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週的時間裡,國內的創業圈那是高潮一波接著一波,熱鬧得不得了啊!
我從其中挑了幾個重點給大家聊一聊:
第一,首富之子王思聰創辦的熊貓直播停止運營,將在3月20號關停所有服務器;
第二,初代網紅羅永浩退出了快如科技股東名單,聊天寶(原子彈短信)團隊解散;
第三,號稱中國特斯拉的蔚來汽車全年虧損96億,宣佈停止上海建廠計劃。
關於這三家企業目前的困境,我在網上看到了一段頗有意思的留言,說的是,這情況像極了一個備受期待的優等生,一步一步走向深淵的過程。
但實際上,這隻不過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情況罷了。
借用國內一位著名投資人的話來說就是:創業3年的公司,93%的會死掉,活下來的只有7%,但是沒有一個創業者,在上路的那一天是想要失敗的。
而這三家企業名氣雖大資源雖多,但跟目前絕大多數的初創公司沒有區別,但有相同的點。
比如這三家企業都是代表了當時的風口;從手機到直播到互聯網造車,風口驅動下的企業很多,但能把自己變成風口的,屈指可數。
此外,這些企業的背後,都有一個自帶話題、自帶流量的網紅老闆。
但讓人遺憾的是,明明含著金鑰匙出生,為什麼這三家公司的經營還是陷入了困境?
我想,這還得從初創企業CEO最該解決的三個問題出發。
第一個問題就是確保公司還有錢。
企業的現金流,是每位CEO最應該關注的事。
然而,創業者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不知道省錢。
經常一有錢就換更大的辦公室,招更多的人,但實際上,創業公司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船小好調頭”。
CEO可以用最少的人、最小的組織架構,只做自己最擅長、最必須做的業務。
舉個例子,現在進退兩難的ofo,當年剛剛創業的ofo拿到第一筆千萬融資時,那真的是一塊錢掰成兩塊用。
這樣的“節儉”也讓ofo獲得了一定的初期市場份額跟消費者認知。
如果後來獲得了總計150億融資的ofo能保持“勤儉節約”,我想現在不會這麼慘。
只可惜,創業路上沒有如果。
第二個問題,把所有“猴子”都扔自己身上。
如果把企業中的每一項工作都比做一隻猴子,企業要發展,按理說每個人都應該背一隻“猴子”去養。
但我就經常聽到一些剛剛出來創業的年輕企業家抱怨,最近好忙哦,忙著修一個bug,忙著跟跟對手打營銷戰…
可以說,絕大部分的初創公司,ceo們不是在救火,就是在解決問題的路上。
如果你70%的時間都花在解決事情上面,那只能說明一件事:你的團隊不夠強。
雖然CEO累成狗是必然的,但這並不是說你要幫你的員工們養“猴子”,問題都交給你解決了,你還要招那麼多人幹嘛呢?
第三個問題,把行業統計數據跟自我認知,當成了客戶的真實需求。
錘子科技剛開始做手機的時候,參考了一些行業統計數據:40% 的用戶買手機的時候,最先看的是手機的外觀。
結果錘子T1把各種國際設計大獎拿了個遍,怎麼銷量就是起不來呢?
實際上,這還得怪羅永浩把用戶的次要需求放大成了首要需求,簡單來說,就是“以偏概全”。
對於錘子手機的潛在用戶來說,首要需求可能是價格、可能是配置,手機好看不過是購買的條件之一罷了。
如果不能站在消費者的角度看需求,總把自己喜歡的強加給用戶,那最終決策就會出問題,一步錯步步錯。
那麼,作為一家初創企業的ceo,應該如何解決這三個問題呢?跟你分享我的三個建議。
首先,不擁有太多的資產。
在商業世界裡,租賃從建築物到機器的任何東西,已成為從預算中減少資產開銷的常見手段。
你看,現在有很多企業,都喜歡把一部分非關鍵甚至是關鍵職能的部門外包出去。像是蘋果把iPhone生產外包給富士康。
當然反例也是會有的,比如特斯拉就有自己的工廠、京東也有自己的物流系統。
其背後的原因不是因為錢多,而是因為這項資產過於稀有,沒有外包商能夠滿足,只能自己來。
如今的信息時代,能讓更多的初創企業通過各種外包,把CEO從瑣事中解放出來,讓關鍵的錢能用在主打的業務上。
其次,別把你70%的時間用在做事上,要在不同階段做不同的事。
我觀察過很多成功的初創企業,它們一般要經歷過三個階段,每個階段CEO的工作重心都不同:
在第一階段,CEO的主要工作是儘快開發出產品,並找到它的種子用戶。
在第二階段,CEO要做的是從首席執行者過渡到首席公司建設者,也就是充當老師的角色,親自帶起一批高層領導,替你分擔工作,擔起責任,比如馬雲的十八羅漢。
在第三階段,把核心業務的利潤,投入到新的變革性產品當中。
贏家永遠是那些能夠滿足用戶需求的企業,沒有人只靠一個品類打江山。
每一個企業家都該關心科技的進步、政策的變化,才能更快更早地抓住用戶需求跟行業趨勢,拔得頭籌。
再來,取悅客戶比粉碎對手更重要。
就拿國內的共享單車行業來說,基本上沒有一家是合作的。
大家抱著今天我要幹掉摩拜、明天我要幹掉ofo的野心,都把資源耗在“內鬥”上,而不是花在客戶身上。
但在商業世界,幾乎所有行業都有容納很多不同贏家的空間。
每一個贏家都擅長服務市場的一個獨特領域,或者某一特定的客戶群,哪怕競爭激烈,但它們知道只要保持客群不流失。
保持拉新動作與時俱進,就能更多地挖掘用戶的終身價值,而不是拼個你死我活,最後誰都活不了。
說到底,創業就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
不信你看,現在依然活躍也受人尊敬的企業家們,哪一個不是在自身行業裡身經百戰,再出來創業的打工者呢?
很多人創業是為了成功,但這個社會衡量一個人夠不夠成功,從來不是看你在巔峰時能夠有多偉大,而是看你在身處低谷時,還能不能觸底反彈。
如果你只是為了創業而創業,那不如把機會,留給那些已經準備好的人,因為不管你是首富之子還是流量網紅,在創業面前,人人平等。
你,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