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這首歌是臧天朔的保留曲目,也成為他一生的標籤。

Sponsored link

臧天朔雖然離去了,但關於朋友的話題永遠不會消失,朋友間的分分合合每天都在上演著。

怎樣維持友誼的長久?對“界限感”的把握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有界限感的朋友,友誼才能更長久。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在熱播劇《我的前半生》里,唐晶和賀涵之所以會分開,主要是唐晶與羅子君太過親密,沒有界限感,面對羅子君的求助不懂得拒絕。

從羅子君被出軌開始,唐晶對待對方的態度就是:有能力要幫,沒能力藉助賀涵的人力物力等資源也要幫。

羅子君發現自己的美容卡被媽媽刷完了,就用唐晶的;鞋子被擠壞了,就打電話讓唐晶繞道去接;被趕出家門了,就住在唐晶家。

羅子君沒離婚時,一個電話過來,唐晶就可以放下工作幫她查情敵;

離婚後,唐晶可以為了羅子君,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動用任何資源,收拾陳俊生和他的情人凌玲。

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接觸中,賀涵和羅子君從欣賞到依戀,從嫌棄到掛念,彼此有了好感。

在唐晶終於決心結婚,甜蜜籌備籌備婚禮的階段,賀涵忽然宣佈愛上了羅子君。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唐晶與賀涵分手的教訓告誡我們:再好的朋友也要留有餘地、懂得拒絕,否則突破界限就是友誼的盡頭。

Sponsored link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就是不明白,處理欠妥當。

杜汶澤與劉德華本是一對非常好的朋友,卻因為兩人沒有界限感,而最終導致分道揚鑣。

杜汶澤結婚時請來劉德華做伴郎,隨後還要求劉德華將租價八九萬港元的一套豪宅,以朋友價三萬港元租給他。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劉德華凡事給足面子,關照周到。

不久,杜汶澤又讓劉德華豪擲千萬港元,為他投資開拍電影《伊莎貝拉》。

雖然電影上映後票房不佳,但在柏林影展還是拿到了最佳配樂獎。有獎在手後,杜汶澤更是得寸進尺,要求開拍續集。

劉德華害怕再次虧本,便拒絕了杜汶澤。而杜汶澤竟然完全忘記了劉德華曾經對他的好,到處說“天王不是人”。

劉德華很惱火,果斷和杜汶澤斷絕了來往,並下逐客令收回租給他住的豪宅。

清代理學家陸隴其說:“處處要樹立一界限,事事要斟酌一方寸。”

朋友交往就是這樣,朋友之間一定要有界限。

一方面,不能不分輕重,對朋友有求必應,時間長了反而會讓朋友覺得這是理所當然,不會真正尊重你。

另一方面,遇到麻煩也不能過於依賴朋友,更不能得寸進尺、強人所難,否則越過了界限、沒有了分寸,勢必影響彼此友誼。

Sponsored link

劉德華與杜汶澤之所以交惡,兩人都有責任。劉德華不懂得拒絕,杜汶澤得寸進尺,這都是缺乏界限感的表現。

與人交往必須明白,缺乏界限感的朋友,友誼難以長久。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陳司寇是北京101中學教師,北大著名教授趙寶煦的夫人。

曾在今日頭條看到她與朋友交往的一個故事。

那年,北大政治系的一位教授去世了,他的老伴特別寂寞。因為她和陳司寇是老朋友,所以老打電話給陳老師,一說起來就沒完。

有一次,她突然問陳老師能不能一禮拜給她打兩次電話。

陳司寇剛想答應,但轉念一想,這不是個辦法啊。我一次電話十分鐘二十分鐘,那其他時間她怎麼辦呢?

於是,陳司寇就決定去找她的這位朋友。

她對朋友說:“我可以給你打電話,但這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真正解決問題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內力。”

對方問:“那我怎麼辦呢?”

