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

昨天,秦朔朋友圈推送了《這世上最賺錢的高科技,是研發戰爭武器?》這篇文章,介紹了以色列這個僅有800萬人口的小國家是如何成為全球軍事超級大國、人均GDP超過4萬美元的情況。

Sponsored link

今天,我們來分析一下這樣的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傳承的!

曾經有一個流傳很廣的說法:全世界的錢都在美國人的口袋裡,而美國人的錢卻在猶太人的口袋裡。還有另一句差不多的說法:智慧在中國人的腦袋裡,錢財在猶太人的口袋裡。

而統計數據也佐證了這些說法:在全球頂級富豪中,有一半是猶太人,美國的億萬富翁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猶太人。世界最富有的幾大家族,如羅斯柴爾德家族、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維特根斯坦家族、哈默家族等等,都是猶太人。財經圈的恆久不變的熱點、你我都熟知的大人物,如巴菲特、芒格、索羅斯、格林斯潘等都是猶太人。

猶太人不僅在商界格外優秀,在其他各個領域也獨占鰲頭。截至2017年底,只佔世界人口0.2~0.3%的猶太人,竟然囊括四分之一的諾貝爾獎,包括物理、化學、經濟、藝術等等學科。還有另一個數據甚至說,猶太人佔諾貝爾獎的35%。

世界公認的猶太天才包括:馬克思、達爾文、弗洛伊德、愛因斯坦、伯格森、卡夫卡、海涅、肖邦、門德爾松、梅紐因、夏卡爾、卓別林……不談這些尖子中的尖子,真正的人中龍鳳,普通尖子的比重也很高。有個數據顯示,美國社會中,大學有20%的教授是猶太人,律師、醫生行業裡有很多猶太人的佼佼者。猶太人能夠在全世界人才競爭最激烈的地方脫穎而出。他們根植在任何社會,都能展現出獨特的能力。

任何統計都是不確切的,但卻共同說明了一個現象,猶太人的知識能力和財富能力令世人驚嘆。此外,個別的天才各國都有,猶太人則有一種社會氛圍批量培養優質人群。

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們會將這些能力傳給下一代,用獨特而有效的方法。

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

根據記載,猶太人差不多有1800多年的流亡史。在猶太人歷史中,單就種族大遷移就發生過至少三次,每次都是顛沛流離,滿世界尋找立足之地,放眼世界上的所有民族,單就如此遭遇的,無人能出其右。

一直到1948年,猶太人終於結束了流亡生活,在祖先的故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以色列,並且通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從重視教育開始,一步步發展到現在這個高科技公司密集、擁有相當多人才的國家。

經歷過巨大災難的猶太人,他們的生存本能和危機意識深入骨髓,這從他們堅持不懈建立以色列就能看的出來。他們對教育的重視來自於求生欲本能,不為光宗耀祖,不為物質享受,甚至都不為身份地位,只為活下去,在這個世界上,有真正可以退守的一席之地。

Sponsored link

他們把生存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什麼是生存教育?就是任何情況下,都能自己獨立地活下來,照顧自己、養活自己,頑強地生活。

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有一種雕,母雕會每天飛行二百英里去尋找一種堅硬、帶刺的鐵樹樹枝築巢,上面鋪上樹葉、羽毛、雜草,等到孩子長大,它就會把安樂窩打破。母狐狸為了讓小狐狸懂得叢林法則,故意拋棄小狐狸跑的無影無踪,小狐狸必須學會自己生存下來。其實,動物們的經歷都告訴我們一個自然界的法則,就像猶太人說的那樣: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是以分離為目的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以他獨立的人格,面對他的世界。撤退越早、放手越早,孩子就越容易適應他們的未來。

大的生存教育包括五種類型:第一,維持與自己生存有直接關係的活動;第二,為獲得生活的必需,維持與自己生存有間接關係的活動;第三,以教育後代為目的的活動;第四,維持正常社會和政治關係的活動;第五,以滿足愛好和情感的一切活動。

