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弱者報復,強者原諒,智者忽略。
人生在世,總要與人打交道,難免會遇到各種摩擦。
有些弱者,總是難以釋懷,一心想的都是報復,不知不覺間,也活成了惡人的模樣;
有些強者,往往能看到事情背後的原因,能真心地諒解別人,修得善心;
而那些智者,卻能忽略一切,專注於自我,最終笑看人生;
其實,這恰恰對應了為人處世的三種立場和三種境界。
你能站在什麼樣的立場上看待別人,就決定了你最終能抵達怎樣的境界。
1、弱者報復
塔西佗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們更願意報復傷害,而不願報答好意。
因為感恩就好比重擔,而復仇則快感重重。
報復,是藏在人內心深處的本能。
它是一種暴力的制約,以暴制暴,讓彼此不得肆意妄為。
但是報復並不能解決問題,冤冤相報,只能把雙方拖入黑暗的深淵。
《與惡》裡的男主曾在孤兒院長大,他和另外兩個哥哥經常被街頭的混混欺負。
兩個哥哥買了刀去報復,結果失手殺人,最終被判死刑。
男主懊悔不已,如果當時可以勸阻他們,一切就都不會發生。
報復是人的本能,而控制本能則是人的修養。
無論面對何種不公,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切莫衝動,才能避免災禍。
2、智者原諒
不去報復,是一種修養。
而選擇原諒,則需要更大的智慧。
柴靜說:寬容不是一種道德,而是認識。
是一種基於對世界、人性深刻認識基礎上的了解和體諒。
人之初,性本善,但遭際不同,人心也就有了不同的鏤刻。
善惡對錯,都有因果。
在一輛火車上,有個醉漢喝得醉醺醺地衝撞了乘客,女孩問媽媽,他是壞人嗎?
媽媽說了一句:不,他只是不開心。
這位媽媽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也曾經在挫折困苦的時刻,脾氣暴躁,傷害過身邊的人。
所以,她才不會和這個醉漢計較,因為她知道,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刻。
因為理解,所以慈悲。
對內有過很深的反省,對外才有更大的寬容。
這不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智慧。
3、強者忽略
曾經有個朋友,去一個台裡當臨時主持人。
導播看他還會剪輯,就讓他一起剪片子。
可誰知道,剪完片子之後,導播不僅不給剪輯費,以預算超支為由,剋扣了他五百塊的工錢。
朋友沒吭聲,新聞播出後,他被台裡看上,成了台裡的主播。
經過刻苦的努力,沒過幾年他就成了台裡的當家主播。
現在導播每次見了他都很尷尬。
我問他:為啥不去部門領導那裡告他。
他說:何必呢?
我現在又不缺那五百塊錢,而且我職位比他高這麼多,我去告狀,還顯得我欺負人。
人生有限,要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面對人生的種種惡意,不妨努力向前。
把別人丟來的磚石,當成自己前行的墊腳石。
等你到達一定高度的時候,那些曾經的聒譟你自然就聽不到了。
寫在最後
朱利安·阿桑奇說過:故事就在那裡,關鍵是你所看到的是哪一個故事。
我們這一生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小人、惡人。
真正的強者,選擇忽略他們,拒絕回應他們的惡意。
持守自己的內心,把報復的衝動變成向上的動力。
當自己幸福美滿的時候,報復便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了。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essay/az6x5q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