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男人為何會落淚?
大概只因為兩件事:愛而不得,前途不順。
而白居易,兩樣都有。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一千多年以前,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下這個動人的句子。
一千多年以後,每個傷心的人,看到同病相憐的知己時,亦會感嘆一句: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們都以為那首《琵琶行》,講的是詩人與歌女的一晚相識的幽情,卻不知這616字的長詩中,道出了白居易一生的遺憾與深情。
一首琵琶曲,勾起心中淚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公元816年,44歲的白居易,徘徊在霧靄茫茫的潯陽江邊,送別老友。
離別笙簫多感傷,走著走著他聽到了遠方傳來的琵琶曲,瞬間被吸引住了。
“這曲調似曾相識,彈得可真好!”
未見其人先聞琵琶聲,這姑娘的琴聲中似乎有種隱隱的傷痛。
這人似乎懂我!我要和她好好聊聊!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
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
弟走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姑娘說,自己原本是京城的名妓,從小學琵琶,當年無數達官貴族為自己爭相獻媚,青春年少光鮮亮麗好不快活。
可是後來年老色衰,兄弟走了,母親也去世了。
嫁給了一個有錢的商人,滿以為能過上安定的生活,卻發現對方只想著賺錢,根本不顧自己。
當年的意氣風發早已不在,如今只能孤獨一人,面對這空船寒夜,幽幽彈著琵琶,顧影自憐。
花無百日紅,人無長少年。白居易心想,這姑娘的身世和自己好像啊!
聽著琵琶琴聲,看著眼前的姑娘,他心裡隱隱作痛。
他同情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但更同情那個和她無比相似的自已。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人生過半回頭看,無論是愛情還是事業,皆不如願,曾經的種種又湧上心頭。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把時間拉回到30年前。
一個強勢的母親,一個終生的遺憾
11歲那年,白居易一家搬到了父親任官的徐州符離。在那裡,他認識了一個女孩兒,名叫湘靈。
在白居易眼裡,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姑娘,兩小無猜,青梅竹馬,那時候白居易給她寫詩,她給白居易彈琴。
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
何處閒教鸚鵡語,碧紗窗下繡床前。
春日里的陽光,秋日里的夕陽,鄉間田野到處都是少男少女的身影,那時他們以為長大以後,會成為彼此的唯一。
但好景不長,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在那個年代注定沒有結果。
白居易是官宦家庭,雖然談不上王公貴族般高貴,但也絕對不能接受像湘靈那樣的平民女子。
白媽媽知道兒子找了這樣的人戀愛,第一個反對。不行,絕對不行!
為了拆散這對兒小情侶,22歲那年,白媽媽帶著白居易去了襄陽。
那個年代,分隔兩地,此生也許便再也沒有機會相見。
那時候,對友人亦都要依依惜別一送再送,更何況是自己的愛人。一步幾回頭,眼淚止不住的流。
在路上,白居易寫下了給初戀的詩《寄湘靈》:
淚眼凌寒凍不流,每經高處即回頭。
遙知別後西樓上,應憑欄杆獨自愁。
為了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為了爭取話語權,白居易不是沒有努力過。
32歲那年,他當上了校書郎。
他以為在京城已經有了立足之地,以為自己有選擇的權利,便去求母親能同意自己與湘靈的婚事,但母親依然強烈反對。
你媽只要活著一天,就有一票否決權,無論多少歲,找這樣的女孩當老婆,想都不要想!
白居易心都碎了,面對如此頑固強勢的母親,他竟如此無力。
想到那個一直在等自己的姑娘,他痛苦絕望,肝腸寸斷,寫下一首《潛別離》:
不得哭,潛別離。
不得語,暗相思。
兩心之外無人知。
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
37歲那年,在母親以死相逼下,白居易終於還是和一位官宦之女成婚了。
多年以後,白居易聽到江上琵琶女的琴聲時,又想到了當年那個只為他一人彈琴的湘靈。
她等了他一生,而他卻負了她一輩子。
媽寶男有多悲哀,從古至今皆如此。
愚孝又是如何毀掉一個人一生幸福的,又有誰知?
寫諷喻詩,諫耿直言,最終被貶
琵琶女歌聲繼續,回憶依舊,白居易想起了自己前半生仕途的坎坷與心酸。
這個少年也曾自命不凡, 16歲那年,他寫下了千古絕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小小年紀就出了爆款文,還愁哪天不能成名成事嗎?
