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不久,有個老友找我,要我幫忙解決個大麻煩。
我問他什麼麻煩?他說要辭退一名老員工,但已經僵持一個月了,愣是“請”不走人家。
我打趣說:一定是你太摳,薪資和撫恤金沒給夠。
這一說把他激動得音量都提高了好多個分貝:這薪資沒少給一分,我個人還額外補貼好幾萬給他呢!但人家覺得為公司賣力6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我不該炒了他……
聽到這,我算是聽明白了,我這老友跟員工談錢,員工跟他談情感。這本就不是一個對等的關係,所以即便錢給夠了,員工還是覺得公司虧欠他。
這是企業一個共性的問題,如果今天是你的企業遇到這種問題,你會如何處理?更支持哪一方?
我想大概會分為兩派,一派從公司發展的角度考慮問題,會毅然決然辭了他;另一派會念及舊情,挽留老員工。
這兩種都能處理問題,但卻解決不了問題。因為你如果不去深究為什麼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下次、下下次這種問題還是會出現。
2
在我看來,一旦職場麻煩出現,問題一定出在雙方。
我們先來聊聊員工。
我一向把員工分為兩種,一種是成人,一種是“巨嬰”。
職場巨嬰與成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明明是成年人的年紀,卻仍然懷揣著繈褓嬰兒的心態。
嬰兒的心態是怎麼樣的?是不是總是缺乏安全感,不願意逃離舒適區,時刻想躲到媽媽的懷裡,永遠覺得有人罩著他,甚至會認為所有對自己的“順從”都是理所當然,而所有對自己的“逆行”都是在耍流氓。
擁有這種心態的“巨嬰”往往會把職場當家,把上司和同事當媽。
所以他們:
1. 遇到問題,只想逃避,指望同事、上司幫自己把事情辦妥;
2. 出了錯,從來不會怪一下自己,總是怪環境,怪別人;
3. 永遠抱著僥倖的態度做事,把上司的決策和命令當兒戲,永遠不能按時完成任務。
4. 當公司所做決定不如他們所願,他們處理的方式是大喊大叫,高呼不公平……
各位,這類“巨嬰”在每個企業都有,但問題只出在他們身上嗎?不!
3
嬰兒之所以會成為巨嬰,很大原因是當媽的慣的。職場上縱容巨嬰的“媽”是誰?是老闆!是企業!是上司!
我就曾經去拜訪過開頭提到的那位老友的企業,在他們公司的職場赫然貼著“公司就是家,家和萬事興”。
這位老友那是煽情高手,經常把他們企業比喻成一個大家庭。不可否認,出發點是好的,哪家企業不想試圖跟員工建立起理想的關係模式,讓員工對企業懷有歸屬感,變得更忠誠。
但是用“家庭”這一字眼,往往會產生很多誤解。
試想一下,在家裡,我們講的是情感,不講理的,如果要員工把企業當家,那你就得強調和諧,你要讓每個人都得到關心,培養共同的愛好和興趣,用愛讓雙方自覺承擔責任。
但做企業首要任務是創造價值,所以我們講明確責任、共同目標、絕對權力,確保了創造價值的基礎,我們再來關注人,所以培養感情不是首要的。
所以往透徹裡說,一個公司更大意義上,不是家。
4
遺憾的是,很多企業並沒有認清這一點,更沒有幫助員工理清彼此的關係,導致企業和員工的關係總是拎不清,才能出現種種職場糾纏問題。
那麼又該如何定義企業和員工之間的關係呢?
我比較認同的一個觀點是,一家企業更像一支球隊,而員工就是球員。
在一個專業的球隊裡面,所有的隊員目標都一致,比如短時目標打贏這場比賽,長期目標拿下世界冠軍。
它拿什麼留住人才?不斷地比賽,利用每次比賽勝利的頭銜,讓隊員有一種長期的身份認可,從而建立起與團隊本身的緊密聯繫。
同樣的,在企業裡,你要賦能你的團隊,才幫助個體員工獲得成功。
這點很重要,給大家分享個事,前幾個月,我們公司要開發的產品很多,在招程序員的時候,我們的經理告訴來面試的程序員說“他們如果應聘成功,主要任務是成功開發一個被12萬家企業使用的產品”,沒想到大多程序員聽到都異常興奮,甚至為了爭取機會願意把薪資降一降。
為什麼呢?員工在這家公司打下的戰績,可以成為自己的榮耀,帶到下家公司。
所以,只要團隊能保證員工有“仗”打,並“打勝仗”,員工自然也不會走。
5
另外,在一個球隊裡,你要保證“好的戰績”,就必須下決心讓“不合適”的員工離開,也要允許“有二心”的員工跳槽。
要知道,大聯盟棒球賽團隊的花名冊上有25個隊員,但14年來,堅守在紅襪隊的也只有擊球手蒂姆·鄧肯一個人,這支球隊卻依舊能持續打贏比賽。
就是因為團隊能平衡團隊目標、暫時性雇傭關係和長久合作關係;而之所以能“湊齊”其他24人,又是因為本身的戰績以及設下的挑戰與目標不斷吸引人才。
這就是一個正向循環。
事後的糾纏,大多來自事前的拎不清。希望今天的單仁行的內容能給大夥帶來一些啟示。
你的企業與員工的關係又是什麼樣的?有沒有把這樣的關係搞清楚呢?我們有沒有創造一種機制,讓那些優秀的人能留下來,能夠給公司創造更大的價值,又有哪些機制讓那些喜歡安逸,不創造價值的人趕緊離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