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境界的思維,叫“灰度思維”!

一個人越成熟,越能發現一個道理:

Sponsored link

現實中的事物往往不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現實中的人也並不是非善即惡/非敵即友,因為這些都可以隨時轉化的。

所以,如果我們單純用“對”和“錯”去判斷事情,總是會有失偏頗的。

西方社會是二元社會,很多事情都是對立的:要麽是對,要麽是錯。而中國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我們有了一個三,所以很多事物不是對立的,而是並存的。

因此,西方人做事總是求個對錯,而中國人做事總是在把握分寸,為人處世的精髓在於對尺度的把握。

善於把握分寸,才是人生最重要的藝術。

1

很多之所以能成功,並不僅僅在於他們多麽聰明、勤奮,而是在於他們懂得什麽叫恰如其、不偏不倚,時刻都能找到那個平衡點。

以吵架為例,西方人處理吵架,總是會把對錯分得很清楚。中國處理吵架,是不能會把對錯分的很清楚的,比如兩兄弟吵架,要是被分了對和錯以後,結果是明朗了,但是兄弟兩人的心也散了。即便是分了對錯,即便你贏了結果,但是感情出現間隙了,又有什麽意義呢?

在中國,大人處理兄弟吵架、老師處理同學打架、領導批評員工爭執,一定要說兩個都有錯,兩個都該罵,然後還要告訴他們,互相反省,互相道歉,互相承認錯誤。

所以,中國人講究彼此各讓一步,夫妻之間,兄弟之間,同事之間,同學之間,如果一定要分和誰對誰錯,分到最後離心離德,盡管天天住在一起,但是有時候還不如路人。

即便你有理,即便你是對的,即便你有功,你依然不能得理不饒人。你必須時刻檢討自己還有哪裏不足,人無完人嘛。你應該看看自己該如何進步,甚至你要讓對方能和你一起進步,這才是大格局。

Sponsored link

再比如,有很多人就認為自己做的是對的,然後鉆到牛角尖裏去了,對人寸步不讓,一副有理走遍天下的樣子,咄咄逼人。

但是,這種人到最後往往會遭到別人的嫉恨和算計,古往今來,栽在這個事上的人太多了。

所以,如果不懂得把握分寸,你事做的越對,反而得罪的人就越多。因為你總認為自己是對的,你不肯讓人半分,所以你被周圍孤立了。

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真到假處真亦假,假到真時假亦真。真真假假,是是非非,都可以隨時轉化的,對裏往往有錯,錯裏往往有對,這也叫灰度哲學。

2

灰度思維,才是最接近世界真相的思維模式。

因為真實的世界不是棱角分明的,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圓潤的,混沌的,無常的,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隨時可以變成白,白隨時可以變成黑,這就是灰度。

任正非是最懂灰度哲學的企業家,他曾經說過:“任何黑的、白的觀點都是容易鼓動人心的,而我們恰恰不需要黑的,或白的,我們需要的是灰色的觀點,在黑白之間尋求平衡。

他還說: “一個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產生的,是從灰度中脫穎而出,方向是隨時間與空間而變的,它常常又會變得不清晰。並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

他還說:“不要嫉惡如仇,黑白分明……幹部有些想法或存在一些問題很正常,沒有人沒有問題。”

可見任正非才是真正的“人性大師”,他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可謂清澈見底。

“任正非”也如其名:既正,又非。非就是正,正就是非;非中有正,正中有非。

Sponsored link

任正非說:允許異見,就是戰略儲備。那些滿腦子的條條框框的人,以及心中裝滿了是非多錯的人,往往都是情緒/規則或偏見的奴隸,因為他們總被自己的情緒牽動,總是被外界規則所束縛,或者以自己固有的偏見去下結論,這就是自我封閉。

人一旦走向自我封閉,往往只能感受自己願意感受的東西,只能聽見自己願意聽到的話。就會形成一種過濾機制,把不符合自己思維的東西屏蔽,於是無論外界發生了什麽變化,他們都感知不到,直到有一天被徹底淘汰,才發現自己的愚昧之處,但為時已晚!

河流可以百折千回,但終歸大海。人也是這樣,過程可以迂回,方法可以多樣,但結果一定符合潮流趨勢。

3

西方人更註重過程的公平,而中國人則講究結果的公平,灰度哲學就是可以忽略過程,直奔結果,比如要允許別人犯錯誤,對別人要求不能太苛求,對眼皮底下發生的很多事情可以視而不見,只要結果是符合人心所向,就可以適度放開。

人生的本質,是要在灰度中尋找光明。

灰度的本質,就是時刻懷著開放的心態動態的去認知事物,永遠做好接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準備。勇於面對不確定因素,均衡——失衡——再均衡,不斷的重復這個過程,善於平衡局面,是最高境界的管理藝術。

恰如其分、花好月圓,和諧,圓滿,才是我們追求的極致,也是大格局的體現。

最後來回味一句話:

檢驗一個人能力的標準,就是看他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