陳司寇就說:

你就得自己有奔頭。那怎麼有奔頭呢?你喜歡做什麼就去做,盡量把你的時間安排緊一點,每天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完不成的工作。你就不會感到寂寞了。

雖然要求被拒絕,但對方並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陳老師說的有道理,為了她還專門上門跑一趟,真的很尊重自己。

Sponsored link

此後,她就按陳司寇說的去做,讓自己忙起來。雖然此後她還時不時與陳司寇通電話,但再沒提過寂寞的事,她的心情已經慢慢好起來。

週國平在《人與永恆》中說:

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限,這界限是不清晰的,然而又是確定的。一切麻煩和衝突都起於無意中想突破這界限。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都遇到過人際關係的困擾,這種困擾往往是自己或他人的心理界限不清晰造成的。

比如說,有的人把朋友的事完全當成自己的事,過度介入對方的生活,面對朋友的請求不會拒絕,結果把自己搞得筋疲力盡,可能還不落好。

陳司寇處理朋友的要求就很有界限感。

面對朋友界限不清、依賴心理過重的狀況,她沒有愛意泛濫、有求必應,而是及時說“不”,然後引導對方認清問題的症結,明白妥當的做法。

這樣不僅讓雙方互不越界,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而且還讓朋友感受到了尊重、擺脫了寂寞,進而讓友情細水長流。

陳司寇不越界的做法,才是真正在幫朋友,才是真正對朋友負責,才能真正讓友情更長久。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界限感清晰的人,知道哪些事情應該是朋友的事情,自己不能過度干涉,自己的看法不能強迫朋友接受。

界限感不清晰的人,就容易過分熱心去捲入朋友的生活,無視事實和對方的意願,按照自己的邏輯去干涉對方的生活。

劉麗麗平時很喜歡幫朋友解決問題,給朋友出謀劃策,有時甚至強人所難。

Sponsored link

有一次,她幫一個閨蜜和閨蜜的男朋友吵架,並且勸兩個人分手。讓她沒想到是,閨蜜和男朋友不久又和好了,而且兩個人還聯合起來罵她。

劉麗麗對閨蜜說:“你當初和男朋友吵架,不是我在幫你嗎?”

閨蜜的嘴一撇:“你不就是希望我分手嗎?要你幫了嗎?多管閒事!”

為此,劉麗麗傷心難受好久。自然,她和閨蜜從此形同陌路。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其實,這不是和劉麗麗疏遠的第一個朋友。

她很喜歡健身,週末沒事就去健身房鍛煉。她有兩個好朋友卻是吃貨,喜歡“葛優躺”。

看著朋友的身材逐漸變形,她就大談胖的種種弊端,非要拉著她們去健身減肥,最後導致兩個朋友反感,漸漸疏遠了她。

一天,老公告訴她,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生活閱歷都不盡相同,你認同的生活方式未必是對方也認同的,不要再以自我為中心,應該尊重朋友的私事和生活方式。

經過這兩件事之後,劉麗麗開始反省,覺得老公的話有道理,自己確實是越朋友之界了。她通過微信,向幾個朋友道歉,希望得到她們的諒解。

見劉麗麗態度誠懇,而且她確實不再像過去那樣“熱情過度”了,她的幾個朋友便恢復了與她的交往。

劉麗麗的經歷告訴我們,朋友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是:親而有間,疏而有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遵守這個界限,友誼就會更長久;越過這個界限,友情難免降溫甚至冰凍。

Sponsored link

有一位網友話說得好:

最可貴的不是我們都一樣,而是明知‘我們不一樣’還能彼此尊重,互相體諒,在保持個性的前提下獨立交往,不趨同、不貶低、不奉承、不越界。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界限感,究竟有多重要?

知乎上關於討論朋友界限的帖子很多。

有一位作者的帖子《心理界限在人際交往中的利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文中說:

有些人是吸血鬼無底洞或者情感的勒索者或者以侵略控制為樂,總是要得多卻吝於付出,這種關係需要冷卻、適度隔離或者清理;

有些人,能夠互相尊重和幫助,那就應該保持或者升級。

這段話正好在上面的案例中都有印證。

羅子君和杜汶澤過度要求、唐晶和劉德華沒有及時給予冷卻,最終導致友誼中斷;

朋友請求“一禮拜給她打兩次電話”,算得上“情感勒索”,陳司寇及時說不、適度隔離,反而促進了友誼的長久;

劉麗麗以“侵略控制”為樂,深度介入朋友的私人空間,朋友們則以“清理”回應;她及時反省,檢點行為,最終喚回了失去的友情。

這些都從不同角度說明瞭在朋友交往中,明確界限感、保持分寸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位心理學專家在給諮詢者的解答中,反覆強調一個觀點:

你的事情就是你的事情,我的事情就是我的事情,而自己的事情,就是應該自己去處理,如果處理不了,可以去尋求對方的幫忙,而對方也可以拒絕你請求。

這話看起來好像不近人情,但確是朋友交往需要明確的界限,也是友誼保持長久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