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再是李嘉誠的天下,這個集團一年豪賺2500億,成最大威脅

我們都知道,世界500強企業中,中國入選企業的絕大多數為,比如國家電網、中石化、中石油等。而民營企業入選500強的可謂少之又少,一旦入選就意味著它的實力必將十分驚人,比如華為,年收入6000億,員工人均年薪70萬!

Sponsored link

而世界500強之中有一家香港企業,去年的年收入已高達2500億元(394億美元),卻並不為人絕大多數內地人所知,甚至很多人連聽都沒聽說過這家企業。

可是這家企業的實力,卻不容小覷。它連續多年入選世界500強,在香港甚至超過了李嘉誠的長和帝國。

它就是怡和集團。作為世界500強的怡和業務廣泛,滲透於人們的衣食住行,從7-Eleven便利店,到文華東方酒店,從Pizza Hut到空港貨運,乃至房地產、金融……

而且從來沒有一家外企像怡和這樣曾深刻影響過中國的內政、外交。

隱形富豪

竟然是靠“賣鴉片”發家

怡和集團至今已經有差不多200年的歷史。這家百年老店,也是從鴉片戰爭前成立於中國,並且唯一延續至今的外資企業。

怡和集團由凱瑟克家族控制,這個家族已經富過了五代人,目前第五代傳人是亨利·凱瑟克,可以說,凱瑟克家族是世界上最大的隱形富豪之一。

但是,誰人知道,作為一個富甲天下的企業,怡和集團的第一桶金卻並不能算得上光彩——最初,它是靠著鴉片貿易起家的。

香港不再是李嘉誠的天下,這個集團一年豪賺2500億,成最大威脅

怡和招牌

Sponsored link

當時正值清朝中期,中國閉關鎖國,只留廣州一地為通商口岸。英國人威廉·渣甸跟詹姆士·馬地臣於1832年來到了中國的廣州,在廣州成立了怡和洋行。

怡和集團作為當時首批入駐中國的外資企業,主要業務並非貨幣兌換,而是更為暴利的鴉片與茶葉。

當時怡和將鴉片賣到中國,然後再從中國收購茶葉賣回歐洲。可以說怡和的第一桶金是有原罪的。

香港不再是李嘉誠的天下,這個集團一年豪賺2500億,成最大威脅

鴉片雖暴利,不巧趕上了林則徐銷菸,怡和集團的創始人威廉·渣甸見狀便馬上返回英國,遊說國內的政府高層,讓香港成為英國的新貿易據點。

自然,後來的英國政府完全聽從了威廉·渣甸的計策。

可以說如果沒有怡和洋行,就沒有後來的鴉片戰爭,也不會有香港成為殖民地的歷史。

改變貿易方向

成為不可一世的“洋行大王”

不過,這家當時令所有國內厭惡的怡和集團卻突然改變了自己的貿易方向,將自己的鴉片生意變成了鐵路、船塢、礦務、銀行等業務。

其實當時怡和集團改變自己的貿易方向是完全有理由的,畢竟當時的鴉片大王杜月笙和利希慎均已經去世,國內的民眾也開始意識到鴉片的危害,抽鴉片的人越來越少。

也正是基於此,怡和集團非但開始不再毒害國人,反而為中國建立了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還在中國安裝起了第一部電梯!

Sponsored link

香港不再是李嘉誠的天下,這個集團一年豪賺2500億,成最大威脅

原天津怡和洋行大樓

不得不說,從一位十惡不赦的壞蛋到當今的老好人,怡和集團的轉變十分快,令人有些應接不暇。

經過發展,怡和成為了香港重點英資洋行之首(四大洋行:怡和、會德豐、和記、太古),也是當時遠東最大的財團。

或許是因為在中國待太久了,怡和集團似乎已經脫離了英資集團的帽子,變成了一家真正的中國企業,甚至在戰爭期間仍舊堅信中國,不離不棄。

不過,在1949年之後怡和集團卻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擊,那就是被政府沒收了所有在內陸的資產,只留下當時仍被香港統治的怡和集團總部。

與香港華資財團交鋒

痛失九龍倉

吃了一次啞巴虧的怡和集團終於開始明白,自己在國內的地位已經不再是那麼重要。為此,怡和集團這些年來始終都堅持自己的路線,只在香港周邊以及國外發展,很少會直接接觸內陸。

香港不再是李嘉誠的天下,這個集團一年豪賺2500億,成最大威脅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怡和開始以香港為核心,迅速向亞洲擴張。業務涉及範圍很廣,從金融保險、零售百貨、建築工程、機械製造、汽車貿易、再到房地產。

不少怡和出身的華人買辦,也受封為英國爵士。可以說,此時的怡和洋行,無論在香港政壇還是商界,都是叱吒風雲,不可一世。

Sponsored link

怡下旗下又以置地跟九龍倉兩家公司為左膀右臂。一度是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商。

怡和在香港家大業大,免不了和當地崛起的財閥發生衝突。

當時的怡和在香港瘋狂斂財,再把財富轉移到亞洲各個國家去投資。因此70年代時候,凱瑟克家族才會遇到了資金鍊的危機。

香港不再是李嘉誠的天下,這個集團一年豪賺2500億,成最大威脅

1980年在李嘉誠的幫助下,包玉剛一夜調集資金22億元,雷霆出擊,通過增資擴股的形式,獲取怡和洋行旗下的百年老店九龍倉。這場資本大戰打了兩三年,開企了華商在香港的全新時代。

如果不是包玉剛,今天九龍倉旗下的幾塊風水寶地都依然在怡和之手(九龍倉如今旗下的海港城每年在香港就收租達到了100多億元,整個九龍倉每年的租金達到了151億,可謂現金奶牛)。

而李嘉誠也曾三度與怡和交手,最終以弱勝強,由此奠定了他的商業帝國。

集團全系重組東山再起

不過,如果你以為這家公司就這麼一蹶不振的話,那就大錯特錯了。

怡和痛失九龍倉之後,改變策略,將置地控股變為其核心,全系徹底重組。

同時當時正值中英談判香港回歸之際,為確保集團利益不遭受意外,也是秉承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的宗旨,當時的怡和集團選擇將註冊地遷往百慕大。

同時,重組計劃的反應良好,怡和系上市公司股價創歷史新高。重組後第一年,盈利7.84億港幣,同比增長64%。

Sponsored link

從2008年開始,《財富》就不斷公佈怡和集團在世界500強裡的排名。而怡和集團也十分“爭氣”,在短短的6年之內,就將自己那排在437位的地位直接提升到了第277位,不可不謂是實力強大。

如今的怡和集團,其實已經是一家在金融、保險、零售、工程及建築、汽車貿易、房地產等領域具有卓越的領導地位的超級企業,甩掉了之前那“鴉片戰爭發起者”的帽子之後,怡和集團似乎正在越走越遠。

該集團深諳“大隱隱於市”之道,有意避開媒體關注。它在百慕大註冊,股票在倫敦掛牌,但在新加坡交易,而業務運營以香港為大本營。

香港不再是李嘉誠的天下,這個集團一年豪賺2500億,成最大威脅

文華東方酒店

直至今日,仍舊很少有人知道怡和集團,這家企業不僅深富傳奇色彩,還在以驚人的彈性拓展著廣闊多元的業務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