想一下,就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

問題1:我們經常不加思考的做出決定,卻沒有想清楚,為什麼會這樣選擇?這一步,幫助我們理清自己的想法,更深刻的理解所選的論文。

問題2:是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問題。這是閱讀很重要的一個目標。閱讀不是為了固守自己的一片小天地,而是為了看看廣闊世界中,其他人是怎麼思考的,有助於我們建立起多角度思維。

Sponsored link

問題3:是在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礎上,找出彼此想法的異同點,也是檢驗你是否真的理解了他人想法的一個標誌。我們常常提不出問題是因為理解的不夠,無從提問。

問題4這一步說的是創新。通過前面3個問題,我們了解了自己,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並提出自己的問題,這還不夠,讀書最終還要轉化為行動,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做出改進。

回答這四個問題,讓我們能夠成為真正的讀書達人。。

閱讀能改造大腦? 看看聰明人是如何讀書的

同時閱讀多本書。

茂木健一郎,從降低心理難度的角度出發,建議同時讀多本書,不要一開始就設定一天讀一本書的“大任務”,而是從“小任務”做起,一天讀十幾頁,根據自己的心情調整要讀的書。

我自己也喜歡同時閱讀多本書,心情只是一個方面的原因,更根本的原因是,做主題閱讀能幫助我們很快建立起對某個領域的認識。一本書的觀點未必準確,但如果一個領域的書都在某個觀點上達成一致,出錯的概率就很小了。

看完書,向別人講述。

很多人都有這種感覺,讀了很多書,但是讀完就忘了。別人問起書的內容來,很難用語言表達。如果你在讀書的時候,帶著要向人講述的目的,就能很大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

根據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有意識和潛意識。人類的很多行為都受潛意識的影響,如果你在讀書的時候,就帶著講述的目的,潛意識會幫助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捕捉有趣的信息,幫助我們牢記書中的內容。

適當的速讀。

讀書貴多還是貴精,一直是很多人難以平衡的問題。

Sponsored link

有研究表明,速度時對內容的理解程度是會降低的。無論是多麼厲害的人物,一旦進行速讀,理解程度都會相應的降低。

雖然速度會影響理解程度,但是根據“二八原則”,一本書80%的價值,只集中在20%的內容裡,所以,對於書中不重要的部分,可以速讀,甚至略讀。

有人可能會擔心錯過書中的重要信息,其實錯過的都是不重要的。對於書中那些被忽略掉的信息,只能說明這一部分和我們自身的經歷沒有產生共鳴,對於個人來說,就是不重要的。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讀書也是類似,“書到用時方恨少“”,說得就是,閱讀最重要的是平時的積累,厚積薄發,才能在需要用的時候引經據典、妙筆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