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楊毅是誰?

Sponsored link

他是第一個陪伴姚明開啟NBA征程的記者,是國內最早赴美報道NBA的記者之一;

他是籃球評論員,中央電視臺籃球解說顧問,解說過上千場比賽;

他是自媒體作者,他的公眾號“楊毅侃球”有170萬粉絲,公眾號頭條文章篇篇10W+;

他也是兩個孩子的父親、評書愛好者,年少時還是北京市最好的足球守門員之一。

從1999年到2019年,他是中國籃球界最有力的聲音之一。但他也曾3次被迫放棄理想,直到最後才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一起走進楊毅,來聽關於他的成長故事。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 成長之光 楊毅:你為何非要跳出舒適區?而不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3次放棄理想:,妥協不是破罐破摔,而是接受現實,繼續努力
1、曾是北京市最好的門將之一,因天賦不足被迫放棄足球運動員之路

你很難想象到,在人生的前20年,籃球評論員楊毅的生活裏都是足球。

楊毅出生在1977年,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足球在亞洲還處在“霸主”的地位。在足球氛圍的影響下,楊毅的第一個理想是成為一名足球職業運動員。

在他12歲的時候,楊毅代表北京市小學生隊參加了全國足球比賽,並獲得全國第三名。當時,他是北京市同年齡段最好的守門員之一。

Sponsored link

但後來他的教練告訴他,“你的身高很難達到一米八,手也比較小。參加現在這個級別的比賽還可以,但長大到了更高級別的比賽,你很難達到高水平。還是認真讀書吧。”

教練很負責,全家商量之後,楊毅放棄了足球運動員這條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篮球评论员杨毅:20年上千场解说,成功就是把擅长的事做到极致

2、夢想成為國際新聞記者,後來險些沒考上大學

雖然不能成為足球運動員,但楊毅依然喜歡著足球,堅持看足球比賽。只不過,楊毅彼時的理想,變成了想成為一名“縱橫寰宇”(楊毅後來坦誠,當時其實也不知道什麽叫寰宇)的國際新聞記者。

高考那年,北京外國語大學(以下簡稱“北外”)來到楊毅的高中——北京匯文中學,提前招生。

其中的葡萄牙語專業,如果能被錄取,可以直接分配到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然後派駐葡萄牙首都裏斯本5年,這正是楊毅的理想。一番認真的準備後,楊毅在考試中排名第二,“當時北外只招7個人,我第2,就想肯定沒問題了。”

然而一個月後,北外的通知書上並沒有楊毅的名字。楊毅的父親急忙趕到北外招生辦,對方說,“綜合考慮楊毅不合適。通知書都發了,也沒法改了。”

於是,在距離高考僅剩一個月時,楊毅只好重新拿起課本,瘋狂復習。在後來的回憶中他說道,“重回教室,面對那一道道我根本不知道怎麽解的數學公式,看見桌上雜亂無章的大學招生簡章,我一度以為那是我最晦暗的時代。”

“背水一戰”參加高考,結果那一年楊毅的分數剛剛達到北京市本科線,“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最後,楊毅來到了上海體育學院新聞系。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 大學時期的楊毅

3、放棄堅持20年的足球,為進報社成為籃球記者

Sponsored link

在大學裏,楊毅仍然喜歡足球,他是校足球隊中唯一一個非足球專業的學生,大學期間刊登在各大報紙的稿件,全都是關於足球的。這時,楊毅有了第三個理想,成為一名足球記者。

大三那年,楊毅得到一個進入《北京青年報》體育部的機會。當時的《北京青年報》是全國紙媒學習的榜樣,當年被稱為“北青現象”。

但進入報社的條件是,只能選擇除足球以外的其他體育項目,因為足球記者“滿了”。楊毅只好做出“妥協”——成為一名籃球記者。

在當時,中國男足去往雲南海埂基地訓練時,一度是有“八千足記奔海埂”的傳說。另一邊,當年的CBA總決賽只有5個記者去采訪。足球和籃球,可謂是“冰火兩重天”。

在采訪中我問道,“當時做出‘放棄足球’這個決定難嗎?”

楊毅坦誠地說,“很容易地接受了。”

“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能進入一家還不錯的單位已經很難得了,如果還一定要進入最喜歡的部門,那可能不太現實。世界上沒有那麽完美的事。”

三個夢想,三次“妥協”。楊毅曾在《理想時間》節目中說道,妥協並不是破罐子破摔,不是自怨自艾,而是接受命運,繼續努力。

“對於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來說,很多時候自己做的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歡的,也可能不是特別擅長的,但如果你全力以赴去努力,在這個領域裏,你絕對可以紮下根來。”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如果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麽,就先把手頭的一件事做好
在1999年進入《北京青年報》的時候,楊毅說,自己當時對籃球的熱愛和了解,遠遠比不上足球,“如果對足球的熱愛和了解是100分,對籃球可能50分不到。”

“但我的性格是,做一個事,一定會好好做,傾註全力地去幹。”

