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獨立思考,不被別人的言語左右?

怎樣才能獨立思考,不被別人的言語左右?

Sponsored link

前幾天有一個喵粉問小貓,“喵呀,為什麼別人說啥我都信?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具備獨立判斷能力呢?”

01

我想到去年發生的一件事。

工作的緣故,我認識了一個培訓師。這個老師當時要開發一門關於“說服力”的主題課程,我的任務是去做一個關於這門新課的專題訪談。她有一個產品,就是賣一門演講課,價格非常貴,十幾萬那種。訪談的過程進行了40min,內容大概就是講她自己的創業經歷,如何辛苦,經歷了哪些挫折,如何通過演講和會銷把自己的產業發展到如今這種程度的。她講話的時候一直看著我的眼睛,語速很快,時不時會有一些小的肢體觸碰,我也漸漸被代入她的情境。

重點來了,我去的時候,目的是“做訪談”;結果是說著說著,我想要買她那個十幾萬的課(但是因為沒錢所以猶豫了)。

當訪談接近尾聲時,突然有客戶來訪,她先起身離開了,留下我和另一個同事在會議室。同事猛地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彷佛剛剛做了一場悠長的夢,忽地驚醒了。

一直認為理性客觀是自己最大的特質,那一次卻衝動的完全不像自己。最匪夷所思的是,我回去根據錄音整理逐字稿,那些內容看起來都平平無奇;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當時為什麼差一點想要掏錢了。

後來再見面的時候,是在那個老師的另一次會銷現場。模式就是你來聽一場門票很便宜的講座,講座的最後會銷售那個十幾萬的標準課。結果我發現在場的大部分學員幾乎都表現出了和我當時類似的反應——完全被她的故事駕馭,情緒跟著她的言語跌宕起伏。

我驚訝地合不攏嘴。

02

這大概是我離“洗腦”最近的一次經歷了。後來我認識了一個心理諮詢師行業協會的朋友,知道了那叫“應用催眠”。

像這樣強力的、被別人主導的經歷可能不是每一個人都遇到過,但是,你一定遇到過下面這些情形:

報誌願的時候,你聽別人說學什麼專業畢業後工資高,於是毫不猶豫地選了那個專業; 大學的時候,你看到室友和同班同學都去參加社團和學生會,你也頭腦一熱報了名,完全不在意自己連學好課業都吃力; 你刷朋友圈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在講“好看的女孩都自帶燒錢屬性”。於是你省吃儉用,攢了大半年的工資去買昂貴的包包和化妝品,為了能做“精緻的豬豬女孩”; 你看到有人說“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進入一個社群,所有人的自我介紹都牛逼閃閃,你覺得自己什麼都不如別人。於是製定了早起計劃、讀書計劃、健身計劃,學手繪、學寫作,什麼都學,但是時間就那麼些,你除了讓自己更焦慮什麼都沒學到; 刷微博的時候看到大家都在罵一個人,你相信他一定是個壞人,雖然你並不認識他,但是也加入了攻擊他的陣營。

你羨慕別人有主見、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卻在自己面臨每一次選擇的時候都選擇“聽之信之”。

Sponsored link

03

為什麼會這樣呢?

最根本的原因有兩點。

其一,洗腦課也好,製造焦慮的自媒體也好,他們都太“懂”人性了。這個不怪你,因為他們這樣講、這樣寫的目的就是讓你按照設計精巧的環節做出相應的反應,你只是著了他們的道。像我這樣自認為很理性的人,也是要見過所有套路才能不為所動。

其二,信息嚴重不對稱。讓你做出去買單、去轉發這樣決策背後的動機,一定是你覺得“說的太有道理了。”你覺得說的好有道理的原因多半是這件事對你來說是先入為主的觀點,你並沒有聽過其他不同的聲音,於是就覺得他一定是對的。

要讓自己學會獨立思考,不被別人說的話左右,就要讓自己決策更多理性而更少感性,同時打破信息壁壘,扭轉這種單向接受信息的局面。

04

那怎麼做,才能保持理性思考,不被別人帶節奏呢?

