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作者:艾三年(富書專欄作者)

Sponsored link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這兩天“誇誇群”成為新的熱門話題。

有人甚至猜想誇誇群會成為2019年的現象級熱詞。只要進了誇誇群,不管你說什麼,都有人找理由使勁誇你。

誇誇群最開始只是豆瓣的一個相互表揚小組,後來在清華北大,浙大復旦等高校學生的推廣下,在全社會掀起一陣誇誇我的風潮。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現在從學生到上班族,從IT行業到新媒體都有了自己的誇誇群,甚至把它發展成為一項業務,在淘寶、鹹魚等平台,供不應求。

一位加入了誇誇群的網友,在被誇後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這兩天被人誇了才突然覺得,我已經不記得上一次被人誇是什麼時候了,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丹尼爾·凱斯曾經說過:越是缺乏溫暖的人,越是極力渴望溫暖。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其實顯示的是我們對於被誇獎,被鼓勵的需要。

我們這一代人是在喪文化、佛系文化與加班文化中生長起來的,平時還要忙著工作忙著生活忙著體面,每天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

即使我們做的很好,也很少會受到別人的讚美,更別說受了委屈,會有很多人來鼓勵。

而且在成功標準尚且單一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別人的認同,認同自己的生活方式,也認同我們的辛苦付出。

所以誇誇群的突然爆火,其實並不應該把它看作是一個偶然的現象,而是缺乏鼓勵渴望認同的我們導致的必然結果。

Sponsored link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需要別人的誇讚與鼓勵,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渴望著一個充滿鼓勵與讚美的世界。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在電影《今天開始世界屬於你》中,真實是一個自閉了五六年的女孩。

在這五六年中,她拒絕上學,拒絕出門,甚至說話都只說不超過三個字的基本詞彙。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大家都以為真實的自閉是她自己的缺陷,但是在故事的結尾,真實說出了真相,其實一切都源於從小到大媽媽常對她說的那句不行。

小的時候,她想去上鋼琴課,想去私立中學,媽媽卻總是說她不行。

時間長了,她就什麼都不敢做,什麼也不敢說。就連自己喜歡畫畫,也只敢偷偷地畫,不敢讓別人知道。

可悲的是即使真實說到了這個份上,媽媽的回答卻是:這些事情並不怪我,我時時刻刻都在想著什麼是對你好的,是你自己的不確定毀了自己的人生,想想到了現在,你做成了什麼。

在女兒坦白那句不行給她帶來巨大傷害的時候,那個自稱愛女兒的媽媽,說的竟然還是那句“你不行”。

她大概從沒有想過,輕輕的“不行”二字,在女兒停學自閉的這五六年裡,是多麼重的負擔與壓力,又給女兒帶來了多大的痛苦。

對於真實而言,行與不行,雖然只有一字之差,卻完全是兩種人生。

對於我們又何嘗不是如此,鼓勵誇獎的話,說者雖覺言輕,但對聽者而言卻意義重大無比。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我初中的時候,數學特別差。

Sponsored link

每一次考試幾乎都是文科在班級前列,數學在班級倒數。

那時候身邊的人都說我天生不適合學數學。

時間長了,我自己也默認了這一個看法,幾乎把所有時間都用來學文科,後來形成了一個死循環,文科學得越來越好,理科學得越來越差。

打破這個循環的,是後來新換的一位女老師。第一次講數學試卷的時候,有一道題我用了與別人不一樣的解法。

她就特別把我的那個方法拿出來給大家展示,不停地誇讚我有數學思維。

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把數學思維和我聯繫在一起,也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其實我是有能力學好數學的,於是我開始認認真真地學習理科,進步特別大。

後來高中文理分科的時候,因為我理科成績很不錯,班主任還勸我選理科。

雖然最後我還是選擇了文科,但對我而言意義完全不一樣。

以前我是沒有選擇權,而後來我是有選擇後選了喜歡。而這種改變,其實就是源於老師那一句小小的誇獎。

其實以前別人說我不行的時候,我也想過好好努力然後一鳴驚人。

但是缺少鼓勵的人的痛苦,不僅在於不被認同,還在於自己失敗了幾次後就會產生自我懷疑,從而放棄自我。

而一旦有人開始相信我,認同我,我就會產生很大的動力,就會有面對無數次失敗的勇氣。

Sponsored link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叫期待效應,就是當我們得到別人的認同時,我們會更容易成功。真的是有道理的。

鼓勵與誇讚,聽起來似乎是很虛空的話語,但實際上大家都離不開他們。有時候一句鼓勵與誇讚帶來的效果,可以勝過數百次練習。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誇誇群爆紅的背後:有一種相互成全,叫鼓勵

前兩天朋友和我一起吃火鍋時衣服上濺了油,心情很不好,隨手在誇誇群發了一句。

有一個人說:干得漂亮,又有理由買新衣服了!

本來很不開心的朋友當時就笑出了聲,明明是不幸的事情,卻因為別人的一句鼓勵,發現了不幸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其實反過來想一想,那個誇朋友的網友,肯定也有過類似的遭遇。

在他鼓勵朋友的同時,未嘗不是給自己提供了一種看問題的新思路。下一次他在遇到類似的問題,一定回想到當時她鼓勵別人的這句話。

當我們真誠讚美身邊的朋友成就與付出,我們其實也在練習去學會看到他人的長處;

當我們真心地想要鼓勵身邊人的委屈與不幸,其實我們也在嘗試不幸的另一種打開方式。

所以在鼓勵別人的時候,其實我們也是在成全自己。有時候小小的一句誇讚,卻可以帶來兩份成全,雙倍快樂。

記得小學有篇課文叫《稱讚》,講的是一隻小獾和一隻小刺蝟互相稱讚的故事。

小獾在小刺蝟的誇讚下學會了做椅子,在他高興地想送給小刺蝟一把椅子,小刺蝟不好意思收的時候,他說:

Sponsored link

在我有點洩氣的時候,是你稱讚了我,讓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經回做椅子了。這是我的一點兒心意,收下吧。

小刺蝟盛情難卻,連忙從背上取下兩個大蘋果回贈給了小獾,小獾接過蘋果聞了聞,豎起大拇指稱讚道:

你的蘋果香極了,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蘋果。

故事的結尾是,小獾的誇讚消除了小刺蝟一天的疲勞。

這個故事無非就是要告訴孩子誇讚的與鼓勵的力量,教育他們在生活中也要多誇誇身邊的親人朋友,讓他們越來越有自信,同時也在互相誇獎中增進感情。

所以不要吝嗇你的誇獎,也不要隱藏你的善良,告訴那些需要的人,你們很好。然後我們也會明白,我們也很好。

在鼓勵與讚美中,我們知道了原來我們都很好,我們都值得一個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