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0日,中興研發主管跳樓事件,引發了一波又一波的討論,很多人說,“中年之後不如狗”,也有人說,“別罵年輕人,但可以往死裡罵中年人”。
中年人繼「男人」「女人」「女博士」之後,成為第四種物種。
有句話用來形容人到了30歲以後最恰當不過:
上有老,下有小,一點風吹草動就是滿盤皆輸。
如果你已經過了30歲,或者就在30歲的門檻上,現在我要告訴你,30歲之後,你一定要學會“ 逆境生長 ”的能力!
30歲之後,不好混了!
最近我身邊30歲的朋友都特別糟心,年底了想跳個槽,正好撞上經濟寒冬,招聘信息砍了三分之一,要求還都是30歲以下。
一個崗位乾了七八年,其他沒學會吧,扯皮老油條的毛病倒是一堆,出差回來一看,自己名字赫然出現在裁員名單上。
去面試吧,HR無視你將近十年的工作經驗,居然還嘲笑說你不過是一年的工作重複了十年!
回家點開網絡,看到最近這兩年的新聞,發現連當個服務生都沒人要了。《海底撈首家“無人火鍋店”在北京正式營業,整個餐廳沒有一名服務生。》
專家們忙著討論未來AI給社會帶來多少機遇,你看到的都是:
機器人“天巡”接替了運維人員以往30%的重複性工作。
AI調度官“達靈“將數據中心資源分配率拉升到90%以上。
人工智能助手“阿里小蜜”在雙11當天承擔95%的客服諮詢。
菜鳥智慧貨倉機器人單日可發貨超過100萬件。
AI設計師“魯班”在雙11期間設計了4.1億張商品海報。
現在的AI能主持,能寫文,能畫畫,甚至還能寫代碼,寫代碼還沒bug,就問你怕不怕!
當然,在人工智能消滅掉你的崗位之前,你很可能已經被比你年輕的人取代了。
人到30,真的不容易。
精力大不如前,生活壓力卻一點也不小。
加班拼不過,學習趕不上,問題是你的生活成本還比年輕人大的多。
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父母醫療,每一個都是一座大山壓在頭頂。
年輕時走錯了,還能更換賽道重新出發,一旦過了30歲,年輕的資本歸零,家庭的責任增加,社會的壓力陡然變大。
有網友說:“ 30歲前,你對酒狂歌,依仗的是自己的年齡與精力;30歲以後,你負重前行,拼的就是抗逆力。 ”
因為人生總是一個又一個的坎組成的,就看你能不能扛得住,跨過去了,就鳳凰涅槃,跨不過去,就灰飛煙滅。
逆境生長這堂課你必須學
很多家長從小就教導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但是從來沒有一門課教他們,人生的馬拉松要是跌倒了,怎麼爬起來?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終身成長》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
德韋克提出了兩種思維模式:
一種是成長型思維
一種是固定型思維
她在研究中發現,固定思維的孩子往往害怕失敗,擔心自己看起來不那麼聰明,他們傾向於拒絕接受挑戰,很難接受批評,痛恨變化,不願意改變現狀,更希望待在舒適區中,因此他們的發展潛力會受到限制。
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智商和能力,相信自己的潛力是未知的,困難和失敗只是幫助自己進步的挑戰。
這種面對困難和挑戰的積極態度,反過來將通過激發更活躍的大腦活動,提高孩子的智商。
成年人也是一樣。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在面對外部的變化時,更容易調整自己來適應變化,更能敏銳察覺到自身的局限並及時謀求改變。
我的前同事,34歲那年在公司政策導向下被裁員了,拿著補償金張羅了半年,發現市場上要的基本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而通信這個行業又開始緊縮,所以乾脆一拍屁股準備雅思,轉戰美國學習人工智能去了。
34歲這個年紀再轉變賽道,容易嗎?不容易。但他很清楚地規劃了自己未來的發展道路,雖然苦也累,攢著一股勁拼了命地學習。
有次見他發朋友圈,赫然是這張圖片:
巴頓將軍曾經說過: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在站立頂峰的高度,而在跌入低谷的反彈力。
跌入低谷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你被打趴下,完全站不起來。
走出舒適區,提前佈局
網上看到一個故事,說網友去參觀水族館,發現裡面有大、中、小三種鯊魚,分別被裝在不同的玻璃缸裡。
他就問水族館館長,是不是等小鯊魚長大了,就放到中鯊魚的缸裡去,等中鯊魚長大了,再放到大鯊魚缸裡去。
沒想到館長微微一笑說,那些中鯊魚和小鯊魚,都不會再長大了,因為玻璃缸的大小限制了它們的成長。
在這個故事裡,玻璃缸就是我們所說的“舒適區”。
試想一下,一直活在小缸中的小鯊魚,如果突然被拋向大海,會遭遇多麼殘酷可怕的境遇。
顯然,“舒適區”並不真正舒適,它只是溫水煮青蛙的另一種表達。
長期停留在舒適區中,會阻礙你對外在世界清晰的判斷能力,同時也會消磨掉破繭成蝶的動力。
很多人要等到降薪裁員那一天,才發現公司已經運轉不下去了。
還有一些人拿著簡歷去求職市場四處碰壁時,才發現自己十幾年的工作經驗白混了。
更多人到了中年,才發現自己上有老下有小,應對風險的能力基本為零。
有一個外企市場部經理,在離37歲還有一個月的時候被辭退了。這時他才領悟到「工作就像婚姻,需求不匹配,遲早都得離。」
逆境生長,並不是教你在危機來臨時死扛,相反,它代表的是用成長型的觀點來看待生命中的每一個困難,同時用發展型的思維去評估自己未來的走向。
30歲之後,危機如影隨形。千萬不要等到敵兵大軍壓境了才來謀求生路!
改變越早越好,早一步走出舒適區,提前做好佈局,未來你的道路就更加寬廣一些。
有個叫孔樂琪的中國女留學生在美國電影學院(AFI)畢業演講的視頻在YouTube上火了。人民日報評論說:她幽默風趣、口語流利、毫不怯場,這才是中國留學生該有的樣子。
孔樂琪決定去留學的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她“瘋了”,因為她當時的生活在旁人眼中很“穩定”:一家翻譯公司工作四年,從普通員工做到了總經理和合夥人,有固定的生活圈、經濟來源和人脈。
面對世俗所謂的“人生巔峰”,孔樂琪並沒有膨脹。經過對自我的剖析和未來的仔細規劃,她決定放棄工作,赴美學習最愛的電影。
最初事情並沒有像想像中一帆風順地發展下去,語言的差異讓她一度患上社交恐懼症。
輾轉反側後,她開始主動和同學交流,共同完成作業,直到克服自己的語言障礙。同時,利用自己的幽默和好人緣,融入到美國的圈子當中。
這才有了在畢業典禮上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面對台上台下眾多好萊塢的大佬,妙語連珠發表演講的那一幕。
早知道,美國電影學院(AFI)是舉世聞名的電影院校,從這裡畢業的都是世界級的電影人。而孔樂琪,她是AFI歷史上第一個進行畢業演講的中國學生。
勇敢走出舒適區,讓孔樂琪從一個翻譯公司走上世界級的舞台。
新精英生涯學院創始人古典老師說過:
一個人的抗逆力,也就是應對挫折的能力,有時遠遠比這個人規劃和預測的能力要強。因為這麼長的生命和這麼多的變數,誰都預測不出來。
正因為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所以我們更應該提早構築糧倉,學會在逆境中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