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對一個人的成功有多重要?

在當今社會中,教育程度是影響個人未來發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們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一個比任何時候都更有利於學習者,而不利於愚昧或無技術者的經濟環境中。

Sponsored link

在全球範圍內,發展速度最快的那些國家擁有更高的大學入學率。在歐洲和美國,高等教育費用的增長速度超過了平均收入的增長速度——但是不受教育所導致的潛在成本卻增長得更快。在美國,擁有大學學歷和擁有高中或以下學歷的人群的收入差距達到了現代社會以來的新高。大學畢業生的收入比高中肄業生高出80%。

好奇對一個人的成功有多重要?

良好的中小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前提。因此,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越來越關注為何有些兒童在中小學階段比其他兒童表現得更好。我們知道,兒童所處的社會經濟條件對此會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個人的能力和潛質又在其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呢?研究得最為詳盡的因素就是智力。雖然IQ分數的有效性和顯著性一直以來都有爭議,但是大量的證據顯示,智力或“認知能力”與學習成績顯著相關。

然而,IQ絕對不是成功的唯一決定因素。每一位有經驗的教師都能舉出聰明的孩子沒有拿到學位,而不那麼聰明的同學卻拿到了學位的例子;大學教授都知道,有時候最聰明的學生反而是最懶惰的。最近幾年,研究教育成果差異的心理學家們開始更多地關注那些非認知能力特徵,比如個性或者性格等。現在我們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以及學習習慣對在校表現的影響遠遠超過了我們從前的預期。這一現像在高等教育中顯得更為突出,因為智力的差異在這個階段已經很小了。一項對英國學生中精英層的縱向研究表明,個性特徵所產生的影響是智力的四倍。

那麼,哪些個性特徵最為重要呢?獲得研究者最多關注的特徵是責任心及其相關的品質,比如毅力、自律,以及心理學家安吉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所稱的“堅韌(grit)”,也就是接受失敗、克服困難、堅守長期目標的能力。這一系列態度與較高的成績具有一致的相關性。a最新的研究以有力的證據表明,還有一種個性特徵同樣對教育的成功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講師索菲·馮·斯蒂姆(Sophie von Stumm)根據已有的關於個體學習成績差異的研究成果組織編寫了一份綜述。他們綜合了200項研究,研究對象總共包括近5萬名學生。她假設求知欲(intellectual curiosity),即“主動尋找機會,去參與並享受那些需要付出努力的認知活動”傾向會對成功有所幫助,因為這些學生會渴求學習新的知識並探索新的想法。數據顯示她的假設是正確的:馮·斯蒂姆及其合作者們發現好奇心對學習成績的貢獻大體上與責任心相同。兩者相加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智力。根據馮·斯蒂姆的研究,擁有一個求知若飢的頭腦是學術成就的“第三個支柱”。

2012年,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者們進行了一項對過去研究成果的分析。該分析集成了從1997年至2010年發布的241項研究數據,試圖分析出在一個高中生的背景和個性中是否存在某些能預示著他將來進入大學後會獲得成功的因素。他們的發現與馮·斯蒂姆的驚人地相似。研究者們調查了三大類可能的預測參數:人口統計學參數,如性別和社會階層;傳統的認知能力因素,如智商和高中時的學習成績;以及42個曾被人認為與教育成果有關的個性因素,如自尊心和樂觀態度。他們發現,人口統計學參數對大學時期的表現幾乎無影響(如社會階層一類的因素對學生的最大影響是決定學生是否能夠上大學,所以不會顯現在這項統計的範圍內)。對未來成功的預期最有效的參考因素是智力和在校表現。其他因素都沒有特別顯著,除了責任心和認知需求,也就是我在前言中所提到的科學界對好奇心的衡量指標。

其中的道理非常直觀:一個聰明的孩子只有持續地付出努力才能發掘自己的潛力,然而如果他沒有足夠的學習慾望,就不大可能會堅持下去。但是只有現在,研究者們才能夠量化好奇心對教育成果的影響。事實上,馮·斯蒂姆認為好奇心可能是影響個人成就最重要的因素,因為它將智力、堅持和對新事物的渴望這三者合而為一。那些對自己正在學習的事物由衷感興趣的人往往會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和掌握。我們還知道,興趣有助於思考。心理學家保羅·西爾維亞(Paul Silvia)解釋說,當一個人對他所讀的書籍感興趣的時候,他就會讀得更認真,會更有效地處理信息,找到新舊知識間的更多聯繫,並且會思考這本書所引發的更深層次的問題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

由此可見,好奇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影響整個社會好奇心水平的因素包括我們的教育體系、育兒方法、教學風格以及社會態度。而所有這些都正在受到我們使用互聯網的方式的影響。

好書推薦

好奇對一個人的成功有多重要?

Sponsored link

每個人自出生起就有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好奇心逐漸退化,只保留了學習和探索的習慣。擁有好奇心的人往往更聰明、更富有創造性,也更容易成功。那麼是什麼剝奪了我們的好奇心?

在這本書中,伊恩·萊斯利指出認為好奇心是不需要回饋的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低估了好奇心的價值。如今認知越來越被精英階層所壟斷,“好奇鴻溝”正在形成,這個鴻溝加深了我們對互聯網的依賴。通過智能手機、谷歌搜索、維基百科,我們可以立即知道任何知識,回答任何問題。但是這樣能使我們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嗎?也許恰恰不會。萊斯利認為真正的好奇心就是會持續地探究,並由此引發洞察力和創新精神。

這本書從心理學、經濟學、教育和商業領域吸取了大量的研究結果,告訴人們什麼會助長好奇心,而什麼會使好奇心餓死。好奇心需要通過不斷的鼓勵、獎賞和激勵,要成為一種習慣,家庭、學校和工作中耐心培育。這本書充滿了激勵人心的故事、案例研究和實用的建議。這是一本能幫你喚醒好奇心,改變人們對好奇心認識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