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努力做事情,不一定能持續提高
生活中我們對努力的強調程度有些過了,導致很多人腦海中有了這樣一個公式:努力=成功。
其實努力只是取得成功路上的其中一個必備動作,如果努力的姿勢不恰當,或者壓根就是往反方向上使勁,我們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
我見過這樣的例子,之前有一個非常喜歡寫作的朋友,七年前在山東,一次打工時我們相遇。他加了我QQ,和我說:“我非常喜歡寫作,希望有一天可以出書,成為一名小作家。”
他是我見過的連續七年堅持日更的,我非常佩服他;但他也是我見過的只在QQ空間發文章的人,我於是開始想不通。
前些年我問他:“為什麽你只在空間發文章,沒想過在其他地方發文?”
他說:“平臺無所謂的,只要努力,我的文字一定會被別人認可。”
但事實是,QQ空間封閉性強,加的好友都是熟人,文章沒法被很好傳播,而只是閉門造車,寫作的水平也沒有多大提升。
七年過去了,我們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偶爾也能看到他的文章,仔細看時,和七年前差別不大。
這件事情給我的觸動有兩點:
第一,他真的非常努力,耐力也非常人所能及。
第二,不關心周圍的埋頭努力,並不一定能帶我們走向成功。
從那以後,我開始提醒自己:一定要關註社會、關註身邊的環境變化,隨時學習新東西,不能固步自封。
一個人想變得更優秀,必定要經過這三個階段
02 持續進步,每個階段不一樣
這些年我培養了兩個習慣:讀書和寫作,那我就以這為例,來談談心路歷程。
剛開始的時候其實和每個人一樣,不知道讀什麽書,也不知道該寫什麽,心裏很慌,就像一個新手剛到健身房,面對那麽多器材,卻不知道怎麽玩。
於是我拿起了《讀者》,當時我也只能拿起《讀者》,因為再難點的書,我也讀不懂。
在看雜誌的過程中,我逐漸了解到很多名著和作家,他們偶爾以人物稿出現,偶爾也會出現他們書中的片段字句。我記住了張愛玲、王小波、阿城、三毛……於是我開始陸續看他們的書,一個帶一個,手邊的好書慢慢多了起來。
這個感覺像推倒了多米諾骨牌,一帶一,嘩啦啦全出來了。
從初中到現在,一晃十幾年,我讀了無數小說、散文、歷史、哲學方面的書籍,但更多也就限於這些學科,對商業、營銷、廣告、互聯網方面的書籍,目不斜視。
那時候總有一種偏見:我喜歡的東西才是好的,其他東西都是垃圾。
這是一種病,一種短視,後來發現很多人也這樣:讀文學沒一點實用價值,就喜歡幹貨!!!
也就是今年,在我認識了很多其他領域的朋友,同時自己也開始學習互聯網知識後,才開始大面積看商業、互聯網、營銷這方面的書,學到了很多東西,也發現了自己之前的短視。
一件事堅持了十幾年,書讀得不少,好處多多,但成中有敗,受益時也產生了諸多限制——十年前開始造房子,造成後卻是一座牢房。
所以再反思時,我發現了進步路上的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摸索期:我們在試探中了解邊界、觸摸規則,發現新大陸。
【第二個階段】精進期:熟悉玩法後,在積累中持續進步,成為達人,在束縛中求得自由。
【第三個階段】創新期:保持敏感,保持謙虛,保持歸零的能力,不斷學習新東西,在創新中求突破。
一個人想變得更優秀,必定要經過這三個階段
03 個體要隨時代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前兩天在火車上,大學時的師姐給我打電話,她大四時考上了川大的研究生,但放棄讀研,去了家鄉縣城的一家銀行。
打電話時她已經辭職了,問她原因,她說:“工作很累,但銀行這些年被沖擊太多,工資三年沒怎麽變過。”
她說做出離開體制的選擇,非常艱難,但不離開,實在看不到希望。
骨子裏,她是一個要強的人,做出這樣的決定,我知道她是順了自己的心。
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因為我高中最好的哥們也在是我們當地的郵政銀行,那次聊起來,他說這些年什麽新東西也沒學到,最多的就是溜須拍馬,吃吃喝喝。
他問我有沒有其他賺錢的途徑,如果有,就辭職再幹點別的。
當時我能體會他的難受與無奈,其實我們不怕什麽失敗,最怕的是虛度光陰,回首時發現自己一無是處。
看了他們的經歷,其實我也很怕,最近這兩天,我一直都有危機感,無論取得什麽樣的小成績,都沒再有太多欣喜,心裏只想學點東西,只想再好一點,像一個往山上推巨石的人,停下來,可能會被砸死。
就像上面提到的三個階段,很多事情我已經做到了第三個階段,現在能做的,就是求變,在已經有的基礎上結合新東西,持續創新。
有點像做產品,保持叠代,保持提升的步子。
對於之前沒嘗試過的新東西我也很感興趣,但我也會判斷,如果做一件新事能讓我積累更多能力,或者會將已有的一些能力完善,我一定會去做。
我不怕失敗,因為我覺得自己一無所有。
固步自封,才是最大的失敗。
一個人想變得更優秀,必定要經過這三個階段
【小結】有時候我也會覺得自己是不是錯過了很多機會,耽誤了很多時間,後來也就慢慢想通了,過去的已經過去了,現在能明白,其實一點都不晚。
分享陶淵明的一句話——“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