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嘉誠的全球佈局,一直有一個疑問:李嘉誠買下英國,大舉投資澳洲、新西蘭、加拿大甚至德國、荷蘭等歐洲產業,卻唯獨鮮有對美國的投資?這不得不說是李嘉誠投資的一個謎團。
當然,要說李嘉誠不投資美國市場,似乎也不對。比如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就是臉書Facebook的風投方之一,李澤楷也有一直美國風投基金。但比起歐洲的投資,這些實在是小巫見大巫。在美國,李嘉誠似乎從不大舉收購當地基礎設施,而選址只做風險投資。
相反,在英國,李嘉誠家族幾乎壟斷了當地的電力、水務、垃圾處理等民生產業。比如倫敦電力,很大程度上就被李嘉誠供應。在澳洲,李嘉誠跟澳洲地方政府簽訂的配電協議,往往一簽就200年的合同,簡直是為子子孫孫長遠打算的投資。李嘉誠還是澳洲當地葡萄園的最大地主,數以萬公頃計算的澳洲葡萄園背後實質上就是李嘉誠所有,而且產權都是999年。
但在同樣是英美法系國家的美國,李嘉誠則超級低調,從不敢像在英國那樣去收購民生設施。這可能有幾個原因,首先是美國市場上對手太多。如果李嘉誠要收購當地電網、煤氣、電信網絡等基礎設施,很可能要面對巴菲特這種本土巨頭。須知道,巴菲特也是熱衷於收購電網和電信公司。從性價比而言,歐洲的資產比美國的資產便宜得多。
其次很多人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李嘉誠每次大規模收購,背後其實是有另一個超級金融巨頭——匯豐銀行。匯豐銀行有多超級?長和系的市值是3000多億,匯豐則是1.5萬億。
從1979年,李嘉誠就開始秘密“勾搭”上了匯豐銀行。當時匯豐銀行的英國大班極其欣賞李嘉誠的才智。在匯豐銀行的配合下,李嘉誠成功地鯨吞下大洋貨和記黃埔——長和系中的“和”字,就是和記黃埔。
為了報答匯豐銀行,李嘉誠長和係其後大部分金融業務,都交給匯豐銀行處理。這樣就不難理解,李嘉誠在全球的超級收購計劃,為何總是挑選英國、澳洲、加拿大、新西蘭乃至歐洲——這些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全部是匯豐銀行的“勢力範圍”。以英國為例,匯豐本身就是英資銀行,總部在倫敦,還是英國股市第一大上市公司。因此自然能幫助李嘉誠疏通在英國的關係網去併購電網、水網——這些可都是要跟英國政府打交道的。
匯豐銀行幫忙“打頭陣”的情況,不但在澳洲、加拿大等同樣出現,甚至還出現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家。如果你翻看匯豐銀行的年報,你會發現印尼是匯豐的核心發展區域,李嘉誠在印尼則擁有印尼和記電訊。匯豐銀行將大英帝國前殖民地印度,作為核心發展區域之一,李嘉誠的和記電訊也一度在印度當地發展,只是後來跟印度當地政府弄得不太愉快罷了。
現在就能回答,為什麼李嘉誠沒有大規模選擇美國進行發展的疑團了?雖然不是全部原因,但一定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因為匯豐在美國是在運作的太一般了,美國還對匯豐銀行非常不友好,動不動就對匯豐進行天價付款——匯豐在華為事件上對美國如此恭順,就是被美國整怕了。匯豐在美國吃不開,沒有了匯豐銀行這個“嚮導”,超級合作夥伴,李嘉誠在美國,也吃不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