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中年危機”,比80後來的更猛烈!

目標越具體,焦慮越顯著

Sponsored link

最近一個朋友決定回鄉發展了,臨走時他跟我說,24歲碩士畢業時,以為出身名校,自己也肯努力,可以在這個城市穩定的發展下去,結果公司四五年都沒有業務,囊中羞澀,出去見個女孩子,經常被問及是否有房子,家裡就他一個兒子,父母希望老了可以依靠他,最終,他權衡利弊,決定回鄉發展了。

但目前的經濟環境不好,用人單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也只能從一個大的金融公司轉去小公司,但至少這樣可以照顧老人,勉強也能在城郊買套房,能看得出來,雖有不甘,卻也是慎重考慮後的理智選擇。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90後的“中年危機”,比80後來的更猛烈!

30歲的男人面臨著成家立業、養育父母的責任,壓力大卻也只能獨自承受,那麼,女人的情況會好一些嗎?某次職業諮詢中,一位女性來訪者非常焦慮的跟我說,她要在30歲之前做到中層管理幹部,我問她為什麼是30歲呢?她說如果過了30歲,幾乎就沒有機會了,女人要在30歲前生娃,生了娃要承擔起照顧的責任,如果不能在那之前沖一衝事業,後面的日子就很難過了。而現實的情況是,她現在25歲,連穩定的工作都還沒有,也沒有男朋友。

30歲的人在為現狀焦慮著,而25歲的人已經開始為自己的30歲焦慮了,似乎目標越明確具體的人,如買車買房、升職加薪…就越有焦慮的理由。這些看似再平常不過的期望,似乎都成為了遙不可及的奢望。

無論哪行哪業,提拔領導幹部都希望選擇年輕人,而且這種情況愈演愈烈,於是出現了“28歲的正處級幹部”諸如此類的新聞,出現了“35歲之前不提正處,仕途基本止步”的說法,而在激烈市場競爭下,企業界也流傳著《“下不了手開除70、80後,公司死了誰負責?”》這樣的文章,而寫這篇文章的人是92年出生,年僅26歲的摩拜單車移動端負責人,網上甚至惊現“5歲男童簡歷”等等,不一而足。

90後的“中年危機”,比80後來的更猛烈!

每個人都想成功,但沒有人想要成長

30歲的人面臨著娶妻生子,嫁人生孩子的壓力,又要在職場中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生怕一不小心,位置就被更年輕的人替代了。有人在抱怨社會太殘酷的同時,又看到同齡人混得如魚得水,風生水起;有人在為房車發愁的時候,有些人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除了少數家裡有錢有資源的幸運兒外,誰也不能否認更多的人是靠自己實現這一切的。

90後的“中年危機”,比80後來的更猛烈!

Sponsored link

歌德說,人人都想成功,但沒有人想要成長。人們焦慮的永遠都是那個結果,感覺千盼萬盼也盼不到希望了,感覺自己的努力剛剛有點兒回報,再看看別人的成就,就又心灰意冷了,所以更多的人因為太心急而迷失了自己,一直在尋找捷徑,卻忘了不要停止學習和成長,才會成為不被社會淘汰的人。

而那些想要踏踏實實、本本分分的在一個崗位上,一個單位里工作一輩子的人,也是時候叫醒自己了。努力固然重要,但努力的有效性則更為重要,而很多人並不知道這兩者的區別。以為只要自己付出了努力,勤勤懇懇便可以安穩度日,這樣的想法越來越危險了。每個人在職業發展中隨時都要做好轉型的準備,去培養一項和現有工作相關的技能,去學習一門和本專業相關或者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去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尋找可拓寬的領域等。

90後的“中年危機”,比80後來的更猛烈!

建立個人品牌破解30歲危機

美國作家喬恩·阿卡夫在《奮鬥的正確姿勢》裡提出了職業儲備賬戶的概念,他認為職業儲備賬戶就是人脈+技能+品格+勤奮。也許,在這4項裡面最容易做到的就是勤奮了,而決定你的職業發展後勁十足的因素除了勤奮,還包括別人是否願意給你機會,給了你機會你能否抓住,你靠什麼抓住的問題。這些都是一個人的個人品牌標識。

已經有公司在招聘新員工的時候,會在面試現場連線面試者的3位親友,請這位親友來說一說面試者是怎樣的一個人,也就是說,你的個人品牌不是你自己說了算,而是你在別人眼中是怎麼樣的。如果你沒有令人信服的專業技能,沒有靠譜的人品,甚至沒有居安思危的意識,那麼你的位置被人替代,而自己又沒有其他選擇的境況出現,也就不足為怪了。

90後的“中年危機”,比80後來的更猛烈!

或許這個社會很功利,當你弱小的時候,什麼機會都不給你,當你強大了,機會就自動找上門來,但這也是一條最為質樸簡單的規律,每個人都適用。所以,持續構建自己的個人品牌,以商業戰略的思維來運營個人發展,已成為這個社會每個人都躲避不了的趨勢。你是你自己的問題,你也是你自己的解決之道,每一次危險中都暗藏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