其一,要想讓自己更加理性,那就要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凡事必追因求過,確保每一個結論都有充足的論據支持。

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中提供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8個維度:

分析信息的關鍵是追問前因後果。

前(前車之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他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行性嗎?後(以觀後效):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果(自食其果):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整理信息的關鍵是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的事例?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邊(旁敲側擊):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當你不確定自己正在聽的演講、看的文章是“真有道理”還是“煽動情緒”時,可以試試用這種方法來進行分析:

放一個我之前在自己的的知乎回答《如何提高學習能力》中舉的例子。案例是用上面講的那種“前因後果,適用邊界”法拆解咪蒙當時的一篇文章《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

Sponsored link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嗯我(或者我的家人)正在讀大學,而咪蒙卻支持休學,和我是有關係的。注意,這個地方如果判定的是“對我不重要”,可以直接關掉這篇文章了。如果認為不重要還繼續看,接下來的每一分鐘時間除了變成沉沒成本以外,對你不會有任何好處。

——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她的實習生學了不喜歡的專業,為了自己的“喜歡”休學了,作者支持並認為“為了喜歡,你休學吧。”

——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作者認為:①現在大學的很多課,太沒營養了,浪費時間,也浪費生命。②人生最難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麼狗屁的世俗標準。③互聯網時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發力的。

——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對於假設1,她舉了一些個例來印證她的觀點。請注意這裡,她的樣本是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提出的,並沒有提到人群中有多少的老師是“是極不走心的”,只是含糊地說“很多老師”,沒有任何來自權威機構的數據的支持。對於假設2,作者沒有論證。什麼是自己喜歡的?怎樣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有標準可以參照嗎?怎麼樣才算“找到了?” 這是一個沒有根據的論點。對於假設3,論據裡“北大教授”說的話其實是哈佛一名教育學家說的,而且這名教育家十分重視基礎教育。作者的論據與論點矛盾。

——還有其他可行性嗎?——我可能在畢業之後能找到自己“喜愛的事業”,既拿到了文憑也實現了心願;也可能在大學期間一邊讀書,一邊“實現心願”;也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喜歡”;也可能休學了,“喜歡”的事業失敗了,一輩子也沒有成為“成功人士”;也可能從明天起奮發圖強成了一個學霸。

——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依從作者的觀點,我應該休學。可能的好的結果是我靠著在社會中磨練走向了人生巔峰,壞的結果是我可能拿不到學位證還一事無成。

——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我可能維持現狀,不好不壞地過完四年。不改變好像也沒什麼嚴重的。

怎樣才能獨立思考,不被別人的言語左右?

再考慮適用邊界:

——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的事例?——有。作者自己就是個不支持她觀點的事例,作者是山東大學的文學碩士,讓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卻支持實習生休學。

——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作者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的條件,如果我要去做這件事的話,首先要考慮休學成本。如果“喜歡的事”失敗的話可能得重新高考,這個成本有點高。靠寫字賺錢養活自己,萬一我靈感枯竭了怎麼辦?如果讀者不喜歡我寫的東西怎麼辦?如果我掙的錢不夠花怎麼辦?我想去的傳媒公司第一門檻是學歷怎麼辦?這些都是我要考慮的因素。

——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有,“讀書無用論”。其中的兩種:一種是高學歷的人給學歷沒那麼高的人打工;另一種是讀了很多書最後都忘了。觀點一側重的是“單一原因”導致“唯一結果”,事實上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複雜的;觀點二沒有考慮到“結果是多樣的”,即“不讀書的話,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可能都會有所不同,而只看到了“忘記了”這一方面。

——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角度不同。這篇文章的側重於“理想”,上面的兩個側重於“原因和結果”。相反的信息如知乎問題“如何看待《咪蒙: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下前幾​​位答主,側重於道德、營銷策略、經濟水平等不同方面。

怎樣才能獨立思考,不被別人的言語左右?

其二,要減少信息不對稱,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一些信息來源,並且多接觸一手信息。

當你看到一個互聯網上熱度很高的新聞時,不要只關注在熱點本身。你要看這個新聞是哪家媒體發布的,是否在報導時用了一些主觀性的描述(事實上以前也出現過新聞真相反轉的事情)。如果有大量具有傾向性的主觀描述,真實性你要存疑了。

當你真心想要學一門知識的時候,沉下心去讀一讀專著,而不是看完一篇乾貨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了。“得到”之類的知識付費app有很多“深入淺出”講解一門學科的專欄,這些對於建立興趣很有用,但是我們對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興趣”上。我自己也是“得到”的深度用戶,但是更多的是把它的“每天聽本書”當作“選書”而非“代替讀書”的功能;把各種大師課、專欄當作興趣入門,學習他們是如何講故事、濃縮知識點的,而不是聽完專欄就覺得自己已經掌握了一門學科。

05

總結一下:

輕易相信別人的觀點,經常被別人的話牽著鼻子走,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你面對的是功力高強的“說服者”;

第二,你自己本身掌握的信息太少了,存在嚴重信息不對稱,所以來一個信息你就以為是對的。

想要保持理性、獨立思考的能力,那就要:

第一,凡事追根溯源,講求邏輯與事實;

Sponsored link

第二,拓展信息來源,不信一家之詞;從信息源頭學習,不迷戀二手三手知識。

知易行難,願大家都能早日修煉到冷靜理性客觀~也算是很難得的成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