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之前,互聯網還是以PC為主,彼時BAT三大巨頭所向披靡。
3G的推出具有革命性意義,先是電信運營商失去存在感,沒過多久4G進一步夯實成果,移動互聯網開始重整產業格局,百度逐漸跌落神壇,誕生出一批新興商業形式,美團、字節跳動為首的新型獨角獸企業走上舞台,開始引領互聯網潮流。
移動互聯網也接近尾聲,用戶總規模已經負增長,各大產品數據都有一定程度下滑,消費互聯網整體進入了寒冬,除了短視頻領域還在進行最後一場角逐,其他方面均已乏善可陳。
註定又是革命性的一代,5G時代人與人、物與物都將連接,互聯網模式將席捲整個產業端,未來機會還是來自互聯網。
5G互聯網
徹底改變社會的力量
5G進一步延展了網絡邊界,互聯網滲透會更加徹底。
5G網絡的三個主要優勢:
一、速度更快,相比4G快了100-250倍;
二、延遲更低,4G延遲約為30-70毫秒,5G低於1毫秒的響應延遲,交互幾乎實時;
三、容量更大,5G可以同時處理、連接更多設備,萬物互聯有了基本保障。
移動互聯網的核心主要是社交,手機讓人與人的連接打破了時空限制,以微信為首,再加上直播、短視頻、微商、自媒體等社交生態,對各大產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到了5G時代,手機依然是重要設備,移動互聯網的戰爭不會停歇,只是App形式會發生改變,可視化交互將更加多元。
除手機之外,5G時代的各種設備都會擁有相互連接和聯網能力,數據量將有巨大飛躍,因此雲計算需求劇增,微軟依仗雲佈局已經重新登上全球市值第一,國內巨頭目前也都紛紛在搶奪雲計算份額。
對於各大產業來說,5G將從生產端的自動化拓展開始變革,繼智能手機之後,傳感器+雲計算的智能設備,會成為我們未來生活和工作的主要方式。
移動互聯網,改變了前端銷售模式;5G互聯網,從生產到銷售,將會整體性變革。
5G時代的5大變化
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未知不僅帶來恐懼,也可能伴隨驚喜。
5G根本上還是技術變革,智能設備不再停留於手機,比特和原子將深度融合,那些已經被“定義”和“消失”很多年的傳統企業,這次也許真的會被淘汰或者重生,互聯網將滲透所有產業。
1、網絡效應簡化定義。
公司的產品或者服務,用戶量增長,產品價值會指數級提升,換個角度來講,網絡效應產品的單用戶價值取決於總用戶量。比如社交產品,每增加一個新用戶,所有老用戶也都會有新的社交機會。
網絡效應還具有贏家通吃特性,市場最終呈現一家壟斷或者雙寡頭格局,這在互聯網已經司空見慣,而在產業端,目前只有手機、電腦等網絡效應產品有雷同現象。
5G來臨,產業端的更多產品會具備網絡效應,互聯網公司流行的燒錢大戰,很可能會發生在更多行業,新零售、造車新勢力、互聯網電視、智能手錶目前已經開始。
2、直接網絡效應。
微信、手機、電腦以及未來的智能設備,沒有人會和自己通話,所以每增加一個設備(用戶),至少會對應另一個設備(用戶),開始是倍數關係,隨著使用者增加,智能設備與使用者(用戶)之間會成為平方關係,這是著名的梅特卡夫定律,網絡效應的產品價值是總用戶量的平方。
之後有人又提出來,用戶平方關係只能代表單個用戶群體的價值,而在某些大型的網絡產品中,比如微信,通常擁有多個類型的用戶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又會形成新的梅特卡夫定律,因此用戶總量事實上會指數級提升產品價值,而不僅僅是平方價值,這是後來的裡德定律,也為互聯網燒錢獲客埋下了理論依據。
5G時代的手機地位會下降,因為人們擁有多個智能設備,手機不會再像現在一樣類似人體器官,屆時可能更像現在的App一樣去競爭用戶時間,而App則會發佈在更多智能設備渠道,每一種設備都會是一個新的AppStore。
3、雙邊網絡效應。
