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們談及創業項目的時候,食品行業總是會被放在前列。畢竟,民以食為天,無論在什麼時候,飲食都是人們重要的消費需求。不過,從事過餐飲行業的人,卻經常會持有反對的觀點,認為食品行業很難做大做強。
事實上,這種觀點也是有點道理的。食品行業的門檻低,競爭較為激烈。很多創業者根本沒有見到收益,就已經倒在了寒風中。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有一些小品牌經過市場的洗禮後,已經成為了行業巨頭。如今風光無限的達利集團,就是其中之一。
達利集團的創始人為許世輝,他一開始是在惠安蜜餞廠工作。在工作期間,他對食品行業有了深入的了解。在1989年,許世輝創辦了惠安美利民政食品廠,也就是達利集團的前身。在創業初期,達利集團的起點並不高,就連廠房都是租賃的。
這家食品廠一開始經營的是瓜子、餅乾等產品,業績表現較為平穩。在2000年,工廠進行改制,許世輝許世輝及其家族成員收購食品廠的全部股權,依然延續著這種運營風格。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韓國的好麗友進入中國,受到了消費者的親睞。受此影響,許世輝轉變了投資方式,開始了“模仿”之路。
許世輝令企業進行研發,打造屬於自己品牌的“蛋黃派”。為了塑造品牌競爭力,他不僅從技術上來改造產品,力求做得比原版質量更好,還降低了生產成本。在2002年,價格更低的蛋黃派,迅速成為企業的“爆款產品”。
嘗到甜頭的達利集團,在後續產品打造中,依然延續了這種發展模式。什麼產品火,企業就經營什麼產品。不過,在產品品質上,也維持著高標準,有的甚至能超過原版。但是,在產品售價上,則會遠低於原版產品。靠著這種模式,達利集團塑造了和其正、可比克等知名品牌。由於達利集團“四處開花”的運營方式,不少人調侃它為“食品界的騰訊”。
嚴格來說,達利集團能夠成為食品巨頭,模仿只是一個開端,真正讓其能一直發展的動力,還是源於創新。達利園在產品上創新,塑造了品牌口碑度。除此以外,達利集團還注重銷售渠道的建設,以及廣告營銷的推廣。根據有關數據顯示,達利集團的經銷商數量,已經超過了5000家,經銷點也超過了350萬個。
龐大的經銷商團隊,讓企業能夠推開市場的大門。而企業的廣告營銷,則會提升產品知名度。因此,達利集團塑造的產品能夠快速佔據市場,並不是單純的靠“模仿”起家,而是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如今的達利集團,靠著自己獨特的運營方式,已經成長為全球食品巨頭。
值得一提的是,達利集團的營收上,表現的極為搶眼。在2018年的財報中,達利集團一年的營收入高達208億元,營收超過了國內老牌快消品三巨頭——康師傅、旺旺和統一的總和。所以,不是食品行業很難做大做強,而是很多人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式而已。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