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上天不給我的,無論我十指怎樣緊扣仍會漏走。給我的,無論我怎麼失手都會擁有。”——三毛
萬物皆非我所有,只於我受用
曾經聽過南懷瑾先生說過這麼一段話,他說:
“人生下來的時候,手是抓住的。(手)到什麼時候放呢?在殯儀館的時候就放了。”
所以他總結:“世間萬物皆非你之所有,只屬於你之受用。”
很多人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才是人生?”
通過南懷瑾先生這番話,或許我們可以得到一些感悟:握手而來,撒手而去,這應該就是人生了吧。
越是活到最後,我們就越能明白,天地萬物皆不屬於我,也不屬於任何人。我們都是一無所有生於天地之間,也終將不帶絲毫歸於自然。
當你真正懂得南師這番話的時候,往往都已經人生過半之有餘而無不足了。
煩惱的根源:求之不得,棄之不捨
佛說:“無明生煩惱,煩惱顯現為貪嗔痴慢疑。”
世間之人大多是煩惱的,而煩惱的根源就是對人生充滿了遺憾。之所以會遺憾,就是因為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得不到,或者得到的東西失去了。
所以才會“無明”,因而心生煩惱。
但其實如果懂得了南師關於“萬物皆為我所用”的道理後就會明白:我們完全不必遺憾,因為從未擁有。
即便你以為那些你手上所擁有的東西,其實不過都是你在使用而已,本質上你是從未擁有的。
世人所說的“擁有”其實不是真正的擁有,而只是受用而已。只是不同福報的人,會有不同受用的量。福報高,受用之物多;福報低,受用之物少。
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捨,故而煩惱。這便是將“受用”誤以為是“擁有”所導致的。
初生為人學會把握,用盡一生學會放手
古人云:“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會如何把握,如何爭取,如何獲得。這是你求生存的技巧,也是你生而為人的職責。
當你已經有所得、有所感、有所悟之後,你還要用盡一生來學會如何放手。
無論財富、功名,哪怕你的身體,都不是屬於你擁有的。因為當你離開人世之後,一切都將與你無關。
你受用的財富終會轉為他人受用,你受用的功名也會隨之消散,你受用的身體終會歸於自然。
我們之所以會抓緊雙手,是因為害怕失去;而之所以又會放手,是因為看淡得失。
有的人一生都不能明白得失的道理,所以哪怕即將離開人世,也充滿遺憾。
小品裡不是有這麼一句話嗎?“一個人最痛苦的,就是人沒了錢沒花完。”
一個人到離開人世都還充滿遺憾,那他的這一生該是多麼悲哀啊。

以物亂心,去物靜心
對於美好事物的追求,是我們正常的慾望。而這裡的“追求”並非擁有,而是享受。
享受物質並非壞事,關鍵是要看我們如何控制自己的慾望。大多煩惱之人皆是為慾望所累,而知足者皆常樂。
我們口中常說的“自律”,本質上其實就是對自我慾望的控制能力。
錢也好,車也好,房也好,其實都是你的慾望。慾望得到滿足,自然安心快樂;慾望無法滿足,所以才煩惱難過。
大多人在追求幸福的時候以為得到的越多就越幸福,所以不停在追求更多東西,企圖擁有。
而本質上,世間萬物皆不是我們所擁有的,所以想要擁有的越多,反而就越無法獲得幸福。
幸福其實有多難?降低自己的慾望就可以輕鬆獲得。
幸福真的有那麼簡單?一個人想要降低慾望,很難。
這就是為何有人就算開豪車住別墅也感覺不到幸福的原因了,因為他“以物亂心”了。
寫在最後
我們每個人都聽過諸多大道理,也似乎曾經開悟明示過,但為何依舊無法過好自己的一生呢?
很多人說,這些所謂的道理不過只是一碗無用的雞湯,聽起來很有道理,但用起來毫無價值。
誠然,對於所謂的人生哲理、人生感悟而言,很多人都嗤之以鼻。但畢竟人與人之間是不同的,每個人會有自己的路要走,也會有自己的一番不同體會。
你之所以不能悟到其中蘊含的能量,不是因為“雞湯”不好,而是你心裡慾望太強。你想要把所有道理都轉化為自己所有,卻不知即便是人生哲理也只是為你所用罷了。
正因為你連“擁有”和“受用”都沒有分清,所以才會對他人的勸誡無動於衷,對哲人的言論嗤之以鼻,而後對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
你的一切都不屬於你,而你屬於一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