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複利思維

在財富積累領域理解複利思維,最好的例子是巴菲特。

Sponsored link

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曾經是世界首富,即使是現在,依然是全球富豪榜前十位的人物。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

也就是說,50歲之前,他也許就和我們一樣,是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50之後,進入財富爆炸期。

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複利思維

 

關於財富積累,巴菲特在其2006年《致股東信》中,舉了一個例子:

從1900年1 月1 日到1999年12 月31日,道瓊斯指數從65.73 點漲到了11497.12 點,足足增長了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觀?

那它的年復合增長是多少?答案是並不讓人欽佩,才僅僅只是5.3%。

這個增長率意味著,你有一萬塊錢,每年才新增530塊錢。不用巴菲特,每個普通人都能做到這個增長,但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巴菲特,因為只有他能持續數十年地堅持。

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複利思維

 

Sponsored link

巴菲特太遠了,講個普通人的吧,毛順生很多人不知道,他是毛澤東的父親。在毛順生之前,毛澤東家是貧農,很窮,叮噹響。

毛順生帶著全家勒緊褲腰帶過日子,每年把一定比例的收成積累起來,積累到一定數目,就去買地。

對,什麼都不干,只買地。——在那個農業的年代,地對於農民來說就是黃金。

於是,他們家進入了這樣一個循環:

攢錢——買地——擴大生產——攢更多錢——買更多地——產出更大。

到了毛澤東這一代,他們家已經有大片土地了。

有什麼財富秘訣嗎?

沒有,就是很簡單的複利思維的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認真做,如此而已。

既然按照複利思維的效應,掙錢很容易,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掙不到錢?

這裡有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認為複利的核心在於回報率,但其實複利真正的核心在於時間。

即使年5%的回報率,100年後,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

問題是:有多少人,能持續做到100年每年5%的回報率。不是能力上能否做到,而是沒有這個耐心。

Sponsored link

要么覺得回報率太低,不屑去做;要么覺得回報率太低,摁不住蠢蠢欲動的瘋狂舉動。

這就是富人和窮人最根本的區別。

大多數人總想著一夜暴富,用最短的時間追求最快速的財富積累,追求過高的回報率。

高回報率意味著高風險率,被騙、虧空、債台高壘,壓死了一個又一個普通人,真正的智者追求財富穩步增長,平衡好回報率和時間。

比勤奮更能決定人生的,是複利思維

巴菲特的財富增長

巴菲特說:“人生就像滾雪球,關鍵是要找到足夠濕的雪,和足夠長的坡。”

90年代的股票,1​​0年的房地產,17年的比特幣和消費升級,這個時代不缺機遇。只要你用心,有耐心,未必會成為首富,但實現普通人的資產增值保值還是不難的。

一夜暴富總是很難的,但慢慢掙錢相對容易很多。只可惜,這個世界絕大部分人,都喜歡做難的事情,而不做容易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