更何況自己出身書香門第,考試當官是必然,他想著,好好學習努力讀書,天資加上勤奮,未來的路總不會差。
那些年,白居易讀書讀得口舌生瘡,寫字寫到手裡磨出老繭,眼睛也花了,因為用腦過度,頭髮都白了。
刻苦努力成這樣的人,怎麼能沒有收穫呢?
28歲那年,白居易金榜題名,中了進士。
他環顧四下發現17名進士裡,自己最年輕。
於是滿足感和驕傲噴薄而出,大筆一揮寫下十四個字:
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經過努力,終於當上了公務員,諫官左拾遺,即便屬於基層工作,白居易依然盡職盡責。
那些年,他一腔熱血,為朝廷為國家,揭露社會問題,直言進諫,剛得很。
太監拿了賣炭翁的炭不給錢,他寫詩抨擊。農民頂著烈日辛苦割草、刈麥飽經風霜卻依然貧苦窮困,他同情憤慨。他高喊著: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可是,官場之中,君臣之間,這樣的他似乎太天真了。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明白人都知道,這是官僚內部鬥爭的結果,大家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白居易倒好,非要主張嚴緝兇手。
這下惹怒了領導,這事兒該你管麼?你這是越職言事!
領導看白居易不順眼,各種找藉口擠兌他,你知不知道寫詩有罪?
白居易蒙了,寫了這麼多年詩,我有什麼罪啊?
你媽都死了,你還有心寫詩,不孝兒子,必須貶官!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於是,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
在唐朝,司馬是很低的官職,是個用來給人養老送終,安置各種閒散官員的職位。
政治抱負?跟這個職位毫不搭邊。
白居易的人生,就此重新洗牌。
別人笑我太放蕩,我笑別人看不穿
來到江州的第二年,他聽到了那首讓他感同身受的琵琶曲,不禁感嘆: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是啊,白居易和琵琶女何嘗不是同病相憐?
從京城來到這裡,身體也不好了,年輕時的抱負也沒了,只剩自己一個人孤獨地在這喝酒聽歌。
年輕時為國家為帝王鞠躬盡瘁,獻計獻言。
可是人家說不用你就不用你了。傾盡心血換來的是貶官,是嫌棄。
一個是有才有貌卻被人嫌棄的琵琶女,一個是有才有能力卻被人貶謫的江州司馬。
一個是飽經世態炎涼的歌女,一個是歷盡人生起伏的詩人。
何其相似,何其共鳴!
聽著琵琶女絲絲入扣的琴聲,白居易回顧自己的一生,從愛情到事業,不禁潸然淚下。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
淒淒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內心的孤寂苦悶,仕途的不順,愛情的葬送,時代的委屈,除了默默流淚,又與和人說?
宦途自此心長別,世事從今口不言。
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除是非心。
活了四十多年,白居易總算活明白了。努力過,奮鬥過,如今就此別過!
既然老天如此對我,我何必再糾結那些求而不得的東西,既然不能逆天改命,那不如瀟灑隨性。
看起來放蕩不羈,瀟灑快活,卻無人知曉內心曾經的苦楚。
世人都以為,當年的《長恨歌》寫的是李隆基與楊玉環婉轉動人的愛情故事,卻很少有人知道,他只是藉著別人的故事,抱憾自己的相思。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其實裡面的一字一句,何不是在寫和貴妃一樣美好的初戀湘靈,和麵對愛情時,像皇帝一樣無力的自己!
人的一生,終究要學會與生活和解
846年,白居易於洛陽逝世,那年他74歲,之於古人,已是相當長壽的年歲。
後來,人們提到這位香山居士,有人說放浪,有人說薄情,卻很少有人真正理解他背後的無奈與深情。
天上歡華春有限,世間漂泊海無邊。
榮枯事過都成夢,憂喜心忘便是禪。
從前他為國為家,寫諷喻詩,輔佐君王,想要兼濟天下。後來他看淡世事,轉身遊走人間,想要獨善其身。
白居易的前半生,愛情令他絕望,事業讓他失望。
在被貶江州時,聽聞琵琶曲感同身受,做下了史上最爆款的長文之一《琵琶行》。
那一刻,他高喊著“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然後與從前的那個自己握手言和。
身在不同的年代,每個人都有難以掌控的境遇。
在薄情的世界深情地活,在孤單的世界笑對生活。
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也許這就是白居易的人生哲學。
而又何嘗不適合現在的我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