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收藏馬未都(ID:gxtv-scmwd)
作者 | 長頸鹿
一直以來,中國都流傳著這句話:“吉人自有天相”,也流傳著相由心生的說法。
也就是說,面相臉型刻印了人的性格特點、人生走向。
那這些都是有來源有根據的嗎?
所以大家關於長相開始侃侃而談,殊不知心善則貌美。
面相學在東方最早記載於《禮記》,在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
面相學是中國五術中的一種學問,主要從人的面上或身上的特徵、行為舉止等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和健康,從而推測一個人的命運。
大家常常說那個人的“五官”怎樣怎樣;
這個人的“五官”又怎樣怎樣,
但不見得很清楚什麼是“五官”,其實“五官”是相學上的東西。
五官,指的就是耳、眉、眼、鼻、口等五種人體器官。
其實,人之長相,分體貌和心靈。
五官之美如花開艷陽,直接;而精神之美似暗香浮動,需依託,靠修養方能呈現。
顏值可以美容,但掩蓋不了本色;氣質可以塑造,但脫離不了本性。
這種精神長相,大抵就是那句“心有境界行則正,腹有詩書氣自華。”
在中國古代主流的思想裡,無論儒釋道,都說上天的眷顧和幫助,都是無法從自身以外求得的,而是要通過修身、修行、修養,讓自己成為吉人、善人。
也就是說,內心的修練是面相之練成。
曾看到過這樣一個段子:
性格寫在唇邊,幸福露在眼角。站姿看出才華氣度,步態可見自我認知。表情裡有近來心境,眉宇間是過往歲月。衣著顯審美,髮型表個性。職業看手,修養看腳。
一系列的觀點看起來有些絕對化,卻也頗有道理。
到了一定年紀,你的形象裡就帶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歷過的事,哭過的淚和灑下的汗。
日本文學家大宅壯一說:“一個人的臉就是一張履歷表。”
你內在的素質、內在的修養決定了你外在的形象和風貌,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一個人若是熱情洋溢,總是面帶微笑,到老了,臉上的紋路也都是慈眉善目的。
如果一個人長期不笑,面目表情僵化,越老顯得越可怕,越沒有親和力。
這就是所謂的“相由心生”。
人生是由你的一言一行沈澱組成的,所以要懂得口為禍福之門,懂得謹言慎行。
會說話是一門學問,有分寸是一種修養。
曾子曾說:人而好善,福雖未至,禍其遠矣。
生命是一種回聲,你把善良給了別人,終會從別人那收穫善意。
《菜根譚》中有句話:“勢利紛華,不近者為潔,近之而不染者尤潔。”
在這個紛雜的社會,我們要生存,就必須要和人、事打交道,這個過程中,難得的是知世故而不世故,歷圓滑而留天真。
這不是輕而易舉做到的,而是走過千山萬水去感悟和修煉的結果。
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還曾寫下這樣的詩句:
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
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
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子之口調侃,酒後的潮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自嘲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
再看現代,精神長相的楷模奧黛麗赫本用她的一生詮釋了“精神長相”這個詞,她在遺言裡這樣說:
若要優美的嘴唇,就要講親切的話;
若要可愛的眼睛,就要看到別人的好處;
若要苗條的身材,就要把你的食物分享給飢餓的人;
若要美麗的秀髮,在於每天有孩子的手指穿過它;
若要優雅的姿態,走路時要記住行人不只你一個。
這就是對“精神長相”最好的解讀。
一個人真正的資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錢,更不是學問,而是自帶的不會隨著歲月變遷而消失的“精神長相”。
現在再看“吉人天相”這句話,也不是毫無根據。
所謂吉人,就是善良的人;所謂天,就是你的環境和你身邊的人;所謂相,就是相助和護佑。
所以也就是說,相由心生的重點在自己,在修身、修行,不在別人,也不在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