那麼猶太人的生存教育從哪裡做起呢?有一個大的機制是“有償生活機制”,簡單來說,就是無論順境逆境,生活條件的好壞,你所需要的東西都要通過你自己的努力獲取。成長的每一個場景都是教育環境,生活本身就是個訓練場。猶太人堅持孩子不能溺愛,從小要幫助家里分擔家務,且越富裕的家庭可能更強調孩子必須承擔家務。

猶太作家沙拉甚至還建議了非常具體的“孩子家務能力栽培法”:

3~4歲:自己刷牙,收好乾淨的衣物,幫助父母收拾房間和整理玩具,把髒衣服拿到洗衣機裡;

4~5歲:會澆花澆菜、擦桌子、拿報紙等等;

5~6歲:會料理大部分個人衛生,給自己的房間掃地、拖地,把垃圾帶到垃圾箱,會擺放飯桌,把雜物放到相應的地方去,整理自己的床鋪;

9~12歲:會料理全部個人衛生,會擦家具,會洗衣服、拖客廳地板甚至幫廚;

13~15歲:為家人準備幾餐飯,清洗自己全部的衣物,協助父母完成一些比較繁重的工作,為自己的錢做好預算,選擇購買自己的衣服,在附近地區做一些工作,會熨燙衣服;

16歲以上的孩子:在外面打工賺錢,在大人的監管下獨自出門旅行,做好高等教育的目標計劃,負責個人的全部穿著,計劃並準備一家人的飯菜,因為吃飯是家庭生活的基礎的基礎。

以色列的《家庭教育》曾做過一個調查:愛干家務的孩子與不愛家務的孩子相比,長大後的失業率為1:15,前者比後者的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

Sponsored link

猶太人在讓孩子學習知識之前,都會讓孩子獲得一些做事情的基本能力。在猶太人看來,一個連做飯都不會的人是沒有資格做學問的。這個方法,以前出現在很多富商家庭故事中,現在很多家庭都在用,也在普遍接受和學習。不論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父母都會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磨練孩子的意志和智商。比如去非洲的貧窮地區參觀做義工。此外,以色列無論男女全民必須服兵役,也都是在鍛煉意志力剛強的人。

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

筆者想提及的第二大塊,是猶太人的情感教育,而且這個情感教育特別強調挫折體驗,培養逆商。猶太人馬克思說,人要學會走路,也要學會摔跤,而且只有經過摔跤,他才能學會走路。

挫折體驗用到孩子身上,也有一個機制較為管用,那就是“延遲滿足”。即時滿足、超前滿足、超量滿足容易養成孩子我行我素、任性、情緒不穩定、安全感差、抗挫折能力差、缺乏感恩的個性。

那麼什麼是“延遲滿足”呢?就是孩子提出的每個要求要進行分辨,合理的、緊急的可以馬上滿足,其他的都可以暫時放在一邊。生活不易,即便你事事滿足你的孩子,社會上也會有各種阻礙和絆子在等著他們,必須讓他們先學會適應這些“被拒絕的挫折滋味”。家長的保護必然意味著子女的依賴。除了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之外,孩子的情感也該首先套上一層自己結痂生成的外衣。沒有一帆風順,生活充滿磨礪,讓孩子知道必須照顧自己的身體,必須合理處理自己的情緒,形成自己的心理防衛機制,這有點像精神上的預防針,準備好闖蕩社會的精神抗體。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些苦,包括生活的苦,也包括心裡的苦。“受點委屈沒有什麼不好”。

猶太家長處處在模擬人生中可能會遇到的瑣碎和麻煩事兒,讓孩子提前去適應。猶太父母經營家庭是格外用心費力的,甚至比經營公司付出更多。猶太思想家朱特比曾說,讓孩子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如果父母過分呵護孩子,反而使孩子失去自信心。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絕對沒有獨立的人格,更不可能有出色的成就。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給他飽喝一劑足量的你所謂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

另外,逆商是怎麼養成的?首先要和孩子一起認識挫折、甚至刻意去體驗一下挫折,然後家長和孩子一起分析這個挫折的來龍去脈,還可以給他們創造條件去戰勝這個挫折,嚐一嘗通過努力獲得克服苦難的感覺,讓孩子充分了解挫折和成功的關係,家長可以自己分享一下成功與失敗的經驗,讓孩子以後應付困境更有自信一些。

