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獲取知識當作學習的目的?錯了!

1

Sponsored link

有一天,有位老兄去一家小酒館吃飯,朋友跟他說“這裡有位女服務員特別厲害”。

厲害在哪呢?不管你點多少菜,人家不用記筆記,當場就能牢記在腦海裡。而且哪一桌要什麼東西,都記得清清楚楚,從來不會上錯。

這老兄一聽,一下來了興致,想要考考女服務員的記憶力。但果不其然,女服務員還是正確的上齊了他們點的所有菜,這老兄不死心啊,就在女服務員離開的20秒後,急忙追上去問“誒,我們剛剛那桌點的都是啥菜”?

你猜怎麼著?這位耳聞則誦的服務員竟然答不上來,全都忘光光了……

各位,請不要懷疑女服務員的腦袋,在心理學上,這是個普遍現象,叫做蔡格尼克效應——說的是人們在一件事情沒有完結的時候,不會在大腦中清空它,但一旦完結,這件事情就會逐漸被遺忘。

想想你們自己,是不是也會這樣?其實很多人都會,但會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聽之任之”這種反應。

2

每次我講課,很多同學都會過來跟我說,“哇,單老師,您講得太棒了!”、“特別是您講得這個點,我很受啟示”、“這次學習賺了”……

當時聽到這些話心裡確實很欣慰啊,可是上完課回到自己的企業後,再去看他們的行為,會發現,聽的時候無比激動,回去之後他們一動不動!大多人壓根就沒啥太大的改變!他們所學的知識並沒有“變現”多少。

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誤差”?我思考研究了很久,甚至去做了不少調研和拜訪,就發現這中間問題就出在——很多人把知識當做學習的目的。

現在大部分課程都有時限,這就會導致來上課的人,覺得學習知識的時間就是上完些課時,時間一結束,學習任務也就完成了,轉頭忘光光,更別提效果。這其實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蔡格尼克效應。

Sponsored link

但現實是,我們需要“有用的學習”,需要“立即能用的知識”,需要學習之後牢記一些,這就需要我們利用一些技巧去“抵抗”蔡格尼克效應。

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轉變思維——把思想、能力的提升當做學習目的,而不是知識。

試想一下,如果你希望的是提升思想,那麼在接下來的日子,你便會反反覆覆去提煉你所學到的知識的精髓;如果你希望提升的是能力,那麼你就會想盡辦法用你學到的知識去舉一反三。

把獲取知識當作學習的目的?錯了!

▲艾賓斯浩記憶法:學習後需要儘快復習並對所學知識進行舉一反三才能讓學習效果最大化

3

那是不是說,轉變了思維,就能把你所學到的知識變現呢?就能運用到實際中呢?

顯然不是!在我看來,從知識到變現至少要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知識的轉變,簡單點說,就是把別人的知識轉變為你自己的知識。

除了聽別人講、看別人演、寫別人教的,更重要的是,把你所學的知識教給別人。因為教就是最好的學習。

我在課堂上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場景:很多學員一聽我剖析完,就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他們覺得理解了就是學到了,但其實他們認可的是最終的道理,而不是我剖析的原理。

對於學習來說,原理比道理重要得多得多。因為只有你懂得原理,才能進入思考的層面,舉一反三。所以我會經常鼓勵來上課的老闆回去一定要把學到的知識剖析給員工聽。

Sponsored link

這其實就是自我再轉化、吸收的過程。同時,也能培養更多轉化知識的工作者,把學習的影響力最大化。

把獲取知識當作學習的目的?錯了!

▲學習金字塔,將所學知識傳授給他人能幫助自己更好地吸收知識

4

第二個階段的轉變是學習態度的轉變。

人啊,剛開始學習不久,總會很容易陷入學習焦慮期。最常見的有三種:

1. 對於一些新穎的、跟自己有衝突的思想,下意識會抵觸;

2. 對於沒有立竿見影效果的東西,會半信半疑;

3. 對於不能輕易改變的事情,會下意識懷疑自己不能做到,抱有消極情緒。

這些態度會大大削弱你的行動力,只有真正改變學習的態度,才能有進階的下一步,所以你必須要謹記三點:

1. 學習就是為了革新;

2. 不能成為一次性知識的消費者;

3. 在學習面前,要做個懂得重複的“笨蛋”。

把獲取知識當作學習的目的?錯了!

▲學習需要跳出舒適區,不斷練習、反饋,進行迭代

5

這就得說到第三個階段,行為層面的轉變。

這裡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是重複理解。

Sponsored link

比如你讀一本管理學的書,你會發現,讀一遍往往不管用,因為印象不深,只有你不斷揣摩,才能有很深的收穫。

昨天我們談到金庸老先生,很多人都說自己是讀金庸長大的,說是金庸啟蒙了他們,但是真正讀懂金庸並出名的卻不多,其中一個就是自媒體大拿“六神磊磊”。

因為他做到了一點——傻瓜式的不斷重複,在他的公眾號裡,日復一日地解讀著金庸書裡的人物與劇情。

第二層是在各種場景中重複使用。

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得到過一輛四輪自行車,當時我父親給我詳細講了車子的構造和騎法,但當我真正騎的時候,只記住了三個字“用力蹬”,覺得太容易了。

但後來長大一點,我又得到一輛兩輪的自行車,這下只靠“用力蹬”可不管用了,我不得不又去向我父親請教當時車的構造以及平衡感的問題……

這就是我要講的最後一個階段——知識的“重溫”與“糾錯”。

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一次性”知識很不管用。相反,重複的實踐才能讓我們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更深入的挖掘,更好地運用到我們需要的場景裡,這樣一來,這些知識就能升級為我們自己的戰略思維。

6

所以,在我們的課程裡,才會設置“老學員享受一年復訓”的服務。很多人會覺得這就是一個額外的福利,不是!是我留給你們去檢驗學習成果的期限。

有了這個期限,你才能在實踐後進行“重溫”和“糾錯”,再投入運用。

可惜的是,很多學員還停留在第一階段,以為理解了就是學到了,以為3天2夜課程結束了,學習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Sponsored link

各位,仔細想想你當初學到的那些網絡營銷知識,在你的企業有運用嗎?給你帶來實際效果了嗎?如果沒有,回來復訓吧!我的老同學們!

別讓自己成為“一次性”知識的消費者,我們要做,就做真正的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