走上籃球這條路後,楊毅把心思全都放在了籃球上。“之前每天晚上熬夜看英超、意甲等足球比賽,進了報社後幾乎不看足球了。”

Sponsored link

“之前在大學寫的稿子都是關於足球,現在換了籃球。我就每天出去跑采訪,建立新的業務關系,認識其他的籃球記者、教練員、運動員。

當時國內籃球相關的書比較少,我就特意托朋友從美國買書,回來惡補。”

作為曾經的足球狂熱愛好者,楊毅一度整整5年沒踢過球。不過,讓楊毅印象最深的,還是剛入行時那些“拼酒”的故事。

當時,為了掌握更多一手資料,認識更多“圈裏人”,楊毅開始喝酒。“當年體育口的記者,都是這麽過來的。該請人吃飯就請人吃飯,該準備禮物就準備。運動員想喝酒,你就得陪人喝!”

“打球的都是2米多的大漢,人家喝多少你也得喝多少,難受也得自己扛著!”

“我24歲什麽樣兒?很少在家,天天出差,不停地跟人喝,不停地寫。我一頓喝過兩瓶白酒。我不愛喝,也不能喝,但非喝不可,我還是喝下去了。”

采訪中我問道,“哪一次你喝得最大?”

楊毅笑了笑,“沒有哪一次最大,次次都喝得最大。幾乎每一次都喝得‘不省人事’。”

在當時的籃球媒體圈,“拼酒”或許是拉進你跟球員關系的一種方式,但絕不是唯一的方式。真正想報道出”有料”的內容,還需要更加強自身的專業性,多聽、多看、多感受,跟運動員交心,只有當你足夠專業、足夠懂他們,他們才會給你想要的。

而當中國球員王治郅作為亞洲第一位進入NBA的球員來到美國達拉斯時,楊毅在現場;當巴特爾進入NBA時,楊毅在現場;當姚明以狀元的身份被休斯頓火箭隊選中時,楊毅也在。

他成了唯一一個,采訪過中國三大中鋒進入NBA的記者。新華社高級記者徐濟成評價楊毅,“他是第一代走出去的中國專職籃球記者。”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篮球评论员杨毅:20年上千场解说,成功就是把擅长的事做到极致

Sponsored link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成功不是跳出舒適區,是把擅長的做到極致
2001年夏天,楊毅在去美國采訪的路上,偶遇中央電視臺著名體育播音員孫正平老師。機緣巧合下,孫正平發現楊毅口才不錯,便讓他隨後來央視“試一試”。

於是,從2003年開始,楊毅開始在中央電視臺解說CBA,“當時的CBA沒人解說,但我珍惜”。2004年,剛過27歲的楊毅,成為了央視籃球解說顧問。這個曾經的足球狂熱愛好者,第一次在籃球世界裏站穩了腳跟。

而從1999年進入《北京青年報》體育部, 2004年創辦《籃球先鋒報》,到2006擔任《體壇周報》副總編輯,再到2016年創業做自媒體,包括期間擔任央視及騰訊籃球解說顧問。

在過去20年“職業生涯”裏,楊毅一直堅持著一條原則,“做自己擅長幹的事情,並且一直幹。我擅長寫東西,還能深入淺出地把一件事講明白,那我就把它做到極致。”

“當你處在逆境時,不要慌張,一定要堅持。我最喜歡的NBA教練——馬刺隊的波波維奇曾說,我們要做的就是嚴格執行我們的比賽計劃,即使處在落後,也一定要把計劃執行好。然後等待對手犯錯,當對手體能下降、命中率下降、神奇發揮沒法延續下去的時候,你的機會就來了。

“如果你因為慌張,改變了你的計劃改變了比賽策略,不再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你就不是你了,球隊的特點也就喪失了。”

“經常有勵誌演講說,人要不斷跳出舒適區。坦白地說,我不太認同,一個人能做好的事情並不多,你需要花很多時間傾盡全力去做。絕大多數人在換了一個領域之後會發現,過往的成功、依靠的經驗、建立起的聲名、以及別人給你的尊重,都不存在了。人生買的是單程票,不是打遊戲不可能重新來。你可能過了3、4年後,再也回不到當初生活的那個原點上。

“所以,當原先的機遇能讓你在那個領域做下去,那就去延伸和繼續發展你的核心競爭力,持續提升你的成就。”

同時楊毅還補充道,當你擅長的事情和喜歡的事情不一樣時,也一定要有所割舍。

“在我的20年籃球記者生涯中,見過太多20歲上下,非常熱愛打籃球的孩子,他們夢想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但可惜天賦限制了他們。天賦不允許他們做這件事,即使他再努力也不代表他在這個領域裏能夠幹得好,再努力並不代表他能夠真正提升他的水平,再努力不代表他在這個行業擁有天賦和前景。”

