誇誇群,這個乍一看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稱謂,先是在豆瓣長青,數年屹立不倒,後是風靡微信,先後席捲眾多高校。
一夜之間冒出“清華誇誇群”、“復旦誇誇群”、“浙大誇誇群”等諸多擁躉;
並且每一所高校,已經擴展到十幾個群之多,每一個群也在幾個小時內迅速填滿500人,並喜提微博熱搜。
所謂“誇誇群”,顧名思義,不幹別的,就是誇!在群裡,不論你說了些什麼,都會收到其他人的誇獎。
誇誇群沒有規則,唯一的規則就是萬物皆可誇,不論你做了什麼事都可以求誇,不論別人做了什麼事,你都可以隨便誇,拼命誇,各種誇!
晚睡早起,睡眠質量很差,求誇。
晚睡還能早起,說明意志力非常強大,還有什麼是你做不成的?誇!
昨晚喝酒短片了,求誇。
還能肆無忌憚喝酒,說明年輕身體好,誇!
KTV唱歌把嗓子喊破了,求誇。
一定是麥霸,人美歌甜,中華小曲庫,誇!
文采之激昂,令太白頷首;角度之刁鑽,讓子美汗顏!
鋪天蓋地的“誇”
究竟是好是壞?
對於誇誇群的出現,負面評論也不少。
也有一些人認為,這無非就是胡吹彩虹屁,會使人沈迷虛幻的感情慰藉,缺少辨別力,無法知道這件事究竟是好是壞,逃離現實。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善意的謊言是能夠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的。
為了研究這個問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學者Levine與Schweitzer (2014)邀請了300名志願者參與了一個實驗。
最後,Levine和Schweitzer在實驗結果中強調:
人們所感受到的善意,並不會因為它隱藏在謊言中就有所折損。
另外,人們對於是非還是有著明確的辨別能力的。
我曾問過許多人是否真的會沈迷誇誇群,然而不論是群裡的骨灰級活躍分子,還是潛水黨,他們紛紛表示:
大家都是成年人,誰還沒有一些判斷是非的能力了?
雖然在群裡說“今天遲到了,求誇”,也著實收到了N多誇獎,但誰真的會認為遲到這個行為是對的?
其實在群裡就是為了圖個樂,來緩解一下自己原本的焦慮心情。
那麼,為什麼誇誇群能夠迅速風靡,並且有旺盛長青的生命力呢?
喪得再多
也不如內心對正能量的渴求多
對被誇者而言:
- 釋放壓力
生活中有那麼多不如意的事,感情不順,客戶難纏,上司麻煩,同事事多。
和親朋好友吐槽,不是被教導,就是覺得你小題大做,甚至每個人的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地雞毛,多吐槽幾次,人家還會覺得你怎麼事這麼多。
在誇誇群裡,不會有人覺得你麻煩,不會有人擺出一副老師的樣子,對你耳提面命,指出你的不對。
大家都化干戈於誇誇,讓你覺得,事情其實不是那麼糟糕嘛!
- 獲得正向的反饋和積極體驗
我們遲到時會覺得自己時間管理怎麼這麼差,沒忍住多吃了一口蛋糕,會覺得自己自製力簡直不佳。
其實當事情發生了,不論多微小,你的潛意識裡總會有那麼一絲絲對自己的不滿和否定。
而在誇誇群,則會消弭掉這種無力感和對自身的不滿,會讓人覺得,啊,原來我也沒那麼差嘛!
從心理學角度講,受人誇讚能使個體相信自己是被關心和愛的,是有尊嚴和價值的,是受到社會支持的。
而社會支持能保護人們免受壓力事件不良影響,提升主觀幸福感。
對誇人者而言:
- 酣暢淋漓的滿足感
把一件原本令人煩惱的事情,誇得讓人感覺開心,本就是一件需要動腦筋的事情。
因此大家紛紛開動腦筋,運用自己12年的語文功底,努力發揮中國語言文學的魅力,而一旦成功,並引起其他人的紛紛好評,也會有一種強烈的滿足感。
另外,人們在社交環境中,也會主動幫助別人,表現出一定的利他動機。
一是看一下,哦,原來不幸的人不止我一個,二是希望當我遇到了鬱悶的事,也會有別人來誇我一下。
對旁觀者而言:
- 內心對於正能量的渴望
我們現在每天都能夠在網絡上接觸到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的情緒宣洩更加濃烈和極端。
但令人遺憾的是,負面情緒居多,比如網絡上出口成髒的鍵盤俠,蜂擁而上的網絡暴力。
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即便無法接受,卻也無法阻止——即便我們再不想看,那些信息也會從邊邊角角,闖入我們的眼簾。
這時,我們的內心其實對正能量是有需求和渴望的。
正是這眾多原因,讓誇誇群應運而生,並席捲整個網絡。
生活已經這麼苦了,
何不給它加點甜呢?
說到誇誇群,就不得不提同期的懟懟群,顧名思義,懟懟群就是不論你說什麼,其他人都會開懟,不由得讓人想起之前喪文化流行時的毒雞湯:
你覺得有錢人過得很快樂嗎?
不,他們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
其實有些事情,你不試試……
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絕望。
喜歡一個人就去表白……
萬一成備胎了呢。
然而,懟懟群的生命力,卻遠沒有誇誇群來得頑強和長久。
其實,從另一種層面上來說,我們已經對喪文化形成了審美疲勞,甚至誇誇群可以說是喪文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觸底反彈。
喪文化的發展,至今為止也有幾個階段:
初期“我為什麼直接表達我好累”的葛優癱,到“不要再拿那些雞湯來騙我”的毒雞湯,中期識破人生本質的馬男波杰克,到後期“我對什麼都無所謂”的佛系青年。
現在,喪文化已經被誇誇群,頂上了最高境界。
為什麼說誇誇群是由喪文化發展而來?明明大家誇得很歡樂,正能量滿滿啊。
其實二者本質上都是:
我發生了一件不那麼愉悅的事,我需要排解壓力。
隻不過前期更多的是為了情緒宣洩,告訴我們:
生活就是很苦的,不要反抗了,認命吧。
這從基因上註定了它的生命力無法持續。
因為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連情緒都無法產生積極情緒,就像咪蒙,就像毒雞湯。
正因為如此,你看到毒雞湯時或許你會很爽,或許你會轉發,但你不會自發地進行創作,向朋友傳播,畢竟誰也不想要一個掃人興的朋友。
而誇誇群通過來自陌生人的善意,讓我們認識到,排解壓力並不是非得通過降低預期,通過增強認同感的方式也能達到同等目的。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類的需求是分層次的,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現代社會,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早已不成問題,社交、尊重和自我實現才是重中之重,但想要實現,也難得多。
誇誇群正能滿足這種需求。
被誇得多了,從悶悶不樂到其樂融融,不自信也變得自信了,自我實現預言便能成真。
總而言之。誇誇群可以說是經過洗禮後,浴火而生的喪文化進階版,相比喪文化的宣洩負能量到誇誇群的尋求正能量,可以說是一種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