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有這樣的苦惱,現在的工作枯燥繁雜,錢不多不說,受到的各種約束不少,還要動輒忍受領導的指責和批評?!
你可能不止一次想像過,如果能擁有一份“自由”的職業,簡直酷斃了爽呆了好麼?
在我們的印象裡,自由職業意味著“散漫任性”,不受管制和約束,再也沒有人指責你批評你。
仿佛可以隨心所欲,做你喜歡的事情,然後順便賺取一沓鈔票。
但現實打臉。
那些笑著開始的人,後來到底怎樣了?
一、在弱者面前就能找到存在感了嗎?
諮詢者王迪(化名)是某壟斷行業的一名員工。
按照他的話說,因為家父就是這個系統的員工,所以在他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走的就是定向路線,報考的是比較偏門的定向專業。
不出意外地,畢業後的他來到了這家集團上班。
如今,他每天的工作內容無外乎寫材料、申報項目、填些數據,維護系統網站等等。
工作內容瑣碎而無聊不說,最要命的是,由於需要給領導寫材料,被領導批評就是“家常便飯”。
王迪生性靦腆、情感豐富細膩,他找我諮詢的一開始,就向我問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特別想開一家心理諮詢工作室,需要哪些條件呢?”
從這邊的諮詢案例來看,我發現了一個讓我倍感吃驚的數據:
80%左右的職場人在遭遇不順或者挫折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創業或自由職業;
60%的職場人(尤其以女性居多)在想到創業或自由職業的時候,腦子裡首先冒出的就是三大方向;
分別是心理諮詢、培訓講師(比如親子教育之類)、健身(例如開瑜伽館)或手工領域(花店、烘焙室之類)等等。
在諮詢師交流會裡,我們幾個諮詢師就這個現象進行了討論和分析,發現這裡面可能藏著這樣一個心理,那就是:
我在本職工作中感受糟糕極了,沒有存在感,很難獲得成就感和認可感,所以我就想找到這麼一個途徑,能夠快捷迅速地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既然我不擅長和強勢的人(例如領導)打交道,那麼我就找比我弱的人(例如孩子、心理能力弱的諮詢者等)。
這樣總可以在他們面前找到存在感和價值感了吧?
果真?
二、自由這件事情,是不是就是個奢望?
諮詢者林靜(化名)現在悔不當初。
“我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林靜懊悔不迭。
原來,林靜的職場起步很不錯,985高校畢業的她起步就在一家世界500強企業。
但和所有上班族一樣,她覺得“工作無聊沒有挑戰性,收入也不高,同事領導關係也比較冷漠。”
一個偶然的機會,林靜認識了一家親子教育機構的負責人,不禁對親子教育培訓講師這個職業心生嚮往。
林靜說:
當時我單純地認為,親子教育講師這個職業,首先一定每天充滿新鮮感,畢竟每天可以面對不同的孩子;
其次現在的家庭普遍重視孩子教育,父母也很捨得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收入自然不會低;
最後時間也比較自由,不像之前每天要打卡考勤什麼的。
懷揣滿滿的激情和憧憬,林靜果斷辭去了世界500強的工作,加入了這家親子教育機構。
然而現實卻給了她一記重重的耳光。
林靜原本認為,親子教育工作會避免和強勢人群打交道,結果後來才發現,這個“如意算盤”落空了。
最開始,老闆讓林靜負責課程銷售工作,這樣能快速熟悉客戶群體,了解這類人群的需求,也為後面走上專業講師道路做鋪墊和準備。
可沒想到不到一個月,林靜的精神狀態就快要崩潰了。
原來,林靜入職的這家親子教育培訓機構,引進先進的育兒理念,服務的人群較為高端。
而這些高端人群本身的能力和優越感較強,對服務的要求自然也高,一旦林靜沒有說到點子上,或者答非所問,這些客戶就會對林靜面露不滿;
有的甚至會直接指出林靜回答的漏洞和問題,讓林靜倍感受挫。
這還不算,由於銷售諮詢這類工作性質,林靜不得不每天24小時守在微信上。
遇到意向客戶詢問,除非時間特別晚,一般都是要做到“秒回”的,這讓林靜倍感身心疲憊。
此外,有些家長的顧慮較多,林靜要耐心地予以接待和回答。
但由於林靜本人沒有結過婚更沒有生過娃,對於家長的擔憂和訴求點,常常把握的不夠精准,導致很多單子縮水,林靜更是被老闆說了很多回。
林靜近距離和親子教育講師接觸過發現,他們很多是光環加身:
留洋背景、教育學研究生以上學歷、顯赫的教育領域從業經歷,等等,都是林靜鞭長莫及的,另外還有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能力,叫做“受歡迎”。
