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帶著7歲的女兒逛街,回家後,女兒畫了幅畫,名字叫“陪MaMa逛街”。
媽媽拿過女兒的畫,眉頭微皺,有些懵了。
畫上沒有高樓大廈,沒有車水馬龍,全是一根又一根奇怪的柱子,媽媽把畫左顛倒右顛倒地反覆看,才恍然知道,柱子是女兒畫的大人的腿。
女兒7歲,小小的,被媽媽牽著逛街,走在街上,看不到高樓大廈,只能看到無數條大人的長腿,在她面前走來走去。
我們就像這個小女孩,如果站位太低,認知水平不高,就會覺得滿世界都是奇怪的“柱子”,根本看不到後面的高樓大廈。
你的認知層級,決定了你的人生高度。
《奇葩說》第五季中,陳銘說過一個例子。
美劇《越獄》男主角邁克去監獄救他哥哥,一進監獄,觀眾看到的是囚牢、操場,移動的犯人和獄卒,而邁克看到是通風管、下水管和緊急通道。
邁克是建築學家,專業的知識背景,讓他看到牆背後的世界。
王爾德說,起先是我們造就了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我們。
人是環境的動物,總是習慣用熟悉的知識和經驗,去思考和行事,而知識和經驗構成了我們的認知。
不同的認知,使得人們面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和行事方式差別很大。
MBA課上,有一個經典的到非洲賣鞋的故事。
兩個銷售員去非洲賣鞋。
第一個人到了非洲發現,非洲天很熱,人們根本不穿鞋,覺得沒有市場,就唉聲嘆氣地離開了。
第二個銷售員到非洲賣鞋,一看到這裡的人都不穿鞋,非常高興,覺得市場巨大,就興致勃勃地開始給當地人講解穿鞋的好處,賣了很多雙鞋。
為什麼遇到同樣一件事,他們卻產生了截然相反的行為方式?
第一個銷售員自我設限,理所當然地屈從於現狀,認為不可能有人買鞋,而第二個業務員是積極正向思維,拓展市場,結果收到不一樣的銷售業績。
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終生搭檔。
在他的投資哲學裡,他堅信,每個人一生中都可以遇到好幾次絕佳的投資機會,一旦抓住一次這樣重大的投資機會,你會在未來收穫高額的回報和財富。
2015年,央視名嘴張泉靈從央視辭職,曾轟動一時。
在人們紛紛揣度她離職背後的原因時,張泉靈說:
“我要跳出去的魚缸,不是央視,不是體制,而是我已經在慢慢凝固的思維模式……今後,我的身份不再是央視主持人,因為生命的後半段,我想重來一次。”
之後,張泉靈投身“創投界”,一年多時間,投資項目就結出了纍纍碩果,2016年,她獲得“年度最佳跨界投資人”的獎項,她的基金也得到業界廣泛認可,獲得多個創投機構獎項。
可見,張泉靈的認知水平不是一般的高,正是她高水平的認知,讓她不斷走上通往人生高處的路。
大學畢業後,每三年或五年,我就會參加一輪同學會,親眼目睹了同一個班級畢業的同學,差距隨著時間越拉越大。
有的同學,大學畢業後繼續到名校深造,進入了國內頂級的研究所,研究當前最主流的產品;
有的同學,畢業後,高調進入國企工作,停止學習,每天忙碌,但高企一直在走下坡路,他的工資將夠一家老小溫飽,如今剛步入中年,卻思維老舊,聽不懂同學們說的一些新科技……
當較高認知層的人和處在較低認知層的人說話時,常有“雞同鴨講”的無力感,所以,當我們的認知水平達不到一定層級,再多的人生乾貨都聽不懂,聽了也理解不了,都是白費。
認知差別使我們做出不同的選擇,這些選擇影響著我們的未來,影響著我們最終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什麼樣子的生活。
一個人認知水平越低,說明這個人所見越少,機會也就越少,而認知水平越高,則所見會越多,發展機會也會越多。
終其一生,人們比拼的不是父母,不是名校,最終比拼的是我們對世界的終極認知——眼界、格局,視野,這些說的都是認知。
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說:
影響一個人認知水平的因素有教育背景、父母、社交圈,所以不斷學習,不放棄成長,隨時更新知識,交往一些比你認知更高層的朋友,是升級認知的渠道和途徑。
多讀書,是讓思維快速提升的有效方式,尤其是一些思維類書籍,可以鍛煉思考多元維度,從多個角度看問題;
近朱者赤,多接觸不同圈層的人,尤其是能力比我們強的牛人,學習他們的思維方式,活學活用,應用到我們的為人處世中;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別做一隻井底之蛙,躺在原有的成就上觀天。
當你時刻多接觸新知識、新事物,與這個時代一起成長,你的認知水平就會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