雙邊網絡效應平台,至少有一側用戶是競爭關係,同側用戶彙集之後產生的間接利益,會超過未彙集時的直接利益。
比如線下專業市場,區域內所有賣家都經營同一類目商品,彼此之間競爭激烈,但因為同類賣家彙集,所以彙集了大量精准消費者,消費轉化接近100%,相比零散市場來說,這是不可能達到的效果。
至少一側用戶是競爭關係,所以維持網絡效應,需要花費更多成本保障競爭側的用戶規模,而且,競爭側的用戶沒有忠誠度,遇到替代品便會逃離,因此雙邊網絡效應平台,大多屬於運營驅動型公司。
比如滴滴出行,兩邊同側用戶都是競爭關係,不僅司機競爭乘客,同位置乘客也競爭司機,尤其是在打車高峰階段,這導致同側用戶之間的互動受限,產品很難具備用戶粘性,因此也無法預防安全隱患,發生了多起順風車事故,至今滴滴相關業務還在停擺。
4、網絡效應臨界質量。
無論平方還是指數級價值提升,不同產品的用戶價值肯定也會不同,很多互聯網公司把用戶價值預估過高,因此“墳場”歷歷在目。
網絡效應的單用戶價值隨著總用戶量增加而提升,早期用戶價值肯定會低於獲客成本,隨著用戶總量增加,單用戶價值超越獲客成本那一刻,便代表了臨界質量。
用戶價值/獲客成本的臨界質量,也有可能根本不會來臨,總用戶量增長接近封頂,用戶價值依然低於獲客成本的產品有很多。OFO、趣頭條、瑞幸咖啡、蔚來汽車就是典型,用戶量增長已經趨緩,企業依舊還在巨虧,這些企業更多就是在玩資本遊戲。
5G時代的用戶擁有更多智能設備,跨平台連接的場景也更多,因此網絡效應會進一步增強,用戶價值也會更高。
跨平台、多設備的商業環境,同樣會導致“大而全”機會變少,“小而美”產品增多,下一個“微信”即便能夠通吃手機端所有用戶,也很難通吃所有智能設備,因此5G會帶來更多創業機會。
5、逆向網絡效應。
用戶總量更多,並不一定總會帶來更大的產品價值,用戶量達到飽和階段以後,即便總量再增加,不僅用戶價值不會提升,甚至很可能逆向運作,大大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產品價值。
微信很成功,也是逆向網絡效應典型。微信用戶量其實早已飽和,目前增長的多數賬號都是營銷號,KOC、微商幾度成為熱門,而營銷號對微信群、朋友圈生態有著不可逆的破壞性,微信去中心化的規則設計,並沒找到合適的補救措施,因此也形成了逆向網絡效應,各個欄目打開數據已經大幅度下滑。
所謂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對於網絡效應產品來說,最大價值也許不是增長速度,而是產品上限,微信上限是移動互聯網所有用戶,已經做到了極致。
未來的商業邏輯
無論5G如何改變,圍繞“不變”建構未來是最好的商業邏輯。
網絡效應利弊參半,並非長久之策,用戶量飽和以後更是麻煩不斷。移動互聯網整體用戶量已經負增長,騰訊都開始To B了,那些把網絡效應做為核心的企業,更是迎來了寒冬,經營直接網絡效應的公司,變成了“App工廠”;經營雙邊網絡效應的公司,則在進一步獲取成本優勢。
騰訊、字節跳動、百度這些公司是典型“APP工廠”,依靠明星產品大流量的優勢,業務涉及方方面面,萬花筒(抓彩票)式的戰略佈局,期待運氣的再次降臨,重新打造出一款明星產品。騰訊在QQ之後誕生了微信,字節跳動在今日頭條之後誕生了抖音。
阿里、美團、小米這些公司是典型“成本優勢”,也叫做規模經濟,利用規模化的管控能力,降低供應鏈成本和產品定價,使得競爭對手失去利潤空間。
網絡效應屬於發展型戰略,崇尚閃電式擴張,也因此誕生出各種“墳場”,資本退出機制的驅動下,公司目標不是虧損上市就是被BAT收購。規模經濟屬於防禦型戰略,業務速度看起來不夠性感,後端投入遠超前端,優點是長期有效,建立起來的壁壘也很高,甚至可以吃很多年老本,比如攜程、58、京東。
5G放大了網絡效應,同樣也會放大規模經濟。
雲計算就是規模經濟下的服務器分配方式,還有滴滴出行,無人駕駛當前是獨立行駛技術,5G之後車與車、車與交通設備之間會產生互動,無人駕駛技術一定還會變革,交通調度成本更低,用戶打車甚至不需要司機,滴滴屆時只能自己運營車輛,而非對接司機服務,那時就徹底規模經濟了。