猶太人還教育子女要“延遲享受”,告訴孩子,如果你喜歡玩,就必須去賺取自由時間,但這需要你獲得良好的學校教育和優秀的學業成績。此後,你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賺到錢。等賺到錢以後,你就可以玩更長的時間,玩更昂貴的玩具了。但是,如果你搞錯了順序,整個系統就不會正常工作,那你就只能玩很短的時間,最後只能擁有一些最終會壞掉的便宜玩具,然後一輩子就得更努力地工作,沒有玩具、沒有快樂。

這些其實強調的都是感受生活的能力。所以猶太家教法裡面還有諸如“參觀爸爸媽媽的一天”等活動,讓孩子了解父母的忙碌和辛苦。猶太人還認為“大人適當地向孩子通報家情不是壞事”,讓孩子們知道賺錢養家的不易。

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

接下來要寫的,就是知識的力量。中國人和猶太人其實有不少共同點,他們都愛讀書,都很勤奮,都無比疼愛自己的孩子,這幾個特徵都算得上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

猶太人為了從小培養孩子愛讀書的習慣,會將蜂蜜抹在書上,讓孩子早早知道書是甜的,是有吸引力的,孩子兩三歲開始,父母就會讓他們背誦《聖經》。

Sponsored link

但他們的讀書也不是死讀書,在《塔木德》這本書裡就有記載:“沒有比既能做事又能做學問更好的了。沒有勞動的學問結不出果實,相反可能導致罪惡。”他們即便是做學問,都是希望學問能結出勞動的果實,可以給生活創造價值,他們很注重讀書在生活中的應用,不會營造一個金字塔出來,在現實世界裡栽跟頭。只會讀書不會應用的人,被他們稱為“駝書的毛驢”。這也是猶太人在顛沛流離的漂泊中總結的生存智慧。

日本人把做學問稱做“勉強”,意為強制性地激勵自己,避免產生懶惰的情緒,並努力習得一技之長。而猶太人把學習稱作“重複”,猶太人特別強調子女是否準備好了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以色列的休息日,所有的飯店、商店和娛樂場所都停止營業,大家都在家中做祈禱,甚至連走親訪友都是違規的。但有一點是允許的,那就是讀書和買書。以色列人均出版社和圖書館數量也居全球之首。

在學習這件事情上,猶太家長都習慣退居二線,讓興趣和願景催促孩子學習,觀察、參謀、提醒,才是父母的主要責任,做軍師父母,才能不培養平庸的孩子。

愛因斯坦說:教育的目的是把每個人都訓練成一個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鑽研是猶太人的成功之道,他們大多是先通過鑽研成為某一行當的行家里手而後以之起家的。

這裡所說的知識,更像是說終生學習、鑽研的能力。這樣的人,才是終生創新的人。

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

當你能夠自己照顧自己的所有基礎生活,自己做飯、做家務,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自己學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領域的時候,還有一個能力就格外重要。那就是人際關係、社交溝通的能力。這關係到,你會有什麼樣的機緣,認識什麼樣的人,賜予你工作機會和其他發展機會。

猶太人漂泊無定,更能感受到同族之間聯繫的重要性。他們有很強烈的組織精神。鄰居之間會相互督促教子方法,家長之間會經常性開會探討如何更好地教孩子,商人之間都結成聯合會…… 這些都能保證他們的祖傳方法、祖傳精神不僅被集體繼承,還能被集體實踐,相互監督,都是同路人,而不顯得怪異和孤獨。放在其他社會,有些孩子特別勤奮、特別好學、特別努力、特別能勞作、特別體貼父母,那是要被“羨慕嫉妒恨”的。然而他們這個社會,如果整體氛圍大體如此,也就見怪不怪了。

在猶太家教方法中,家長還會扮演孩子的社交訓練師。在家裡給他們上待人接物的模擬課。家長們帶孩子出門,會要求他們與遇到的人主動溝通。

著名猶太教育家齊克羅把孩子的交友過程分為四個相互重疊的階段,三至四歲時是“自我中心階段”;四至六歲時,是“自我滿足階段”;六至九歲時,是“互惠階段”;九至十二歲時,是“親密階段”。每個階段應該設置相應的社交教育課。

