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在人性之中,有一個顯著的缺點,叫做“好高騖遠”。
幾乎很多人都在想著怎麼成功,但是想著成功的人,90%的人沒有想著怎麼沈澱自我。
他們總在想著用什麼樣的方式可以快速達到自己的目的,但忽略的是更重要的沈澱過程。
對於一件事情來說,沈澱是必須的一個階段,而且沈澱的越久,爆發的越強。
當一個人身處孤獨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這是最好的沈澱過程,越過孤獨,才能爆發。
《道德經》中,老子說: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道德經》之中的意思就是說:
方正的東西好像沒有棱角,大型珍貴的器物都是最晚形成的,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不到聲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狀。
這一句話就是用辯證法的思想去看待事物存在的不同層面,用辯證法的思想去分析因果。
事物是處於不斷變化發展的,但是事物唯一的一個規律是先要發展,然後才有成就。
“大型珍貴的器物,都是最晚形成的”,它並不是在晚的時間突然形成,而是需要提前的積累和籌劃,遇到一個合適的機會,必然是後來者居上。
《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所謂“伏”就是厚積薄發的意思。
蟄伏很久的事物一旦騰飛,必然飛得越來越高,太早開放的事物往往生命力很短暫。
所以“年少得志”不如“大器晚成”。
大器晚成,在最初的一段時間是處在一個蟄伏隱忍的階段,不太得勢,但是大器晚成之人一旦得到釋放的點,那麼他釋放的時間比年少得志時間要久,也更穩。
因為從一方面來說,“大器晚成”經過了前期長時間的沈澱,根基更穩,而且在前期不得志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時間反思和改善自我,這對於他來說,會是一生的財富和成就。
02
但是在現在這樣一個時代,習氣太過於浮躁,在本該蟄伏和錘煉自我的過程中,很多人卻安守不住耐心,無法沈澱自我。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好像現在很多二十出頭的年輕人,沒有足夠歷練的經驗,就幻想著成功,就幻想著自己的公司做大做強。
一旦遭遇了一些挫折和損失的時候,立馬一蹶不振,覺得自己好像受到了很大挫折一樣。
其實這樣的態度是最大的一種錯誤,20多歲的人生,正是蟄伏和沈澱的時候,不是成功享受榮耀的那一刻。
你在本來應該沈澱的過程中,卻沈澱不下來心性,好高騖遠,那麼你在30歲的時候,必然難以有成就。
20多歲不是該成功的年紀,什麼樣的年紀就要學會做什麼樣的事情。
勾踐臥薪嘗膽,最終得以滅吳,姜子牙水邊垂釣多年才當了丞相。所以事情首先要積蓄,積蓄自己的力量,蘊藏深厚的功底之後,才有可能爆發而出。
“開先者,謝獨早”。
在這裡也告訴那些急於成功的人,太早成功,年少得志未必是好事。
太早出現矛頭,各方面無法配合,儘管有一時的綻放,但是很快就會用盡力量而枯萎,有的卻因為太早綻放自己,而導致中年平庸。倒是那些年輕的時候懂得沈澱,默默無聞的人才能在合適的時間,歲月沈澱之後終成大器。
03
人生就像酒,越陳越香。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後來者居上的人,一定要具備不可忽略的一點,那就是學習。
就如同“人生就像酒,越陳越香”,“陳”就是發酵和沈澱的過程。
在該沈澱的時候不要空虛度日,荒廢時光,而是懂得慢慢積累自己的學業和德行,在該爆發的時候才能一舉成名。
所以看事物要從不同的層面去看,看到本來應該存在的客觀狀態,而不是從主觀層面只看到事物的表面。
有的人在20多歲的時候看到當下受挫折就一蹶不振,這是非常錯誤的一個概念。大器晚成,厚積薄發才能脫穎而出,這才是真正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