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說:要認識你自己,就去看別人的舉動;要了解別人,就窺看你自己的內心。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朋友可貴,敵人也有用;朋友指點我們能做什麼,敵人教我們該做哪些。
為了今天的分享,我順著家門口的馬路認真觀察了一下。
最近三年,街上幾乎所有的門市房,都成全過裝修公司;包括銀行在內的100多家商戶,沒換過招牌的沒有幾家。
這幾天,擁有數百家租戶的立業大廈,物業公司租約到期,公司紛紛搬離,也不覺得怎樣。
人們習慣了你方唱罷我登場,對於社會資源的浪費已經司空見慣。
沒有價值的公司,開一家關一家;不會游泳的人,換什麼樣子的游泳池也沒有用。
人們總說要做有價值的事,那麼什麼是價值?
價值的哲學概念是說: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係。
價值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時時、處處起作用;它由勞動者所付出的勞動量來決定,成為人們聯繫和關係的代名詞。
其實一切價值都可以歸結為生命的意義,我們喊了許久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中間,藏著的就是:
提高效率就是節約時間,就是讓有限的生命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
長按圖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寄希望於“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人們,總是在變化中,尋找著不變的價值;那麼,現行商業行為下,有什麼是不變的呢?
首先是人性。
“人之初,性本善”沒有錯,人的表現容易被外力喚醒,被知識碎片蠱惑。
盧梭講“人學壞是社會逼的”,但是人性的篤信有一條:人們追求真善美的願望一直在。
然後是理性。
“不買閒”這句老話,被雙十一打臉啪啪啪;所以回歸理性很重要,人云亦云不可取。
最後是正確的商業倫理。
人們越來越意識到誠信與契約精神的重要性。
在社會責任面前,每個人都是社會分工的組成部分,只有不斷精益求精,認真思考創造價值,才不會成為他人的前車之鑒。
那麼又有什麼是變化的?
第一點,價值轉移改變了所有者。
商業模式關注社會需求的變化,其實就是關心社會的購買力方向,需求變化,要看價值轉移的接盤人到底是為什麼?
小到一針一線,大到飛機輪船。
有的被消費掉了,有的是工具,有的是道具。
第二點,技術革命(政策)變更了度量衡。
決定了人們購買行徑的誘因,在於人們衡量事物的尺度。
買不買,為什麼買,買什麼?
在對比中,起到決定作用的度量衡來自不同認知。
不同時期的度量衡變化,都是技術革命(政策)造成的。
一定時期技術(政策)帶來的度量衡變化,讓商業行為趨之若鶩。
比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從寫信、發電報、打電話,到尋呼機、大哥大、智能手機到用微信等等的變化中間,藏著的消費變化,就說明瞭問題。
至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熱熱鬧鬧,P2P,區塊鏈,特色小鎮風起雲湧,你看懂沒有?
“人心是桿秤”,秤天地萬物,秤當時發生;大浪淘沙,剩下的(金子)才是度量衡。
第三點,認知切換變革了商業模式。
商業行為要小心發展的“物極必反”,和關注消費者的“喜新厭舊”。
不同時期,人們的認知會升級,“買的沒有賣的精”,你能不能始終引領消費者,這是一個難題,也是一個命題。
我們每天會面對無數個機會,不能掌控的機會,那是別人家的搖錢樹;機會對於我們,抓住一個就夠了。
機會有大有小,把握機會的關鍵是“以不變應萬變”,在變化中掌握不變的真諦,在恆定中尋找變化的商機。
萬事萬物都有出處,各行各業中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打小鬧”,牢牢控制著人們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
有資料顯示:南通的家紡佔據了世界25%的份額,揚州的酒店用品超過全世界60%,丹陽的眼鏡佔據全國的75%以上。
淘寶爆款化妝刷小紅書網紅化妝刷清一色來自滄州,60%的寵物食品來自南和縣。
這些小產品成就了大產業,進而發展成為大事業,又給了我們怎樣的啟示呢?
1、經商要順應規律,把握趨勢潮流。
虛擬經濟泛濫,實體店的低迷要歸咎於誰?當價值回歸,電商又敗給了誰?
有人認為實體店是被電商打敗的,那電商現在怎麼樣?
所有電商都遭遇了流量瓶頸,利潤趨於放緩,市場幾近飽和。
開一家“網店”的成本說出來讓人牙疼,想想獲客成本會讓人心疼。
O2O思維讓電商與實體店相融,但是阿里巴巴等平台成為最大的“收費站”,人們下了賊船,進了狼窩。
2、產品服務的廣告語言空洞,商業價值靠的是謹小慎微的行為流露,讓消費者感知自覺。
實體店的競爭力是服務,你要發揮好“人有見面之情”的作用,這是電商無法解決的優勢。
商家可以在實體店上營造出一種無與倫比的消費場景,讓消費者從對產品的滿意感轉型對服務的滿足感,背後自然是物超所值。
3 、商業爭奪的是80、90,00後的消費群,這群人生下來不缺物質、不缺產品,他們需要什麼?
是體驗?不不不,用過才知道的事物,他們沒有時間;
是面對面的交流?不不不,他們沒有興趣;
是感官與觸覺?不不不,他們沒有心情。
不要總是賣賣賣,要讓人買買買。
是樂趣而不是價格,是標新立異而不是譁眾取寵,是認可不是簡單的認同。
在商業定位中,最重要是產品服務的對標,不同年齡、消費喜好、價值觀、地域差異等等,必然有不同的需要。
4、競爭者的互害造成了市場的萎靡,以為是差異化問題,實際上是各自對品質的堅守。
北京的小腸陳,成都的老媽蹄花,仿佛沒有廣告,人們依然蜂擁而至。
不求商業模式的商業,百年老店、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熠熠生輝。
它們能屹立不倒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堅守品質。
2800個縣城,每一個地方都有引以為豪的產品服務。
他們是怎麼做到的,沒事多去消費消費,學習學習。
5、這幾年,人們被割韭菜割怕了,需求側的信任危機才是根本。
沒有盡心盡力的不是,將心比心最重要,一錘子買賣要不得。
放心的背後是信任,信任的背後是口碑;好口風是成功的一半,另外一半還是堅持不懈。
6、商業的比拼,不只是成本更低,也不只是服務更好;以人為本就要千方百計體現對人的尊重,滿足人們的生命意義。
“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存在時萬物存在,人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
商業模式的核心就是討好“人”,你討好“人”的程度,決定了你的存在。
服務都是細節,人的需求得到滿足,會吸引他還來,再來,推薦人來。
7、商業氛圍的打造,不能離開《心經》中對“眼耳鼻舌身意”的考量;不能落實好“色聲香味觸法”的真諦,商業氛圍就是子虛烏有。
讓你的產品服務,每一處都是背景牆,成為擁有者主動炫耀的事物,人人都想來“盤”它,你還有什麼好擔心?
沒有過程的結果不是結果,沒有結果的過程不是過程。
你的商品與服務,只有過程中處處用心,結果處才能“潤物細無聲”。
丘吉爾說:今天的你,如果不比昨天多一點什麼,那麼你的明天,還有什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