猶太人認為,人際關係會奇蹟般發揮槓桿效應。社交關乎生活質量,不僅因為社交能力關乎一個人理想的實現,更在於它關乎孩子個性的發展和幸福程度。兒童心理學家馬·勞迪斯·卡蘭丹認為:一個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沒有進過大學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Sponsored link

猶太人告訴孩子,社交培養有兩個原則:一是要兩倍於自己說話的時間傾聽對方的話。二是要多提問,求得知識是人際關係的開始。從第二點也可以看出,猶太人的家教是系統的,各個部分相互連接、相互影響。學習、求知也是一種社交。

人際關係是生產力,它和知識一樣,都可以轉化成實際的效益,可以改變人的命運。人際關係的高手都懂得換位思考,要為孩子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家庭環境。猶太父母會請一名善於交際的孩子充當模特給自己的孩子示範,並進行經常性的訓練,表揚那些符合社會期望的好行為。

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

接下來,就是大家聽的最多的猶太人的財商教育了。富過三代,甚至更多代,也只有猶太人最有發言權了。

眾所周知的洛克菲勒,給父親當僱工掙零花錢,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計入賬本,而後與父親結算。這件事他做得很認真,並感到神聖且趣味無窮。對於他自己的孩子,他則規定七八歲時每週3角,十一二歲每週1元,十二歲以上每週2元,他還給每個孩子發一個小賬本,要他們記清每筆支出的用途,領錢時交給他審查。錢賬清楚的,用途正當的,下週還可以遞增5分,反之則遞減。

這還沒有結束,洛克菲勒對孫子約翰零用錢的處理也有幾條細則:約翰的零用錢起始標準為每週1美元50美分;每週末核對賬目,如果當週約翰的財政紀律讓家長滿意,下週的零用錢上浮10美分;至少20%的零用錢要用於儲蓄;每項支出都必須清楚、準確地記錄;未經爸爸、媽媽同意,約翰不可以購買較貴的商品。

洛克菲勒真的是“吾道一以貫之”,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猶太人對孩子的財商教育階段法可以初步歸納為:

3歲,辨認錢幣,認識紙幣和硬幣,及其幣值;

4歲,知道無法把商品買光,所以必須作出選擇;

5歲,明白錢是勞動所得的報酬,並且正確地進行錢貨交換活動;

6歲,能數較大數目的錢,開始學習攢錢,培養理財意識;

Sponsored link

7歲,能觀看商品價格標籤,並和自己的錢比較,確認自己有無購買能力;

8歲,懂得在銀行開戶存錢,並想辦法自己掙零花錢;

9歲,可製定自己的用錢計劃,能和商店討價還價,學會買賣交易;

10歲,懂得平時節約一點錢,以便自己有較大開銷時使用;

11歲,學習辨識商業廣告,並有打折、優惠的觀念;

12歲,懂得珍惜錢,知道其來之不易,有節約觀念;

12歲以後,完全可以參與成人社會的商業活動和理財活動。

猶太孩子剛剛有數的概念並初步懂得加減法,就開始學習理財並貫穿整個少年時代。家長並不是鼓勵他們存起來,而是鼓勵他們合理地消費掉。並且跟他們討論是否合理必要,有什麼經驗教訓。有一部分家長會將一個月工資劃給孩子,專門培養孩子們的財商,讓孩子從小學會明智、科學,而不是機械、盲目地理財。而一旦孩子因使用不當犯錯時,家長不會輕易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更高明的是,為了幫助孩子為未來生活做好準備,猶太家庭還讓青少年模擬父母管賬。猶太家長把培養孩子的財商作為一種生存能力隨時隨地加以培養,他們尤其強調,財富是一種創意。比如麥考爾董事長,靠收拾自由女神像下的銅廢料,讓每磅銅的價格翻了一萬倍。