機構裡有個最受歡迎的親子教育講師,她特別擅長和媽媽們聊天,而且每次聊天都能聊到媽媽們的心坎裡。
她的課程據講師們評價,專業性方面並不高,但是她講的深入淺出,同時和媽媽們的關係不錯,所以她的人氣很高,拿的報酬是講師裡最高的。
這簡直顛覆了林靜之前的設想和規劃,林靜覺得,自己離想像中的自由講師目標,仿佛漸行漸遠了。
“原以為,脫離了之前的傳統行業,來到新的看似自由的行業,還是逃脫不了各種不如意,曉璃老師,你說自由這件事情,是不是就是個奢望?”林靜問我。
三、自由不等同於自在
這些年來,我見證過各種各樣的來訪者,就是因為之前沒有對“自由”有過充分思考和了解,從而做出衝動決策,白白耽誤了大好年華,悔不當初。
在“自由”這件事情上,我特別認可山本耀司說的一段話:
我從來不相信懶洋洋的“自由”,我嚮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的更廣闊的人生,那樣的自由才是珍貴的、有價值的。
為什麼很多人嚮往的“職業自由”也好“財務自由”也罷,99%都無法實現甚至背道而馳呢?
在我看來,是因為人們錯把自在當成了自由。
不記得是哪篇文章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相當精當的闡述,作者提及,很多人渴望的並不是自由,而是自在。
“自在”是一種類似子宮裡的狀態,什麼都不用愁,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不用辛苦打拼;
而“自由”是一個異常艱辛的過程,需要不斷推翻舊秩序,建立新秩序。
想想看,人類歷史上任何一項為自由而戰的運動,哪個不是需要流血犧牲,推翻舊王朝,建立新制度的呢?
所以,如果你真的渴望達到“自由”狀態,則意味著:
- 你需要破除自我對於“安全感”的執著和迷戀,需要擴大自我,和外部建立更廣的鏈接;
- 你需要從“自我沈浸”的狀態中走出來,並且儘快適應市場,方能解決現實的生存問題;
- 你需要在某個垂直領域做到專業且精通,盡可能提煉一個核心技能;
- 你需要適度放下控制慾望,不要奢望掌控自己的人生,才能在變革的時代裡保持動態平衡,達到動態掌控感。
四、你做自由職業的目的是什麼?
我告訴王迪,不是說做自由職業不可以,而是你必須想清楚一個問題:
你做自由職業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恣無忌憚享受自在的感覺,就是傳說中的衣食無憂,沒事旅旅遊喝喝茶的那種?
還是為了建立一個價值網絡,利用你所掌握的技能或專業,進行市場化運作?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不難明白,身邊很多笑著開始“自由之路”的人,為何後來都哭著結束了。
例如,我之前遇到一位諮詢者,她曾經就抱著單純的目的開了一家茶社。
她開茶社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自己喜歡喝茶,另外她厭倦了商場爾虞我詐的鬥爭,而茶葉可以結合古典文化,感覺上會“高雅”許多。
但等她真正做的時候,才發現巨大的落差。
要知道,在你打工的時候,你根本不用去操心房租水電人員成本等瑣事,你最關心的,很多時候就是今天做了多少事情,明天能拿多少工資。
而等你真正去經營一家實體店的時候,你難免焦慮萬分:
如果今天茶社一個茶客沒有,一個訂單也沒有,你每天的房租水電人員成本就是淨流出;
你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錢嘩嘩地流出,卻不知道何時才能回到你的兜裡。
所以在生存面前,你不得不四處跑市場,才能拿到訂單。
這位諮詢者後來才漸漸意識到,原來她渴望的,根本就不是做茶葉生意那般勞碌奔波的狀態,而是喝茶時那種慢悠悠的、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狀態。
諮詢後的她決定轉讓茶社,回歸市場做渠道,她發現,原來之前工作的煩惱,在自由的“痛苦”面前,真的不值得一提。
所謂“自由”,無非是從舊的價值體系中走出來,去融入或者去建立一個新的價值體系,然後去適應市場,而絕非等同於任性地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後者叫做“自在”。
而“自在”的狀態,如果沒有強大的物質基礎做保障,更像是“水中花鏡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對於行路的你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麼了。”——龍應台《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