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水果生意,這5個模式和4個趨勢一定要了解!
▲一小發文專屬福利
過年的時候在老家走親戚,親戚之前擺了個水果攤。
做了二十年水果的親戚今年卻不做了。
問其原因,答曰:水果生意越來越難做,今年虧本後就不做了。
無獨有偶,一小認識的一個老闆開了幾個水果連鎖店後也虧本轉讓了公司。
對於水果越來越難做的問題,沒有實踐自然沒有什麼感覺。
但是我之前就想搞一個水果店,對水果多多少少有些研究。
下面我試著從自己的理解,先從最熟悉農產品生鮮供應鏈說起。
01
農產品供應鏈五種模式
這兩年阿里、蘇寧、京東等的大資本已經大舉進入了農產品生鮮供應鏈。
而且便民工程、微商、農超對接、社區電商等新的產品供應鏈摸索也從未停止。
但是我國的農產品生鮮流通現狀還是很糟糕,滯銷事件時常發生。
農民賣水果難,市民買水果貴的怪圈愈演愈烈。
在消費端看到的是農產品價格上升,質量卻在下降。
對,這就是你我真實的感受。
問題出在哪兒呢?
要從農產品生鮮供應鏈說起:
農戶+消費者的直銷模式:
像瓜子二手車沒有中間商賺差價,通過消滅中間商降低流通成本實現利益最大化。
——這種模式線下難成規模,線上質量難保證,購銷雙方都有擔心的問題。
農戶+批發商+零售商的批發模式:
這是我國農產品生鮮供應鏈的主要核心模式,農批市場是最大的流通樞紐。
——這種模式流通環節長、參與者多,供應效率低下,成本高,損耗嚴重。
農戶+零售商+消費者的訂單模式:
簽合同有利於保障利益,若加上二小之前說的訂單套保類的金融工具會更好。
——這種模式避免農戶盲目種植,一定程度解決了小生產與大流通的矛盾。
零售商自建基地+消費者的基地模式:
生鮮農產品周轉週期短、時效性、損耗嚴重等特點決定供應鏈之間必須無縫對接。
——這種模式讓企業有主動權和控制權,只是投資大、週期長、風險想對也大。
農戶+服務商+消費者的信息平台模式:
服務商作為供應鏈上下游的樞紐不參與買賣,通過互聯網的方式提供供需信息。
——這種模式能解決供需信息問題,但供需雙方的逐利性會導致產品質量問題。
上述模式有三個顯著特徵:
供應網絡混亂,組織化程度低,缺乏引導,未集成化、一體化。
供應鏈條長,冷鏈配套服務跟不上,運作效率低下。
缺乏嚴格、統一的監管機制,食品安全問題頻發。
據統計,僅水果採摘後加工比例只有10%,儲藏比例不足20%,每年爛掉的水果占生產總量的25%。
而流通環節損耗達到30%,遠超過發達國家2%的數據。
以上必然導致農產品賣難,買價高。
02
水果業要解決的難題
1、銷售渠道變化
首先互聯網、新零售頭部渠道更加集中,進貨端擁有的議價權越來越重。
一二線城市生鮮終端店越開越多,銷售集中在盒馬、超級物種、永輝、百果園等巨頭手中。
其次社群、微商、內容電商、社區生鮮店也會越來越多,造就多樣的銷售和碎片化的購買模式。
2、標準化的難題
農產品的標準化路還比較遠,甜度、酸度、果徑大小、顏色、口感等標準化難度大,需要時間實現。
3、資金難題
拿一個果園去融資難度可想而知,資本是逐利的,投資回報長,風險大,不可控因素多,這些都會讓融資難上加難。
4、人的問題
做水果成了規模,人才的需求是必然的。
但是水果比拼的是經驗,需要的是複合型人才,而真正的人才可能自己早就做的風生水起了。
5、利潤的問題
農產品供需是門學問,賺錢難度越來越大,這一單虧下一單賺是常有的事兒。
看似賺錢的買賣除去人工、損耗、成本就賺了個吆喝錢。
利潤不能保證,這不是好生意。
以上問題可能正是導致你焦慮的原因。
03
水果業未來的方向
一二線城市飽和、三四線城市崛起
隨著收入增長,一二線城市佈局早等因素,三四線城市迎來更多的機遇。
國產品牌、進口水果消費增長更快
消費升級帶來的是對品質的高要求,未來消費者更看重水果品牌,有品牌意味著品質有保證。
而消費者對價格敏感度的降低,國外進口水果也越來越受到歡迎。
全渠道銷售,講究時效和營銷能力
線上線下結合,全渠道銷售。
不管是微商還是最近興起的社區電商都對時效性和營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80、90、甚至00後成消費主力軍
年輕人對健康、精美、品質、品牌的甚至是外觀包裝優質的農產品更加喜愛。
消費觀的改變最終結果是引導生產端需要不斷變化。
以前有句俗話:以不變應萬變。
但是這句話在當下,不變以萬變的結果只有一個字:死
所以親戚不做是對的,50歲的人了變起來太難。
但是你可能還年輕,還能變。
唯有順應市場,改變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