某種角度來看,互聯網邊際成本接近為零,本身就是數字化的規模經濟。規模經濟的概念誕生於工業時代,萬物互聯又為各類設備賦予了網絡效應價值,因此規模經濟未來也更加適合5G時代。
一切改變都與技術相關
每一代技術都會改善我們的生活,提供新思維模式,建立新價值體系、娛樂方式和身份認同感,5G最大的改變也許是體驗經濟。
體驗經濟這個詞,早在98年就已經在哈佛商業評論上提出,被稱作繼農業、工業、服務業之後的第4經濟體,隨著5G技術的不斷突破,這個預言正在成為現實。
我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數字化,沒有什麼再比生活體驗更能代表自身個性。農業時代,人們更多為了獲取生存所需的原材料;工業時代,產能提升實現了商品差異化;20年前互聯網開始蓬勃,服務業發展也不斷標準化。
如今進入體驗時代,用戶對體驗的驅動力,遠遠勝過購買商品和服務,演出、比賽、旅遊等純粹體驗性質的產業開始爆發,商品和服務成為體驗經濟的組成部分,未來如果不具備體驗價值,商品和服務將會失去購買價值。
數字化向來是體驗經濟的催化劑,滴滴專車、神州租車、Airbnb等共享經濟,核心就是體驗而不擁有,未來更多的貴重商品和服務,用戶也只需要購買體驗就可以了。5G時代萬物互聯,不僅商品體驗智能化,而且AR/VR等沈浸式視覺技術也將廣泛應用,體驗經濟會無處不在。
體驗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速度很快,卻一直沒有形成獨立的思維體系,原因就是工業環境限制,企業很難把供應商品和服務,轉化為供應體驗。5G解決了這個問題,未來所有商品和服務,都將圍繞“數字化體驗”來建構,所以真正推動了體驗時代的來臨。
農業極致是工業化生產,商品極致是服務鏈完善,服務極致就是個性化體驗。
技術起點重構
未來格局必將改變
速度快、延時低、容量大是5G的技術特徵,網絡效應、成本優勢、體驗經濟則是5G時代的商業底色。
通過規律推導未知事物,結果雖然還是接近迷信,但起碼自己相信,因此接下來的預測,讀者權作參考。
1、無線化,5G作為新一代無線網絡技術,速度超過很多家用有線寬帶,是否能夠取代Wi-Fi還很難說,但無線化一定是趨勢。
2、雲計算,本身就是規模經濟的服務器分配方式,再加上未來更多App和遊戲也會直接內置在雲端,以及跨平台、多設備的網絡特性,雲計算和物聯網完美契合,也難怪會成為巨頭眼裡炙手可得的大蛋糕。
3、傳感器,從智能手機開始,傳感器就開始改變世界,5G時代的傳感器會植入在更多設備中,不僅增加智能工廠的自動化節點,影響各個行業生產狀態,而且還會通過大規模監控和跟蹤,很多前端消費流程也會實現自動化擴展,因此可能淘汰很多崗位,同時也會增加很多新崗位。
4、AR/VR,首先,模型和視頻渲染可以在雲端完成,保真度更高以及加載時間更短;其次,低延遲保障畫面無顫抖和無滯後,用戶身臨其境的體驗感更好;再然後,定位與建圖的SLAM技術精准度更高,用戶動作捕捉和人機交互更流暢。
5、遠程相關,5G網絡的實時性,未來智能家居遠程控制、各大現場同聲翻譯、遠程醫療手術、遠程協同工作、遠程高清直播,以及其他曾經難以精細化操作的遠程人機交互,未來都會擁有新的體驗。
6、智慧城市,5G的國家戰略,以及技術領先地位,我國智慧城市很可能像高鐵和移動支付一樣領跑全球。
當前5G依然處於早期階段,相比4G雖然速度提升不少,但是要完全支持以上6種物聯網特性,應該還需要幾年,因此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還有充裕的時間準備,未來讓5G更多成為助力,而非災難。
對改變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勞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