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你立志必須要讀完的書單中,是否有這樣一本書,任你翻閱幾遍都讀不下去,看完了開頭卻始終讀不到結尾,最後只能將它束之高閣?
有出版社曾對近3000名讀者吐槽最多的“讀不下去”的書進行統計,並發布了一份排行榜。在榜單前10名中,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盡數在列,其中《紅樓夢》位居榜首,《百年孤獨》《追憶似水年華》《瓦爾登湖》《尤利西斯》等世界名著也悉數上榜。這些書,都很有名,你肯定聽過,也十有八九買過,但未必讀過。
讀者們“讀不下去”的理由,可謂五花八門。
有人說《紅樓夢》中復雜的人物關係很難捋順,費盡心思終於弄懂又把故事情節忘記了;
有人覺得《瓦爾登湖》是本很神奇的書,“第一頁翻了十遍,內容依然陌生”;
而《百年孤獨》裡很多冗長的人名難以分辨,有讀者說“讀完就真的孤獨了”;
至於《追憶似水年華》和《尤利西斯》,則由於篇幅太長,被人稱作“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必備書”。
想要讀懂名著,確實不是件易事。但是因為它難讀、難理解,就可以不讀了嗎?答案必然是否定的。經典的文學作品是很多作家窮盡一生的努力寫出的人生感悟,是跨越了民族和時代的界限也依然光芒不減的智慧結晶,而它們之所以能成為恆久流傳的經典名著,也定是因為承載了超越普通書籍的文化深度和思想厚度。
“經典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書”,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一書中曾這樣表述。誠然,晦澀的文字、龐雜的脈絡,甚至看起來冗長的鋪墊…… 一些名著或許不像暢銷書或者休閒小說那樣會迎合你的興趣點,快速將你吸引,它更像是對大腦的一次修煉,需要你在閱讀中配合深度的思考。
越是讀不懂不想讀,越需要克服浮躁的心態,也許它就會在某個不經意的瞬間爆發,帶你穿越重重迷霧,體會直抵心靈的震撼,完成靈魂深處的共鳴。這便是文字帶來的力量。
那些寫就不朽鉅作的如椽巨筆,帶我們漫步在或是快樂或是悲慘的世界中,體驗著各種奇特或平淡的人生,我們便也得以在這些美麗的故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方向。
比如《悲慘世界》讓我們感嘆人性的微妙,要努力做一個善良的人;
比如《百年孤獨》教會我們要警惕人心的孤獨;
再比如《紅樓夢》讓我們在人生百態中找尋人性的美。
在閱讀一本本名著的過程中,你也會慢慢發現,自己的認知水平已經在無形中提高,思維空間也變得更加廣闊。名著帶給人的成長,是無形的,但也是最有力的。
“人們讀了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就不再是原來的人了。”英國作家朱利安·赫胥黎對一部著作的評價,也讓我們看到了不朽的經典對人進行重構的魅力。
閱讀名著,不僅是和有趣的思想碰撞的過程,也是發現自己提升自己的過程。每讀完一本名著,都好似完成了一次和高尚靈魂的對話。
那些怎麼也讀不完的名著,試著把它找出來,耐下性子再重讀一遍吧。也許,“熬過”了讀著累和讀不懂的“折磨”,會發現,精彩的世界曾經離自己那麼近。