猶太人的《家庭教育》雜誌認為,財商能力培養越早的人,日後的年收入越高。

財商的培養其實包括五個層次,第一是認識錢,第二是有掌錢能力,第三是有賺錢能力,第四是有財富知識,第五是有財商箴言,也可以稱為財富哲學。猶太人把理財教育視為“道德教育”或“人性教育”,從小懂得勞動倫理學,從小學會投資和理財,目的不在於單純地灌輸知識和鍛煉生存能力,更長遠的意義是要幫助孩子養成人生所需要的智慧和正確的價值觀。

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

| 洛克菲勒

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

說完以上五個部分,還有幾點筆者認為也很重要。

首先是“時間管理”教育,猶太人對待時間的態度就像對待金錢的態度,他們是深刻理解“時間就是金錢”這句話的民族。他們會告訴孩子,假如每天有86400元入賬,你會怎麼花?在猶太人一生有限的時間裡,他們分秒必爭地去賺取無限的金錢,所以他們都是自我管理的高手。時間管理能力包括三個認知上的重點,即時間是消耗品,事情有輕重緩急,時間有類別。每天要列出計劃、區分緊迫性和重要性的事件去分配時間,充分利用最有效率的時間、全力以赴完成最重要的任務,特別應該用好剛開始和結束前的時間,因為這些時間非常容易懈怠或者敷衍。時間管理可以延伸到更多現代管理的方面,包括信息管理、成本管理,總之,管理能力的培養滲透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時間的分分秒秒之間。猶太富裕階層更高瞻遠矚認為:未來後工業化社會的一切競爭都是全球性的。要想保證下一代猶太孩子在世界範圍內都佔有優勢地位,只從事高度技術性的工作是不夠的,還必須具備CEO管理能力、創造力、想像力、人文價值等綜合性素質。——你的興趣、天分在哪裡,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是否準備好了終生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第二是選擇能力教育。猶太人認為,既要鼓勵孩子嘗試又要讓他們自己承擔後果,要培養孩子的好奇心,要把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要信任孩子,信任比懲罰更能激起責任心。需要練習、犯錯、更要重複。要傾聽孩子的異想天開。談到孩子未來規劃時候,一起思考,自己盡可能提供探索和體驗信息的機會。捷徑和秘訣要搭配教訓和挫折一起教育才更好。生活是一段旅程,而不是一個終點。(life is a journey,not a destination.)

第三是“積極行動”教育。猶太商人崇尚78:22之經商法則。在自然界,氮和氧的比例是78:22,水分與其他物質的比例是78:22,正方形內切圓與其他部分的比例也是78:22。世界上22%的富翁擁有78%的財富。所謂“積極行動”,那就是你知道了你就要去做到。

猶太人是如何系統培養孩子成才的?

猶太人是世俗意義上最成功的人了。成功者都差不多就是這樣歷練自己的。但筆者認為,猶太人主要的精神,在於集體堅持、集體執行、集體守護。中國傳統家範和精神鬥士從來都不少,司馬光《家範》卷,寫著“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於知愛而不知教也”。《顏氏家訓》把給孩子立規矩比喻成在懸崖峭壁旁建欄杆。但最後不過只是一小撮人在堅持。

任何規則和好的示範,只要堅持下去都會有所得。關鍵考驗的還是人的韌性和民族的韌性。

13歲的德籍猶太人安妮和家人為逃離納粹恐怖統治,躲藏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一間倉庫裡,從此展開兩年多的密室生活。她記下了日記。她寫道:“勇敢!讓我們記住我們的責任,毫無怨言地去履行。總會有擺脫困境的辦法的。上帝從來不會遺棄我們。古往今來,猶太人經歷了很多苦難,但是這麼多年來他們依然頑強地生存著,這麼多世紀的苦難僅僅是令他們更加堅強。弱者將會倒下,而強者將會生存下來,不會被打敗。”

拿破崙也說“人生的光榮,不在於永不言敗,而在於能夠屢撲屢起。(Victory is not always the battle, but rising every time you fall.) 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說猶太人的做法和說法都很完美,適用於所有人。如果對世俗的成功不感興趣,只想簡單平和地過一生,也可以選擇更為個性和藝術的方法教育孩子。世上的任何事,都是選擇,都是自己的意志,只要自己是清醒的就好。有人說,只有清醒才是細小而有耐性的英雄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