“所以這是完全區分開的兩件事,我們每個人喜歡幹很多事情,但要知道適不適合把你的喜愛變成職業。你喜歡它可以,它成為你的業余愛好可以。但是如果要成為你的職業,要成為你的飯碗,要把它當成你的職業生涯。你就要多去考慮,因為你要在這個領域當中去建立你的生活。”

采訪中,楊毅也提到姚明,他是第一個陪伴姚明開啟NBA征程的記者。

Sponsored link

楊毅說道,“姚明在整個職業生涯裏展現出的那種韌勁、對工作的投入,用任何語音都無法表達的,他把7×24小時都滲透進去。他是我在各個領域、在我生活中見到的,最努力的一個人,最玩兒命的一個人。如果一個人把這樣的態度投入到工作當中,我覺得他很少會輸,很少會失敗。”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關鍵時刻少想,我只在乎我寫的東西有沒有人看”
在籃球這條路上走過20年之後,楊毅說道,“體育教給我的另外一件事,就是心態,就是少想。”

有這樣的感觸,楊毅是因為一個體育故事——中國體育史上著名的“十二大板”。

在一場1961年的乒乓球世錦賽決賽上,中國選手徐寅生對陣日本選手。在比賽的最後一球上,對手擋一個,徐寅生扣一個,最後連扣12大板直接殺死比賽,這大大提振了中國隊士氣,最終奪得團體冠軍。

回國之後的報告演講上,大家問他連扣12大板時在想什麽。

因為當時的“環境”,徐寅生說,“第一板我想起了祖國對我的重托;第二板想起了人民交給我的任務;第三板想起了毛主席對我的教育;第四板想起了周總理;第五板想起各位領導……”

講完後全場掌聲雷動,報告非常成功。

30多年過後,當楊毅拜訪徐寅生老師時,他問道,“當時的‘十二大板’,您真是那麽想的嗎?”

徐寅生笑了笑說,“一個真正的運動員,在那樣的生死時刻,誰能想起別的?我滿腦子都是,這個球怎麽打好,這個球怎麽把對方‘拍死’,全是戰術。”

楊毅感慨道,“同樣在工作生活中,當你知道是一個機會的時候,絕不要多想,做好怎麽樣、沒做好怎麽樣。這麽多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把註意力放到具體的工作當中去。”

“作為一個籃球評論員,每次解說時我想的是,怎麽把比賽解說得更全面,觀眾更能聽懂;寫文章時我就在想,用什麽樣的文字能更好地表達觀點,同時讓讀者更能看明白。”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采訪中楊毅還透露道,自己雖然是“楊毅侃球”公眾號團隊創始人,但其實也是一個十足的科技盲。

“我也用一個蘋果的Air筆記本電腦,但99%以上的功能我都不會使,現在那個筆記本電腦已經被我媳婦拿走了,她說你用著也是浪費,給你一個簡單的。我科技盲到什麽地步呢?我也用蘋果手機,但是不會使蘋果系統,沒有iTunes帳號,下載東西就得用我媳婦的帳號。”

“我不會在電腦上下載東西。我真不會。以前用一種叫“迅雷”的軟件下載的時候,我就不會,現在還不會。我打開電腦就兩件事,上網看資料,打開WORD文檔寫稿。”

“但我知道,我會寫字。我知道,無論是把字變成鉛字印在報紙上,還是寫在新媒體上、在微信公眾號上或者其他媒體平臺上,這個字是一樣的,帶給人閱讀的觀感是一樣的,文字所呈現出的價值是一樣的,這是一切的根本。所以我只在乎,寫的東西是不是有人看。”

籃球評論員楊毅:20年上千場解說,成功就是把擅長的事做到極致

在采訪的最後,楊毅講到兩個對他影響很大的故事。

“從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到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我都在現場采訪。印象非常深的一件事是中國的體育記者都非常年輕。我去倫敦奧運會的時候是35歲,已經算是‘高齡記者’。”

“而歐美的記者特別是美國的體育記者,年齡普遍非常大,有不少50、60歲的白發蒼蒼的老爺子,他們做這一份工作都30多年了。每個人都厚重的像一本書,每個人都可以講出像一本書一樣的故事和經歷,每個人的職業生涯都是讓人羨慕的。他們是真正把擅長的事情做到了極致。”

“在籃球賽場上,我見到一個波士頓環球報的老爺子記者,82歲的他還在采訪。在加拿大女籃打比賽時,老爺子在采訪一個運動員時說道,‘你比你媽媽速度快,但是你沒有你媽媽技術好’。其實,這個運動員的媽媽當年打比賽的時候,這個老爺子就已經在采訪了,一直堅持到現在。就是這種精神讓我對文字一直都很敬畏。”

“還有一年到美國休斯敦采訪時,一位名叫弗蘭克的老爺子記者對我的影響非常大。老爺子已經在一線工作40多年了,6次獲得全美最佳專欄獎。”

“他說,如果你的能力,沒法讓你去做一些讓世界記住的事情,那你就把讓世界記住的事情,用你的筆觸寫下來,這同樣也是一種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