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699pic.com 單細胞卡門Carmen
在一個信息遠多過知識的時代,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信息流。如果你不具備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就可能會人云亦云。
今天看到“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你不知道這幾點”於是覺得人際關係最重要,明天發現“不懂得時間管理,你已經輸在了起點”,後天又發現“情商才是你最大的短板”。有一些自媒體人和寫手為了博取閱讀量會刻意地偏激、誇大、煽情甚至誤導。
並非所有信息都是知識。二者最主要的差別在於知識的上下文主要顯明前因後果和適用邊界。如何避免盲從輕信,鑑別那些信息是對自己有益的呢?可以試著從以下8個方面入手(from《這樣讀書就夠了》):
分析信息的關鍵是追問前因後果。
前(前車之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他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行性嗎?
後(以觀後效):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果(自食其果):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整理信息的關鍵是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的事例?
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旁敲側擊):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圖片來源:699pic.com 單細胞卡門Carmen
以之前引起熱議的《咪蒙: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為例來試著用上面的8個方面分析與整理這篇文章的內容吧。以下是栗子,不想看可以直接跳讀到下一個部分。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
——嗯我正在讀大學,而咪蒙卻支持休學,和我是有關係的。
注意,這個地方如果判定的是“對我不重要”,可以直接關掉這篇文章了。如果認為不重要還繼續看,接下來的每一分鐘時間除了變成沉沒成本以外,對你不會有任何好處。
——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信息的?
——她的實習生學了不喜歡的專業,為了自己的“喜歡”休學了,作者支持而咪蒙認為“為了學習,你休學吧。”
——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
——作者認為:①現在大學的很多課,太沒營養了,浪費時間,也浪費生命。②人生最難的就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如果你找到了,就去做,不用管什麼狗屁的世俗標準。③互聯網時代,那些野生的人才,往往才是最有爆發力的。
——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
——對於假設1她舉了一些個例來印證她的觀點。請注意這裡,她的樣本是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提出的,並沒有提到人群中有多少的老師是“是極不走心的”,只是含糊地說“很多老師”,沒有任何來自權威機構的數據的支持。而在我的認知裡,四年間我上過的幾十門課程中,如她所說的不足3人。對於假設2,作者沒有論證。什麼是自己喜歡的?怎樣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有標準可以參照嗎?怎麼樣才算“找到了?” 這是一個沒有根據的論點。對於假設3,有知友指出論據裡“北大教授”說的話其實是哈佛一名教育學家說的,而且這名教育家十分重視基礎教育。作者的論據與論點矛盾。
——還有其他可行性嗎?
——我可能在畢業之後能找到自己“喜愛的事業”,既拿到了文憑也實現了心願;也可能在大學期間一邊讀書,一邊“實現心願”;也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喜歡”;也可能休學了,“喜歡”的事業失敗了,一輩子也沒有成為“成功人士”;也可能從明天起奮發圖強成了一個學霸。
——若依從信息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依從作者的觀點,我應該休學。可能的好的結果是我靠著在社會中磨練走向了人生巔峰,壞的結果是我可能拿不到學位證還一事無成。
——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我可能維持現狀,不好不壞地過完四年。不改變好像也沒什麼嚴重的。
再考慮適用邊界:
——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持這個的事例?
——有。作者自己就是個不支持她觀點的事例,作者是山東大學的文學碩士,讓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卻支持實習生休學。
——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作者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的條件,如果我要去做這件事的話,首先要考慮休學成本。如果“喜歡的事”失敗的話可能得重新高考,這個成本有點高。靠寫字賺錢養活自己,萬一我靈感枯竭了怎麼辦?如果讀者不喜歡我寫的東西怎麼辦?如果我掙的錢不夠花怎麼辦?我想去的傳媒公司第一門檻是學歷怎麼辦?這些都是我要考慮的因素。
——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信息?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
——有,“讀書無用論”。其中的兩種:一種是高學歷的人給學歷沒那麼高的人打工;另一種是讀了很多書最後都忘了。觀點一側重的是“單一原因”導致“唯一結果”,事實上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複雜的;觀點二沒有考慮到“結果是多樣的”,即“不讀書的話,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可能都會有所不同,而只看到了“忘記了”這一方面。
——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信息,和這個信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角度不同。這篇文章的側重於“理想”,上面的兩個側重於“原因和結果”。相反的信息如知乎問題“如何看待《咪蒙:我為什麼支持實習生休學》”下前幾位答主,側重於道德、營銷策略、經濟水平等不同方面。
重要的不是信息是從哪裡來的,重要的是無論拿到什麼信息,我們可以去判別、加工信息的質量,可以給他補上上下文。你越能一針見血地問到這8個問題,就越能體現自己的學習能力。
想要提升學習能力,就要在一切與學習有關的事情上反求諸己。
這裡的“學習”是廣義的學習,既包含“以知識為中心”也包含“以自我為中心”。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認為“都是別人的原因”:從小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因為自己的父母不上心;成績不好是因為老師水平不行講得不好;和女朋友關係不好老吵架是因為她太作;和男朋友關係不好老冷戰是因為他不夠愛自己;和上司發生爭執是因為他太變態……也許你說的這些理由都對,但是,學習還是不好;還是沒有良好的親密關係;工作人際關係也一塌糊塗。而“反求諸己”的意思則是,從自己開始改變——就算不是自己的原因,但它對我很重要,我也應該做點什麼來讓它變得更好不是嗎?
圖片來源:699pic.com 單細胞卡門Carmen
為什麼大家在校的時候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離開學校幾年之後就天差地別了呢?其實每一個人的特質和能力本來就差別很大,只不過在學校的時候你只看到了學習成績,就誤以為已經了解了他的全部。畢業1年之後,溝通能力和在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帶來的影響就會顯現;畢業3年之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能力、關係能力就會把差距拉大;畢業5年之後,拼的是自我管理能力,邏輯能力和影響力;畢業10年之後拼的是成就、幸福,而這些主要來自於在婚姻中不斷成長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和激勵他人的能力。
知識不能改變命運,但能力改變命運。對資產不多的年輕人來說,最優的投資要投資到自己的能力上。在所有具備的可控性要素中,只有能力的增長能帶來指數增長的自我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